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清朝雕版印刷业的发展,各种风格、派别的印刷广告应运而生。 清朝社会重仕轻商,举国上下文人雅士皆备战科举考试,书籍需求量空前之大,书市生意兴隆,书籍的广告自然也异常活跃。有些书铺会在各类书籍的插图及首尾做广告,这类书籍广告也成为“牌子”。 比书籍广告流传更广的,是当时的木版年画广告。清朝年画大多是民间神话人物、吉祥如意画样及福、禄、寿、禧等字画,颜色鲜艳讨喜,艺术气息浓厚。 有些商家在年画上印上自家的广告语或者店铺地址,并在街市上免费发放,于是商业广告就随着年画深入到民间各户。 这些广告很有范 清朝,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商业思想也得到了空前发展,名人广告更是层出不穷。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这是郑板桥为自己做的一则商业广告。 古代文人墨客一向清高自傲,视金钱如粪土,极具商业头脑的郑板桥则并不认同此观点,他短短几十字,言简意赅标明字画价格。甚至怕世人不理解自己的“卖画”行为,还题诗一首:“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如此直抒胸臆的诗作,也为郑板桥带来了新一轮的销售热潮,可见“为自己代言”早在清朝就已经空前成功。 在激烈的竞争下,有些商贩为了创造收益,甚至做起了表演广告。 弹棉花的小贩会在帮主顾弹棉花时,故意做出一些具有观赏性的动作,同时用一些滑稽的面部表情引人注意。有些商铺会雇一些俊朗少年,穿着同样的衣饰鞋帽,担食叫卖。 有些老字号则会用一些义举招徕顾客。 同仁堂每年寒暑都会在城外专设粥棚,向穷人发放一些简单的药物和棉衣。会试期间也会向应试的举子赠送四季应时药品。 张一元作为老字号茶庄,每年收到新茶之后,会选择良辰吉日举办品茶会,并给城内的富贵人家送去请帖,而普通市民进店买茶,也有品茶服务。 除此之外,清朝常见的还有张贴广告、楹联广告、包装广告等。商家可以在店铺外墙刷上广告语,在门口悬挂楹联,达到宣传目的。 有些财力雄厚的店铺则有类似现在的“会员”制度,他们对店铺进行包装,屋檐下悬挂灯笼,廊下悬挂彩球,店内奇花异草,假山名石,甚为奢华。只有城内名门显贵才能入内消费,众人皆以能进店铺为荣。 清朝同样有假冒广告,“王麻子”刀剪久负盛名之时,全国各地“汪麻子”“老王麻子”“真王麻子”层出不穷。有一药铺卖一种丹药,悬额为“青囊一卷”,世人争相效仿:“精囊一卷”“城囊一卷”,借此牟利。 从吆喝叫卖、唱词响器到印刷广告、品牌广告,清朝作为最后一个王朝,其广告业得到空前发展,这些广告不仅沿袭了古代的形式,还结合当时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赋予了它们独特的情怀和创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