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塞纳河左岸第五区,有一座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先贤祠(Panthéon),从卢森堡公园出来,走不远就能望见它标志性的穹顶。 先贤祠荟聚了法国的众多思想伟人,不仅是法国的精神寄托和灵魂的化身,还能在这里找到法国历经千折百难依然屹立于世的原因。如此重要的建筑,起源却是因为一个柔弱的少女。 巴黎的守护女神叫“圣日内维耶(Sainte Geneviève,约422-502)”,是一位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日内维耶生于巴黎西郊的南戴尔,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年少时就决定终身过贞节的生活,父母过世后就来到巴黎,照顾贫穷生病的人们,传说她为了表示虔诚每周只进水进食两次(但是古人表示虔诚的方式我实在难以理解=。=)。有着“上帝之鞭”之称的阿提拉进攻巴黎时,她号召巴黎的男人们拿起武器保卫城市,女人们和她一起祈祷。男人们不干了:凭什么我们去打仗送死啊!甚至还有人要对她施以“石刑”。没想到在她坚持祈祷下,阿提拉果然掉头去进攻意大利了,巴黎就这样保住了。从此,巴黎人将她奉为保护神。 圣日内维耶的在塞纳河畔的雕像 当时的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约466-511)也受日内维耶的影响,她去世五年后的507年,克洛维正式皈依基督教,是欧洲第一位接受基督教洗礼的国王,从此法兰克王国得以基督化,对整个欧洲历史的发展都有非凡的意义。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国王修建起一座修道院,本想作为自己和王后的墓地,但国王去世后葬在了圣德尼教堂。512年,日内维耶的遗骸被移至这座修道院,就是先贤祠的前身。 1744年,平日里挥霍无度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身染重疾,便向巴黎的守护女神祈祷,如果能够早日康复,就建造一座更豪华更精致的教堂,这听起来跟中国的“重修庙宇,再造金身”异曲同工。国王奇迹般地康复了,就下令给女神重建一个“家”。1758年教堂奠基,国王授命御用建筑师玛格内侯爵负责,由其副手苏夫洛设计。由于财政困难,1780年苏夫洛去世时,教堂的穹顶尚未建造,苏夫洛的学生让·巴普蒂斯·朗德莱接手继续完成。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设计师,教堂前正对着的这条街就被命名为“苏夫洛街”。 然而此时法兰西已经陷入了风雨飘摇,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到处都在烧教堂,杀教士,先贤祠顶着巨大的压力在次年竣工,但圣日内维耶的骨灰却被抛进了塞纳河。大革命时期的制宪会议也决定将其从教堂改为存放国家名人骨灰的祠堂。在当时人们的眼中,这里不能是封建帝王的宗教建筑,而是新时代的革命圣地。随着大革命失败,教堂的作用也一改再改,1814-1830年间又归还教会,直到第三共和国时期安放大文豪雨果的骨灰开始,这里再次被改为国家名人祠墓一直至今。 先贤祠的法语是“Panthéon”,是不是看上去有点眼熟?它正是来自于希腊语的“Parthenon”,意为“所有的神”,就像雅典卫城那座供奉众神的帕特农神庙一样。罗马万神殿的名称也是“Pantheon”。所以,先贤祠在法国也被称为“万神殿”。是啊,不仅仅在法国,这些曾对人类有着伟大贡献的科学家、文人等,不正是整个人类的“神”吗? 顺便提一句的是,先贤祠对面右手边是巴黎第二大学的总部,它是巴黎大学分拆成十三所大学其中的一所,建筑的前身是巴黎大学法学院。巴黎大学建于1150年左右,是欧洲最早的大学之一,就连著名的牛津大学都是1167年从这里分出去的。遗憾的是巴黎大学原校址并未像欧洲许多古老的大学完整地保留下来,所以很少受人关注。 带着对名人的崇敬,我来到先贤祠面前,虽然穹顶包围起来了在修理,但依然能够看出它直刺云霄的壮美。它是新古典主义建筑的早期典范,一条科林斯式柱廊托起圆形底座,两排22根整齐的圆柱列阵组成了门廊,仿佛长眠于此的先贤们托起了法国,看上去肃穆典雅又不失庄重。正面的三角形山墙(山花)是典型希腊神庙的风格,它也是巴黎第一座带有古希腊风格的建筑。 人字墙下刻有一排工整的法文“Aux grands hommes, la Patrie reconnaissante”,意为“献给伟大的人们,祖国感谢你们”。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最煽情的广告词。不仅仅在法国,在任何一个国家,为人类造福的伟人们都值得感激和崇敬。 