(报告出品方/作者:中航证券,裴伊凡) 核心观点:轻医美行业:重塑美丽,雕刻岁月。行业分类:医疗美容可分为手术类和非手术类,非手术类又称轻医美,包括注射类项目(肉毒素、玻尿酸等)、光电类项目(光子嫩肤等)及其他项目。市场规模: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1)医美市场:2021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高达1891亿元,近5年复合增速为17.5%,高于全球市场增速(3%),预计2021年至2030年,中国医疗美容市场 的增长占全球市场同期增长的1/3,领跑全球医美市场的高增长。2)轻医美市场: 2021年,全球非手术类市场占医美市场比例提升至22.7%;中国非手术市场规模占比高达51.6%,其增速高于手 术类市场增速,2030年非手术类市场规模占比有望达到65.1%。3)轻医美产品:玻尿酸和肉毒素占市场主导,预计未来破尿酸和肉毒素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同时新产品也将不断渗透,埋植线、 溶脂针在未来GAGR或超50%。 产业链:上游为药械商,资金、技术与资质壁垒高筑,市场集中度较高,对下游议价能力强;中游为私立美容机构为主、公立医院的整形外科为辅的医美机构与渠道导流方,盈利能力相对弱,行 业竞争格局分散;下游是消费者。 1、轻医美行业:重塑美丽,雕刻岁月1.1、医美行业分类:手术类 非手术类 医美定义:根据《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医疗美容,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 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医美分类:按介入手段划分,医疗美容可分为手术类与非手术类。手术类项目:从根本上改变或改善面部及身体部位的外观;非手术类项目又称轻医美项目:主要包括注射类项目(肉毒素、玻尿酸等)、光电类项目(光子嫩肤等)及其他项目;根据《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规定,医疗 美容科为一级诊疗科目,美容外科、美容牙科、美容皮肤科和美容中医科为二级诊疗科目,除美容外科所有项目及美容皮肤科的手术项目,其余项目均属于轻医美的范 畴。 1.2、医美市场:中国市场高速增长,轻医美成主要驱动力 2021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高达1891亿元,近5年复合增速为17.5%,高于全球市场增速(3%):近年来,中国医美市场增速迅猛,且COVID-19对全球医疗美容市场造成重大影响,而对中国医疗美容市场的影响相对有限。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按服务收入计算,中国医疗美容市场规模自2017年的993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891亿元,年复合增速为17.5%,预计于2030年将达到6382亿元,自2021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速为14.5%;而全球医疗美容市场自2017年的1258亿美元增至2021年的1417亿美元,年复合增速为3%,预计于2030年将达到3602亿美元,自2021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速为10.9%,预计2021年至2030年,中国医疗美容市场的增长占全球市场同期增长的1/3,领跑全球医美市场的高增长。 1.3、医美产业链:上游企业占据利润高地,中游竞争格局分散 中国医美行业的主要参与者包括以下几类: ① 上游--药械商:它们占据产业链的优势地位,资金、技术与资质壁垒高筑,市场集中度较高,对下游议价能力强,以爱美客为代表的上游药械商毛利率和净利率均高 于中下游医美机构,主营业务成本低和费用控制得当造就药械制造商的极高盈利能力,在整个产业链中极具话语权; ② 中游--医美机构与渠道导流方:私立美容机构为主、公立医院的整形外科为辅的中游医美机构布局,叠加线上医美O2O平台引流、线下异业合作或者广告直投的获 客模式,受制于上游原料成本、获客成本及租金成本等因素,中下游参与者盈利能力较差(净利率5%-12%),行业竞争格局分散,尚未出现龙头企业; ③ 下游--消费者:医美产业链末端触达的目标对象。 2、驱动因素:供需双增,行业风起2.1、供给端:行业内乱象丛生,监管趋严利好头部企业 医美机构、从业人员、营销推广、经营管理等方面较为混乱,合规经营势在必行。 医美机构:机构内美容师、执业医师等人员缺乏专业资质,操作不规范,超适应症使用产品,甚至发生人身安全事故等违规操作普遍存在,根据德勤数据,截至 2021年,国内没有资格非法从事医疗美容服务的机构是正规机构的6倍以上, 15%合法医疗美容机构存在超范围经营现象,公立医院1507家、民营机构13673家;整形外科医生:中国医美渗透率及整形外科医生数量和成熟市场依然存在较大差距,提升空间较大。