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软广则相反。 软广力图从情感、心理等方面,以一种较为柔和的方式把产品、服务展现出来,不知不觉间在他们心中留下关于产品的印象。 常见于互联网中的微信推文、知乎文章、短视频等。 五芳斋的青团小视频!!超级可爱! 昨天刷到五芳斋的青团短片,整个视频是以六段小视频组成的。 每一段根据不同的口味来配色、创建场景,既可以拆开作为短视频传播,也可以综合起来形成较深的印象。 它以一种动画的风格,把青团塑造成一个可爱的、软软弹弹的小孩,配上孩子稚嫩的童音,十分治愈。 尽管我是看完了整段,里面的广告语出现了六遍,我也不觉得反感,反而对它童声念的这句广告语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有兴趣的可以去找来看看,里面小朋友的声音真的太可爱了。 五芳斋 02.广告互动 杨飞在书中提到,“流动的人看不动的媒体,不懂的人看流动的媒体。” 我思考了一下,大概是说户外广告的选择要针对场景。 如果在人群流动大的地方,应当设置静态的广告,否则人本身就停留时间短,广告也在流动的话,能够有效传达的信息就少。 我回忆了我常去的人流量大的地方,比如广场,确实是以大屏海报为主。人在移动时很少会关注周围环境,只有在等红绿灯时会对周围有些兴趣。 如果此时广告是动态的,很可能我还没看到感兴趣的点,绿灯就亮了。 电梯或者地铁就不一样,在这种场景中,会有固定的停留时间,动态的广告可以打发等待的时间,人们也愿意看。 但在短视频发达的现在,地铁、电梯等分众广告的竞争力,似乎小了一些。 人们脚下不动的时候,大多在刷手机,所以很多广告主现在也转向短视频的方式。 且短视频有评论区,可以设置转场链接,互动远比传统广告便捷。 截图自抖音@吴夏帆 如果是传统广告的话,如海报,就要将关键信息标清,方便顾客寻找。 书中提到的这个促进互动的四件套在今天也是适用的,只是关键词要设置为通用的会更好,因为人们现在更多地是从KOL(意见领袖,如网络红人)那里获取建议。 传统广告四件套:强化客服电话、放置二维码、推荐关注微信、给出百度搜索关键词。 ——杨飞 互动意味着目标群体对你的东西感兴趣,如果当时他们无法及时与品牌互动,那么他们的热情冷却之后就再难重燃了。 这里就涉及到后面的如何将流量变为销量。 03.流量转化 当人们对广告产生兴趣时,他们会想要了解更多信息,因此设置方便的联系方式,有利于顾客与品牌进一步沟通,促进最终购买。 书中提到硬广目前有两种投放方式,一种是基于互联网的标签技术而进行的精准广告投放。 这种标签是综合用户的认证信息、地区记录、搜索历史等多方面因素形成的,通俗点来说就是大数据。(我个人是这么理解的哈) 是不是经常你刚搜完一个东西,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你都会收到类似的推荐?这就是它给你打标签之后的样子。 另一种就是上面提到的传统广告形式,如电视、电台、户外广告牌等。这类的广告效果很难精准分析,我也不大明白,所以还是接着写互联网的广告吧~ 互联网广告按照形式分为应用的开屏广告、融合在使用页面中的原生广告、可以互动的H5等。 原生广告穿插在用户的浏览页面中,因此要求内容展示要与整体环境相匹配,不能破坏、打扰原有的使用场景。 左边为朋友圈原生广告 右边为小红书开屏页广告 H5可以融入动态文字、视频、音频、图表等表现方式,可以说是内容最丰富的广告形式。 相比海报、视频,H5可以设置手动触发点,极大的加强了目标群体与品牌的互动,末尾还可以加上表格等来收集用户意向、信息,从而更加精准的描绘用户画像。 不过现在H5的应用较为有限,好像只有微信可以点开H5,微博、小红书等都是图文形式为主。 不管是留言也好,点击页面也罢,最终转化的重点,必然是要设置及时的互动方式,在用户产生购买欲的第一时间,让他能够直接抵达。 而不是弯弯绕绕,在微信看到了推文,还要打开淘宝搜索才能购买。 简化购买步骤、形成流量闭环,流量才能有效转化为销量。 除了当次的转化,品牌也需要注重后期的持续转化,这点就是最开始说到的”流量池“。 即在获取流量后,通过存储、运营等方式,将现有流量拓展,激发流量活力,形成”流量生流量“的"流量池”。 举个通俗的例子,某品牌微博有十万粉丝,它时不时弄些活动,转发并且@三个好友,再评论,即可参与抽奖。 几次活动下来,品牌的流量池可以扩展几番,且与粉丝的互动过程中,也可增强粉丝粘性,提高对品牌的关注。 关注多了之后,用户会对品牌产生更深入的了解,也有利于促进后期成交。
几句题外话: 笔记暂时分享到这,说点题外话。 我已经好几年没有写过读书笔记这种东西了,最近拾起来,发现还是挺好的。 在分享的过程中,我对书中内容的理解会更加深刻,电子笔记的方式也便于储存。 日后翻看起来,没准还会感慨一下我真棒哈哈哈哈。 这些内容都是我自己的一些理解,如果有大佬看到不对的,欢迎指出~ 2021.04.29 《流量池》读书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