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缙云 又仙又猛 *本文由40万缙云人民与大地理馆 联合出品 |轩辕黄帝祠与仙都鼎湖峰,云雾缭绕,犹如云顶仙宫| 摄影|?许小峰 这里是,浙江缙云,一座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神仙小城。 对于很多外地人来说,第一次知道这里,是通过一种叫“缙云烧饼”的美食。 很早之前,你很可能已经欣赏过它的风景。溪水潺潺,古桥横卧,水面倒影着石笋般的山峰——这个取景地,不知诞生了多少武打、仙侠、玄幻影视剧。 |小桥流水、田园牧歌,“天光云影共徘徊”| 摄影|?冯木波 享受了美食,打卡了美景,然后,又有多少人去愿意读懂这个江南小城呢? 在缙云,真正的王者其实是——石头。也只有通过它,才能从缙云看懂浙江,以及广大的江南。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这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石头城”。 | 01 石头,孕育了“仙境”| 缙云在哪里? |三角形的缙云,连接着浙江东部、北部、南部和中部的众多重镇| 制图|?海右/大地理馆 浙江的中南部,山地纵横,括苍山和武夷山的余脉仙霞岭在此交汇。浙江第二大河流瓯江的支流好溪由南向北穿过。河流两岸,山峰连绵,山间河谷,有良田美池,是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 其中,缙云仙都的鼎湖峰堪称“仙境中的仙境”。仙都,原本叫缙云山,因唐玄宗时期的一句“仙人荟萃之都”而名动天下,遂改名为仙都。 |云雾、青山、溪水,随手一拍都是仙境| 摄影|?赵建平 我第一次去仙都,是在一个春雨初歇的日子,鼎湖峰钻入云雾,若隐若现,一群白鹭从柳树林中飞起,如同碎纸片被风卷起,顺着好溪波间飘洒开去。 眼前的场景,八百多年前,一位叫王十朋的古人也见过。他是南宋时期,一位厌倦了都市生活的状元。面对这里的山水,他写下了两句诗: 皇都归客入仙都 厌看西湖看鼎湖 后来,诗句成了仙都最好的广告词。为什么,他在这里“厌倦”西湖,而“偏爱”鼎湖峰呢? 让我们看看王十朋的生平:他是宋高宗钦点的状元,也是一位主战派人士。从高宗到孝宗时期,面对北方金国的入侵,他数次建议整顿朝政,起用抗金将领。 西湖当然是绝美的风景,但这一池碧水和温暖的春风,陶醉了南迁的君臣。由此,在力主收复故土的人眼中,西湖就是玩物丧志的象征。而两百公里外的缙云鼎湖,呈现的是一副“暴烈”的面孔。 |仙都岩门:两石巍巍左右环,天为设险俨雄关。| 摄影|?朱礼平 北方粗犷,南方柔美,是我们固有的印象。一座江南小城,为什么会如此另类呢?回溯历史,我们会发现:这种刚烈的性格,已经深入缙云的骨血。 缙云大地的骨架,是一片亿万年前形成的火山。地质学家告诉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位于武夷山-戴云山隆起地带和寿昌-丽水-景宁断裂带中段,浙江火山带的交叉点上。 因为板块运动活跃,留下了了大片火山岩。缙云的众多旅游名胜,如仙都、黄龙、岩门、蛟龙大峡谷,都分布着千奇百怪的石头。 |开凿之后的岩石,像是一座座人造版“鼎湖峰”| 摄影|?朱礼平 最具标志性的鼎湖峰,属于流纹岩,高170.8米,顶部面积710平方米,底部面积2468平方米,是我国迄今发现最大的单体石柱,仿佛一根巨大的“石笋”。如果从白垩纪的火山喷发时期算起,它的年龄已经有1亿5000万年左右。 在这片火山岩地貌中,分布最广的是叫凝灰岩,储量达30亿立方米。