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作品“一带一路” 面塑作品“双面鱼” 山西面塑艺术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文化。其始终与人生礼仪习俗紧密联系,它广泛用于节日、婚嫁、寿诞、丧葬、上梁、乔迁等诸多民俗风情、祭祀或庆贺活动,因种类齐全、制作精美、构思巧妙获得美名。面塑寄托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祈盼,期盼国泰民安、生活富裕、人世昌隆、人寿年丰。 山西面食有着国际声誉,这是众所周知的。面食与面塑有着难以分割的紧密联系,面塑艺术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获得山西面食广告品牌效应。山西面塑艺术通过不同形式的展览会,旅游推介会,旅游景区展示或手工艺品博览会,把山西面塑推向市场,让市场逐渐通过面食的品牌,认识山西面塑艺术,从而扩大影响。 夏天的忻州,流光溢彩,青绿无际。带着对民间工艺文化面塑制作的好奇,我们忻府区作协数人一行,来到位于忻府区播明镇的永茂庄村,了解民间面塑制作发展的现状,并拜见了全市闻名的面塑大师刘凤兰老师。 历史渊源 忻府区面塑,又叫“花馍”,起源于先秦,成型于汉代,是一种流传于忻府区周边,且有丰富地域特色的民间面食工艺品,是当地人民千余年来生产生活的结晶,是当地人民勤劳智慧、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与当地社会民俗发展息息相关。在逢年过节、庙堂祭祀、扶梁馈赠、生日寿诞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用途,成为晋西北家喻户晓、人人喜爱和推崇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 从历史上看,从先秦战国时代开始,忻府区一直就是花馍的产生之地和发展之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成熟的制作工艺,是当地最为普遍的民间工艺文化之一。社会有变更,季节有轮转,但花馍制作不会停息,且随着社会进步,又被赋予了更新的文化主题和更新的思想内容。 从科学上看,花馍制作从和面、蒸面、调色、塑型等各个方面,展示出的是“手心”上的艺术。在制作思想上,讲究“巧、润、透、精”;在具体制作上,用刀、剪、板、滚等工具,融实物、雕塑、绘画、建筑、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等为一体,用虚实相结合的艺术方式,通过精心制作,构制出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各种自然和社会造型,给人以美的遐想和赏心悦目的艺术文化享受,成为基层民间文化最具生命力的工艺品之一。 从民俗上看,从古至今,忻府区民俗十分丰富,但婚丧嫁娶、扶梁谢土、寺庙祭祀、生日祝寿等,无论哪一种民俗,都离不开花馍陪衬。上至官府,下至群众,家家户户,对花馍制作、花馍文化,认可备至,成为配合重要民间庆典的必备装饰,也是最受民间喜爱和推崇的民间工艺艺术文化。 面塑世家 刘凤兰老师一家居住的是一个典型的农家四合院,院内有枣树和菜畦。听说我们慕名前来采访,她十分高兴,当即停下手里的面塑活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与我们讲述了她的面塑人生。 61岁的她就出生在该村的面塑世家。姥爷冯保全,1906年出生,因从小对面塑艺术的喜爱,便刻苦钻研,掌握了面塑技巧,当时是忻州知名的面塑大家,著名的民间面塑艺人。后来他将面塑技艺传授给刘凤兰的母亲冯翠香,之后冯翠香又成为忻州的面塑名人。刘凤兰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从小聪慧,悟性极高,少时就随母学习面塑技艺,初步掌握其制作工艺,在她23岁出嫁之时,亲手为自己的婚礼制作花馍“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百年好合”等,受到村人好评;观者甚多,传者甚众,声名鹊起,童叟喜爱,本村及附近村庄请她制作花馍的人络绎不绝。 结婚成家后,她曾担任过村里的妇女队长、文化指导员等职务,家里她还以养猪为生,成为该村的养猪专业户。面对社会和家庭的诸多压力,她在努力经营自己家庭生活的同时,仍痴迷于自己一生所追求的面塑艺术,不断从美术、戏剧、动画片、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中去理解和顿悟,注重“和面、蒸面、调色、造型”等面塑制作的各个环节,从中体会“巧、润、透、精”等面塑文化精髓,从而实现了其在花馍制作上质的飞跃:2017年7月,以作品“祖国万岁”获首届全省职工手工艺品展评活动设计奖;同年8月,以作品“岁岁平安”应约去北京恭王府参加国家非物质文化展览,受到中外游客和专家的好评;2018年3月,被山西花馍艺术组委会授予“第二届花馍面塑最佳设计奖”;2019年2月,荣获山西省第三届花馍艺术展最佳人气奖。