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整理资料,见到一份当年沪上名医陈存仁举办中医学术讲座的广告函。 陈存仁(1908—1990),原名承沅,又名保康,字存仁。陈存仁师承孟河医派丁甘仁、丁仲英父子,学验俱丰,著作等身。先后主编《中国药学大辞典》《中国药物标本图影》《皇汉医学丛书》,并著有《中国医学史图鉴》《津津有味谭》,驰名海内外,是近代中医“海派”代表人物之一。新中国成立前,陈存仁寓居香港,继又迁居美国。1990年,陈存仁因突发心脏病,于美国洛杉矶逝世,享年82岁。 陈存仁长期热心于中医事业发展,他建立学校,创办报纸,举办中医学术讲座,在这份广告函中可觅其踪。第一页是《诸位道长先生台鉴》(图①),第二页是《“伤寒讲座”讲义样张》(图②),第三页是《伤寒七种有效成药之比较》(图③),第四页是《湿温伤寒治法提要表》(图④)。在这四页广告函中,既有历史资料的记载陈述,又有中医学术讲座内容,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医史资料和学术经验总结。 《诸位道长先生台鉴》(图①)。 《“伤寒讲座”讲义样张》(图②)。 《伤寒七种有效成药之比较》(图③)。 《湿温伤寒治法提要表》(图④)。 一生致力于推动中医发展,殊有贡献 在《诸位道长先生台鉴》(图①)中,记述了陈存仁参加当时国民大会的情况。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一次大会又称“行宪国民大会”,于1948年在南京召开。陈存仁以高票当选为中医界“国大代表”,并在会上提交“发扬我国固有医药以保民族健康……和三点解决办法”的议案,同时联合其他代表提出“为维护中医合法地位及发扬我国固有医药,倡议筹建省、市中医院”等2项议案。会议期间就议案通过进行讨论,与会中医界代表与西医代表进行了激烈的争辩。最后议案得以通过,取得了胜利。 这次会议声势之盛、争论之烈,由来罕见,上海申报记者跟进采访,作了连续报道。在这份广告函中,陈存仁记述了参加国民大会的前后经过。 纵观陈存仁的一生,他长期以来致力于维护中医的地位、推动中医的发展,殊有贡献。早在1929年初,余云岫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企图消灭中医。陈存仁和谢利恒、张赞臣、丁仲英、秦伯未等沪上名医共同于1929年3月17日发起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会议将3月17日定为全国医药大团结纪念日,又称“中国国医节”。 首创“湿温伤寒”病名,并提出辨治方药 陈存仁早年在沪积极组织上海医药团体举办演讲会,开展学术讲座交流,他亲自主讲《伤寒讲座》,图②是讲座所用之讲稿。在讲稿中,陈存仁认为,自张仲景《伤寒论》至历代医家,大多数以一切发热疾病统称为“伤寒”。随着清代温病学说的兴起,临床根据季节、证候变化,又有了春温、暑温、湿温、秋燥、冬温之别。 清末民初,许多中医名家对伤寒、温病的认识不同,争论纷呈。清末民初,西风东渐,随着西医学传入我国,当时西医结合化验等手段,又提出了“肠伤寒”的病名,并列入法定传染病。名家时逸人始提出“湿温即西医之肠伤寒”之说。陈存仁认为“肠伤寒”颇合中医湿温之证治,与传统医学所论“伤寒”不同,易于误会,于是首创“湿温伤寒”病名,以示区别,并根据叶天士关于治疗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湿温伤寒”进行辨证论治。 在当时历史背景下,陈存仁卓有见识,力求中西汇通,首创“湿温伤寒”病名,可谓匠心独具。 《伤寒七种有效成药之比较》(图③)这一页上,陈存仁列出了治疗湿温伤寒的七种成药,并列成表格。在表格中,陈存仁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运用中医理论对能够辨治伤寒的七种有效成药进行了详细地对比分析,对现代诊治伤寒仍具有很强的临床指导意义。 在《湿温伤寒治法提要表》(图④)中,陈存仁根据湿温伤寒的症状特点,将临床分为四个周期,每一周期的病情症状、舌脉、方药运用,简明扼要,层次分明,也体现出丁氏流派诊治湿温的经验特色。 目前国家统编中医教材《温病学》未将“湿温伤寒”列入病名,但陈存仁诊治湿温伤寒时所运用的方药及成药,足以给后世提供借鉴,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和讨论。 1948年,陈存仁主编的中医界第一本《湿温伤寒手册》问世。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卫生出版社于1956年进行了再版。秦伯未在《湿温伤寒手册》序中讲道:“(陈存仁)信仰中医而不薄西医,景仰古人而不薄今人,着意于一病而不拘于一家,着意于大体而不忽于小处,这种治学精神,良不可及。”这也是对陈存仁学术思想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和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