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酿酒行业里,最有名的传统酿酒乡村就是贵州仁怀茅台镇和山西汾阳杏花村了。 茅台镇的酒叫茅台,而杏花村的酒则因所在的汾阳被称为汾酒。 最后因为当地烧坊得兴盛,使原本地域化的逐渐成为一省之特产和文化符号,也就有了后来同行业内外的各种明争暗斗。 传说汾酒是天下白酒的鼻祖,也许山西两大与酿造有关的特产,足以支撑这一说法。 先有汾酒随晋商走遍了大江南北,才有了包括茅台在内本土化各种地方名酒。所以汾酒的品牌度也许没有茅台高,但杏花村的酒届地位足以与茅台镇齐衡。 不说贵州茅台镇和山西杏花村两者之间的酿酒历史源渊,单就本世纪初的一场博览会头奖之争就让两地行内喋喋不休。 其实,到底谁是首届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得主这个并不难辨,虽说距今已百年多,可近代新闻媒体在当时的西方已经初具萌芽,纸质媒体的留存让这些事件都有据可查。 然而,在实力面前的舆论宣传中,尽管事实确凿,可白酒行业头奖得主到底是谁家,这一切又显的扑朔迷离。不少人受文宣先入为主的占据让这个答案在大江南北众说纷纭始终呈拉锯之势,各有各的理由。尽管当时参评的只是一些作坊,但不影响现在两地两大酒厂的隔空争论和造势。 尽管近代的茅台与汾酒如傍地双兔一样难分雌雄,可时值今日,贵州茅台镇的茅台不仅仅成为白酒行业的翘楚,还有了习酒、国台、董酒等家喻户晓的厂家,而山西杏花村除了汾酒厂之外似乎再无抗得起大旗的品牌,哪怕放眼整个山西,也难寻在省外叫的上号的名酒。 一个杏花村一个茅台镇,叫的响的酒厂数量,就显出了两地间的行业实力差距。 南方人爱不爱喝酒不知道,但却知道长江以南的南方却有不少知名酒城,如遵义、宜宾、泸州等。都说北方人豪饮,可北方说起知名度高的造酒城市,似乎只有一个吕梁。 在山西,除汾酒外,高粱白、北方烧、六曲香等都一度走出山西,在北方成为畅销酒,不知为何始终没有像西凤酒、杜康与陕西,形成汾酒与山西等号的文化符号。 山西酒文化尽管历史底蕴深厚,可在多年的官方文化宣传中对外,却无意中形成了树立汾酒一个标签甚至一个品牌,形成了省域特色对外宣传的排他性,给省内非汾酒的厂家留的对外展示空间几乎是零,愣是把汾酒和山西划上一个绝对的等号。 结果就是山西对外在酒类品牌多样中甚至不如邻居河南,山西人都知道河南有宋河、杜康、张弓、仰韶,可山西除了汾酒,山西人还真难再点出其他走得出去的品牌。这种一味突出汾酒文化的宣传也就导致省内其他酒厂不仅被外省人看做山寨产品,就是本省人也塑造了一种喝酒必汾的观念。本省人都如此,何况外省人? 除了专业新闻媒体宣传的片面之外,酒厂自身宣传定位似乎也有问题。 就如晋东南的特产长治潞酒,不同时期的广告语说明不同的定位。在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一句“潞酒一过小南天,香飘万里醉半山”,可见潞酒之盛。后来的“上党潞酒天下少有”,最终形成山西通志记载的南潞北汾格局。 可是就是这样一家酒企,尽管现在不能同历史上的鼎盛相比,起码长治这个市级冠名还在吧,可在最近举办的一场艺术节竟然冠名长子潞酒文化艺术节,人家南方甚至周围兄弟省份的酒厂,办个文化活动都瞄上中国捎带个国际,可潞酒呢,放着原本厂名长治潞酒不用,却自降身价用了个县名冠名,也许有着和地方搞好关系的考虑,但从品牌树立上却有所欠缺。 也许,这就是与山西人的保守有关吧,太有自知自明了。 既然汾酒是山西酒文化绝对的符号,山西其他地方酒难撼汾酒这种品种标签与品牌合一的产品地位,从山西酒的未来长远发展来看,不妨考虑借鉴一下茅台当初对习酒的培育,借助汾酒的品牌打造一个新的品牌,最后再分设成独立品牌,这样既能深耕和光大老祖宗留下的酒文化,还能避免重覆当年一败俱败之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