她现在除专一从事花馍制作外,还兼职担任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文化艺术金融委员会委员。 制作秘诀 面塑与其他手工艺品一样,既是艺术,就有其制作秘诀。所幸在我们这次采访中,刘凤兰老师将其制作秘诀和特点公布于世,希望能够借此引起全社会对花馍文化的重视。 她制作的面塑作品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配料恰当、面馍光滑、不裂。她继承母亲的面塑制作秘诀,注重面塑配方。做面塑时采用的白面和其他配料的搭配比例是:白面粉500克,糯米粉100克,食盐25克,香油50克,蜂蜜50克。在白面粉中加入以上配料,就可以保证制作成功的面塑光泽好看、不裂,保持完好的时间较长;二是注重刀具和镊子、剪子等的综合应用。仔细观察人、动物与花草等的外表特征,做到有的放矢,先难后易,重点突破。她认为,不论是动物还是人,面塑造型最大的难度在“脸上”,脸部是核心、是重点。因此必须在脸上狠下功夫,做到观察入微,精雕细刻,方能惟妙惟肖,打动人心。在对有关花草面塑的制作上,注意观察花草特质,从枝干到叶片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都要体会出其相同处和不同处。也正因为如此,由她制作的面塑生动活泼、真实可信,才能够充分展示出忻州面塑的底蕴和魅力,给人以美的遐想和享受;三是注重线条的流畅,色泽的搭配。好的面塑线条和色泽最为重要,线条考验的是面塑制作者手上的功力,色泽搭配考验的是面塑制作者的观察力和顿悟力;四是与时俱进,注重创新。面塑的文化寓意和本质是代表基层人民群众的美好祝愿,将美好祝愿通过精心制作化为具体工艺品面塑,用具体的工艺品面塑将基层人民群众的美好思想情感和祝愿生动地形象地展示出来。 面临困境 然而,近十年来,本地面塑市场销售由于种种原因面临重重困难。基层面塑的实际生存空间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有的人家在办婚庆事宴的时候,不用花馍了,或者说用量少了,如过去舅舅上外甥事宴,不仅要拿礼金,还要拿一盒花馍,现在个别地方舅舅干脆以多搭礼金代替,花馍基本不用;基层群众现在过各种民俗文化日,也一般以面馍,甚至是苹果、香蕉等代替花馍。她进一步分析:“在我们本地个别地方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一是基层群众对花馍文化、本土古文化不够重视;二是当代快捷生活的影响。基层群众嫌花馍制作麻烦、费事,而自动选择放弃。 为把忻州的面塑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推向全省、全国,多年来刘凤兰老师不遗余力,孜孜以求,十分注重面塑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不仅在本村讲课,帮助农村妇女们走上爱好面塑、制作面塑的生活轨道;而且应邀到忻州创奇学校为孩子们授课,培养新人,让面塑艺术从孩子抓起。她还去忻府区河拱村、顿村、北赵村等地讲课,特别是2018年她还应山西黄河职业技术学校赴繁峙县的雁头村、东魏村、东峪村、西庄村等授课,大力普及面塑知识。她还不断加大面塑普及力度,积极开展收徒授徒工作,忻府区的李全香、高爱、杜来鱼、冯敬淼等都是她亲手收授的面塑弟子。她以自己亲身的实践和努力,带动了忻州民间面塑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同时也再次展现出她作为忻州面塑大师的初心和风采。 面塑新路 花馍文化在当地有着极为深厚的民间基础,为进一步传承花馍文化,保护花馍工艺不断传承和发展,刘凤兰老师认为,未来5年将对花馍有以下几个保护内容:一是挖掘民间文化,综合充实提高花馍工艺文化,为花馍文化加入更丰富的内容;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力度,继续外出讲课,让更多的群众认可花馍文化,参与到花馍文化中,同时还要做好更多的收徒授徒工作,让花馍新人不断涌现,不断传承;三是要让花馍充分占领市场,打出销路,争取在省内外有一席之地。 为实现以上目的,她决定采取如下保护计划:一是筹建面塑专一工作室,组建一支由她本人负责的专业团队,工作人员至少10名;二是继续深挖当地民俗文化,实现与面塑文化的有效衔接;三是在现在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和规范面塑体系,向社会推出比较完备的面塑体系作品;四是继续做好收徒授徒工作,开设面塑培训班,培养更多的青年爱好者参与,年授徒2名;五是利用网络、巡展、参赛等多种形式,在传统面塑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体现当代忻府区特色文化。 我们深切地希望,花馍艺术能够在刘凤兰老师等民间工艺品艺术家们的带动下,承载希望,争出精品,占领市场,走出山西,走向中国,走向世界!(张斯直 张晓芳 文/图) 山西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