韩国、美国等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医美行业体系,我国每千人医 美次数和医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大约为韩国的4%,不及巴西、日本、美国等国的10%;我国每10万人口中整形外科医生仅有0.2人,专业医疗从业人员存在巨大 人才缺口,市场供需显著不平衡。 2.2、需求端:用户群体多元渗透,医美认知度日益提升 中国医美市场用户规模持续扩张,受疫情影响行业增速有所放缓。国内医美年消费人数已由2016年的280万人增长至2021年的1813万人,GAGR高达45.3%。受 疫情居家等因素影响,行业增速开始放缓,2021年年增速首次低于20%,艾媒咨询预测2022/2023年增长率分别为15.4%/12.5%,但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加之 消费者在年龄、性别、地域等多维度渗透发展,驱动医美消费者数量跨入长期稳定增长时代。 借鉴成熟医美市场的消费者表现及市场数据,我国医美行业远未触及天花板。2020年,韩国/美国/巴西医美渗透率已经非常高,每千人医美次数分别为 82.4/47.9/42.8次,而中国仅为20.8次,不及韩国的1/4,美国和巴西的1/2。伴随市场医美产品丰富、消费者接受意愿提升、医美用户群体扩大、医美营销体系完 善等,中国医美市场渗透率增长可期,未来有望开拓新增长曲线。 对比成熟医美市场,我国消费人群偏年轻化,消费能力偏弱,但随着90后消费主力军消费能力提升、70后对医美接受度提高,我国医美市场有望长期稳定增长。全球医美消费:玻尿酸和肉毒素是主流消费产品,高收入中年群体是主流消费群体。基于麦肯锡2021年的调研,在全球医美市场注射类产品消费中,神经调节物产 品(如肉毒素)和皮肤填充剂及生物刺激剂产品(如玻尿酸)消费人群年龄和家庭收入分布基本一致,两类商品的前三主力消费人群为31-40岁(~20%)>41-50 岁(~13%)>20-30岁(~12%),且家庭年收入大于100,000美金的群体。 国内医美消费:中年消费群体渗透率提升空间仍较大。国内30岁以上人群为消费主力军,但渗透率仅有20%左右,这归因于中国年龄偏大人群对于医美产品接受能 力差,教育难度高,未来伴随70后、80后接触医美行业机会增多以及90后的积极带动下,有望改善国内医美消费者年龄结构。国内医美消费:中年消费群体客单价更高。2019年,占比38.6%的20-25岁医美消费者人均客单价为1694元,而仅占比2.9%的的36-40岁消费人群人均客单价最高, (人均2802元),她们具备一定的消费实力且对抗衰和变美的需求更旺盛,因此营业十年以上的医美机构对这类高净值客户依赖程度更高。 3、产品图谱:功效为锚,轻医美产品解析3.1、轻医美主要产品介绍 非手术类(轻医美)项目包括注射 类和光电类项目,项目按风险分类, 医疗器械Ⅰ<Ⅱ<Ⅲ<药品。 3.2、注射类:核心成分简介(四大功效:填充、抑制、护理、溶脂) 医美产品核心成分的研发对于企业构筑竞争壁垒意义重大,市面上流行的面部注射类产品的核心成分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 玻尿酸(透明质酸):透明质酸是人体皮肤中天然存在的基质成分之一,可通过人工达到保湿、消除皱纹和填充塑性的效果。 ② 肉毒毒素:肉毒素是一种毒性较强的神经毒素(神经抑制剂),可以阻断神经与肌肉间的神经冲动,使过度收缩的小肌肉放松,达到除皱的效果,或利用其可以暂 时麻痹肌肉的特性,使肌肉因失去功能而萎缩,来达到雕塑线条的目的。 ③ 胶原蛋白:胶原蛋白在皮肤中起锁水支撑作用,使皮肤光滑平整,将胶原蛋白注射到皮肤组织下后肌肤就会达到抚平皱纹、改善脸部缺陷、雕塑完美肌肤的目的。 ④ 再生成分:a)PLLA(聚左旋乳酸):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通过刺激胶原蛋白及弹性蛋白再生,舒展纹理,能有效改善皮肤自我调节、修复以及再生功能; b)PCL(聚己内酯微球):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由于其较长的降解时间经常被用于药物的长效缓释剂型,重启注射部位皮下的胶原新生。 3.3、光电类:主要项目及公司介绍 光电类医美:利用光电原理的仪器作用于皮肤来达到美容抗衰效果的治疗方式。分类:按照光电原理的不同,可分为光子类、激光类、射频类、超声波类(作用皮肤层次递增),能够对不同皮肤问题产生差异化的治疗效果,例如美白嫩肤、祛斑、 紧致抗衰等。国内市场,激光项目占光电医美项目的60%,脉冲项目占20%,二者共占市场80%;我国光电医美设备主要依靠进口,包括热玛吉、皮秒系统、超声 系统等,国产品牌全力追赶海外品牌,力争改变进口为主的局面。优势:相较其他医美手段,光电医美项目具有治疗时间短(通常30分钟-60分钟)、恢复时间短、无创安全性高、见效快等优势,在护肤领域被消费者广泛接受。 报告节选:(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系统发生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