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多月前,奇瑞汽车旗下捷途品牌正式发布了全新品牌Logo,由中文隶书“行”字变种而成的图形Logo典雅又不失灵动,汉字赋予了品牌更为生动的内涵。文化自信和认同也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市场,比如车企比亚迪早在2012年就推出了旗下王朝系列的开山之作——电动轿车秦。十年间,王朝系列几经更迭,以“秦、唐、宋、元、汉”命名的车型均将篆体中文当做Logo使用。 (由隶书“行”字变体的捷途品牌Logo图源网络) 回到迭代更快的电子消费产品手机上面,国产智能手机从无到有、再到如今枝繁叶茂,十几年来诞生了诸多手机品牌,自然也都有着其对应的品牌Logo。不过,细数近年来发布的新机,无一例外均采用英文字母Logo(注:亦包含拼音Logo)作为标识,隐隐有本该如此之意。如此不免想起鲁迅先生的文章,难道我们又双叒叕失掉自信力了吗? 领头羊效应下的迎合而非趋之若鹜 2014年末,远渡日本代购智能马桶盖成为当时热议的社会现象,“买只马桶盖事件”甚至被纳入两会讨论议题。“中国制造VS进口产品”的舆论对轰下,马桶盖火了,消费者却懵了。 (人民日报评“买只马桶盖事件”图源网络) 彼时,中国卫浴市场上不乏优秀品牌及其产品,但在鱼龙混杂的行业乱象面前,消费者并不知情且并不领情。在突然爆火的日本智能马桶盖的冲击之下,国产品牌有苦难言。这很好理解,很长一段时间日本的卫浴品牌如伊奈、TOTO等都走在行业前列,其在日本的普及程度及国际影响力方面都称得上行业领头羊。 举上述例子,正是要引入领头羊效应这一概念。领头羊发挥它的领导作用主要是靠道德信任和信用,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产品就是口碑最好的回应。 (苹果iPhone4S图源太平洋电脑网) 同样的经济现象发生在消费电子领域,欧美品牌作为行业领头羊也曾影响着国内市场,如苹果iPhone手机的成功对智能手机带来的跨越式进步。毫无疑问,普通消费者在接受国外产品的同时,产品之上的英文Logo也就成了优质产品的记忆点,甚至产生正向的“刻板”印象。比如iPhone,即使是在三四线城市的次级市场上,一些年岁稍长的群体看到这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也会下意识地给出“价格贵但质量好”的评价。 (菠萝手机宣传语图源网络) 国产智能手机起步稍晚,况且经历过一段挣扎的“山寨机”“杂牌机”时代,“美国有苹果,中国有菠萝”的广告语无疑是那段混乱时期的真实写照。一边是带着英文Logo的欧美产品,一边是“牛鬼蛇神”的山寨产品,彼时还没有“中国人不骗中国人”的说法,中文Logo的“污名化”在行业乱象中渐渐坐实。 如此看来,手机品牌采用英文Logo显得顺理成章,至少当时的我看到与听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比如在初次听到“小米手机”、“红米手机”时,会把它归类到山寨手机之流,但真正看到“MI”字Logo的工艺处理时,那一丝芥蒂似乎也弥散了。 品牌Logo去中文化出于简洁需求 视线重新聚焦到手机品牌Logo之上,也许有朋友会有疑问,如果说用英文Logo是出于无奈之举,但在如今国产手机走出国门且有一定国际市场声量后,能否如比亚迪王朝系列般用上汉字符号呢?答案不得而知,但国产手机品牌Logo去中文化不仅是迎合市场,且在美观简洁方面也有一定考究。 (OPPOFindX5Pro背板Logo图源太平洋电脑网) 遍览智能手机时代的所有国产手机,从未有厂商将品牌中文Logo印在手机背板之上,有且仅有魅族在十多年前的手机面板上印上了“魅族”篆体Logo,背板则仍旧使用英文字母Logo。即使现在的我看来,面板上的Logo并不违和,但不可否认的是有无Logo影响并不大,存则优雅,去亦无碍。事实也是如此,“魅族”篆体Logo仅在M8、M9以及MX三代机型上使用。当魅族MX2携“诧寂”美学登台后,一切从简,手机上再也没有了中文Logo。 (魅族MX上的篆体Logo图源太平洋电脑网) 归根结底,中文Logo并非不够美观,而是不够简洁。手机作为较为前沿的消费电子产品,自身气质与古朴的中文字体不相符合,简体中文不够含蓄,艺术字又太过花哨张扬。而即便有合适的字体,但当消费者看到手机背板后的“欧珀”、“维沃”等字样,反倒丧失了品牌记忆点。化繁就简,最简单的英文字母反而最适合印刻在手机背板之上,没有设计便是最好的设计。正如人们会记得步步高,记得OPPO和vivo,却对“欧珀”及“维沃”印象不多。 (索尼Xperia1III图源太平洋电脑网) 不只是国内品牌,韩国的三星(Samsung),日本的索尼(SONY),包括相机品牌如佳能(Canon)、尼康(Nikon)等都是使用英文Logo。值得一提的是,国产手机虽不在产品上使用中文品牌Logo,但是以拼音字节作为Logo的则不胜枚举,比如“HUAWEI”、“XIAOMI”、“MEIZU”等。而即便是以“HONOR”、“ONEPLUS”等英文命名的品牌,人们更能接受的是“荣耀”、“一加”的叫法。 手机采用字母Logo旨在面向国际 作为全球使用范围最广的语种,英语目前仍是国际市场沟通交流的的通用语言,在此背景下自然也有其潜在规则。 以前文的索尼为例,公司原名为“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日文音译:TokyoTsushinKogyo)、(TokyoTelecommunicationsEngineeringCompany),很显然在逐渐迈入国际化时,冗长的名称实在有碍其向外发展。直至最后,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和井深大翻遍了英文字典,决定用拉丁文字根的“Sonus”(声音)、与古英文的“Sonny”或“Sonny-boy”(男孩)组合成“Sony”,意指“以声音起家的可爱顽皮孩子”。 (三星GalaxyS22Ultra图源太平洋电脑网) 索尼及三星这般在各自国内风头无两的电子工业巨擘都如此,较晚走出国门的国产手机品牌在国际化发展阶段无可避免需要一个有着足够记忆点的品牌Logo,尽管这些Logo甚至只是没有实际意象的品牌读音字母。 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曾经旨在打开国际市场的国产手机品牌的字母Logo也许在外人看来不明所以,甚至拗口到无法顺利发音,但在如今枝繁叶茂遍地开花的盛况之下,像海思“麒麟”和联发科“天玑”处理器,“鸿蒙”系统以及“澎湃”芯片等更多蕴含中华传统文化意象的汉语元素也被融入到手机及其衍生品中。 (华为官网图源网络) 混乱的山寨机时代,市场鱼龙混杂,iPhone专卖店前黄牛加价一机难求;如今国产手机技术壁垒不断突破,市场份额逐年稳固。从以往谈“机”色变到现在对中国制造的认可,这与消费观念转变有关,当然也离不开华为、OPPO、vivo等国产品牌做实业而非投机的心气。 无关中英文Logo,人们关注的总是产品。好的产品,总会被记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