门廊墙上的巨型浮雕名为《在自由和历史之间的祖国》,1831年由著名雕刻家P·J·大卫·当热设计建造:中央站有代表祖国的女神,将花冠分赠给左右的伟人,“自由”和“历史”分坐两旁,代表了法国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带着对伟人的崇敬,我走进了这座圣殿。建筑平面呈希腊十字形,长100米,宽84米,高83米,设计大胆,内部空间轻快优雅。站在大厅中央的十字交叉点上,中央穹顶直径达21米,离地近70米,在内层穹顶上开启圆拱,四个带拱的扁平穹顶将其托起,著名画家安托万·格罗特创作了大型天顶画,地板上的图案也与穹顶呼应。 1830年“七月革命”之后,先贤祠内部绘画的主题改变,主要描绘的都是法兰西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或是关于圣日内维耶的传说。例如这幅油画就描绘了她去世的情景。 教堂主祭坛的位置不再是十字架,而是一组大型群雕——《国民公会》。国民公会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最高立法机构,中间的女性就是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她被士兵所包围,在路易十六被砍头后不久也在同一个断头台被斩首。 先贤祠可不仅仅是名人墓室,有着科学上的重要意义,这里有一个永远“进行时”的科学实验——傅科摆(Foucault pendulum)。 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莱昂·傅科曾在先贤祠做了一次成功的摆动实验,用来证明地球的自转。实验就在先贤祠最高的穹顶下进行,长67米的摆挂着重28公斤的摆锤,在无外力推动下,摆动平面沿顺时针方向缓缓转动,从而证明了地球的自转。 关于傅科摆多说两句:摆放置的位置不同,摆动情况也不同。北半球顺时针转,南半球逆时针转,纬度越高转动速度越快,而赤道上几乎不转动。这个实验被评为“物理最美实验”之一,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北京天文馆里就有一个它的复制品。 傅科摆可是多灾多难,拿破仑三世曾想将先贤祠恢复宗教性质,将其拆除。1905年,法国政教分离法通过前夕反教权主义,著名天文学家弗拉马利翁(Camille Flammario)又重新安上了它。当时实验用的铁环原物于1995年从法国国家公益学校重新移回了这里。 在其四周还有许多创作于20世纪初的雕塑,表现的都是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故事,例如这组雕像下面的头像是著名思想家狄德罗。 另一侧的房间内,有先贤祠的剖面模型。 先贤祠内部经常会有一些临时展览,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著名的居里夫人。先贤祠由一位传奇女性而生,因此安葬在这里的女性也格外受重视。虽然居里夫人出生于波兰,也不是第一位长眠于先贤祠的女性,却是第一位凭借自己对法国做出的杰出贡献,而长眠于此的女性伟人。1995年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下令将居里夫妇的棺木移入先贤祠地下墓室安葬。 先贤祠还有一个和上面教堂面积一样大小的地下室,从这里下去,就是许多伟人长眠的地方。墙壁中央暗红色的瓮里放的是莱昂·甘必大的心脏。莱昂·甘必大(1838-1882)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早期共和派政治家,曾任总理兼外长,1882年12月31日遇刺身亡。 就像英国名人削尖了脑袋也想死后葬于伦敦西敏寺一样,想“入住”先贤祠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条件极为苛刻。这里如今安葬着伏尔泰、卢梭、维克多·雨果、埃米尔·左拉、马赛兰·贝托洛、让·饶勒斯、帕辽兹、马尔罗、居里夫妇、大仲马等,共有72位对法国有卓越贡献的人长眠于此,仅有11位是政治家。 居里夫妇的合葬墓 雨果的墓穴 大部分人的墓穴都是“合租”,简朴的墓室,简单的介绍,有的连墓志铭也没有,一如他们平实无华的品质。这些长眠于此的伟人不需要什么华丽的辞藻来赞颂,却因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赢得了世人的崇敬。 尊重先贤,是一个民族应有的品质,在这座散发着浓厚古罗马古希腊风格的殿堂内,每一位文学家、科学家都承载着整个世界的文明。 Tips: 1、交通方式:地铁10号线Maubert-Mutualite/Cardinal-Lemoine站 2、开放时间:4月至9月10:00-18:30;10月至3月10:00-18:00 3、门票:9欧,可用博物馆通票 =============== 【作者:沙漠玫瑰】 环球旅游达人,旅行体验师、自由撰稿人、嘉宾主持。已只身旅行过五大洲近50个国家,200余座城市。 本文参与和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