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每日电讯近日报道,“做不了学霸做校花”“变美要趁早”,这些价值观扭曲的医美广告语正层出不穷地出现在青少年的视线范围内,“整容低龄化”的现象令人担忧。医美平台更美App发布的《2020医美行业白皮书》显示,在互联网医美消费平台上,“95后”与“00后”占比过半。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和歌颂美都无可厚非。朱光潜先生在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谈美》中提到,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然而,在越来越强调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社会里,颜值审美却正在“被迫趋同”。不少影视形象和网红照片,在叠加的滤镜和修图软件之下,锥子脸、大眼睛、双眼皮等面部特点往往是“标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未成年人的审美认知误区。 与此同时,从地铁里的大屏幕,手机里的推送,电视剧里的植入到短视频里的医美攻略,医美广告无孔不入。甚至有大量精准营销的青少年医美广告,比如“高考结束,私信我改变,给大学同学来个一见钟情的感觉吧”,时时刻刻都在输出“颜值即正义”的“歪理”,形成了“外貌焦虑”的“涟漪”传播效应。成年人对见缝插针的“种草”“安利”尚且缺乏抵制力,对不断内卷的“外貌焦虑”难以保持平常心,更何况是生理和心理都未完全发育成熟的未成年人。 过早接触医美,让人担心是否会对青少年的生理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更令人担忧的是,当青少年相信“颜值即正义”的时候,他们在相信什么?他们也许相信“这是一个看脸的社会”,也许相信“努力十分”、不如“好看一点”,相信“拥有好看的皮囊”,生活都将变得更加轻松和方便。当所有的现实挫折被有些声音归咎于“不够好看”,而不是不够努力、不够勤奋,内心的浮躁焦虑可能会占据上风。 营销浪潮汹涌的表象之下,被绑架的不光是青少年的“颜值”,还有不断拉扯的价值观念。全社会有义务纠正“跑偏”的声音和认知的误区,更有义务引导正确的审美追求和健康的价值观念。 我们有义务让青少年知道,“网红脸”不是美的唯一标准,美的世界从来都是多元的,美的形态也一样。唐朝爱丰腴,宋朝爱清秀,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柳宗元说“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蒙娜丽莎的微笑人们猜测了几个世纪,远古图腾、青铜饕餮、楚汉浪漫、魏晋风度我们至今说不尽。奥运冠军杨倩的同款发夹是美,李雯雯的可爱和绝对实力也是美。 我们更应该让青少年看到,这个社会是崇尚英雄的社会。从“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到“在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到人民的“樵夫”廖俊波,矢志进取的英雄人物、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拥有着历久弥新的“美”。这个社会是崇尚劳动、崇尚奋斗的社会,幸福是一点一滴创造出来的,而不是靠“变脸”突击得到的。 医美低龄化的趋势,暴露了行业乱象和价值观念的“丑”,需要全社会来“医”。对于未成年人而言,最缺的不是“医美”,而是高质量的“社会课堂”。(蓝炜) 来源:中国青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