凝灰岩,来自火山喷发后的碎屑,主要成分是火山灰。 有的质地疏松,纹路散乱,显得粗犷大气;有的质地细密,纹理富于变化,形成五花八门的奇妙图案;还有一种,质地非常细腻,色泽明艳,切开来如同千层糕一样,层次鲜明。 |缙云山中,一处古代开采凝灰岩的遗址| 摄影|?朱礼平 缙云也盛产花岗岩和红砂岩,但是作为建筑材料,前者太硬,后者太松。而凝灰石,质地比较松软,很容易开采,等到氧化,却又变得异常坚硬。这片土地上的缙云人,发现了这个秘密,很早就把凝灰岩用作建筑材料。 第一个重要的证据是,这里的宋代古墓,墓中的石椁大多由精心打制的凝灰岩石板、条石筑成。 第二个证据是,鼎湖峰下的矴步桥,它矮矮地蹲在透亮的好溪上。拍摄一张溪水、古桥、鼎湖峰同框的照片,是摄影家、游客必打卡的项目。 |鼎湖峰下,田园牧歌| 摄影|?张小平 当地文史专家项一中告诉我:跟许多古墓一样,脚下这座鼎湖峰矴步桥也始建于宋代,由数百块凝灰石铺设而成的。古墓古桥,地上地下,石头与缙云人的生活融为一体。 |空中航拍缙云现代采石场| 摄影|?朱礼平 |02 石头,连接了交通| 缙云县属浙江西南部的丽水市管辖,跟浙江中部连接。整个县的地图,像一个三角形,在古时候,就像一根锥子,嵌在金华、台州、温州、处州(今丽水)四府交界处,号称“三府通京喉道”。 |缙云的水系,连接着她和周边的城市| 制图|?海右/大地理馆 位置重要,但障碍重重,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有340多座。就在这些山地中,隐藏着许多条古道,比如浙江南部通往京城的括苍古驿道;台州、温州通往金华的苍岭古驿道;沿海通往内陆的大洋古盐道…… 缙云境内有三条主要河流,分别是好溪、新建溪、永安溪,但是它们并不齐心协力,而是分别流向瓯江、钱塘江和灵江三个水系。平日里,河流十分安静,可以通航、灌溉,但是到了雨季,遇到山洪暴发,就会变成暴虐的猛兽。李白来到这里,曾经感慨: 却思恶溪去,宁惧恶溪恶。 咆哮七十滩,水石相喷薄。 唐朝之前,好溪的本名就叫恶溪。 |这种奇怪的景观,是缙云人开采石料之后留下的| 摄影|?朱礼平 受这种地形和水文状况影响,为了改变交通状况,缙云人只能义无反顾地选择造桥、修路。而为了防止溪水泛滥,就不能用松软的木头,那么,石桥就成了首选。要想避开洪水的冲击,就要加高、加宽。所以,缙云的石桥常常超过其他地方,超百米的就有10余座。 现存的石拱桥之中,壶镇贤母桥当属翘楚。 |缙云县河阳村的公济桥,是一座清代石拱桥| 摄影|?朱礼平 这座桥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经过一年零九个月的艰苦施工,这座长178米、高9.3米、宽4米的超级石拱大桥终于竣工。紧接着,吕氏在县城五云镇的南渡口建起了110米的继义桥,又在东渡镇渡口建起了150米长的竞爽桥。 缙云另一望族河阳朱氏也启动了建桥的脚步。清咸丰三年(1853年),一座长87米、宽4至5米、高7.3米的五孔石拱大桥飞架于河阳村外,取名公济桥。有意思的是,此桥从东西两侧同时开建,大桥合龙之时,最后一块方形石板轻轻放下,大桥就合成一个整体。当地人称它为“锁桥石”。 |缙云人就地取材,擅长用条石建设家园,图为地面铺设作业现场| 摄影|?朱礼平 除了石拱桥,还有矴步桥,如173米的济川矴步桥、156.5米的松洲矴步桥、145米长的练溪矴步桥、115米长的板堰桥、110米长的隔溪矴步桥等。 大型的石拱桥位于交通要道,而矴步桥多位于乡野。在河床上安放一排或者两排高约半米有余的直立条石,立石上再平铺横放长度1米有余的桥板,如此往复,一座利用横竖条石的矴步桥便“摆放”而成。 |好溪,是瓯江的最大支流之一,矴步桥是它的标志性景观| 上图1摄影|?吴胜波,上图2摄影|朱礼平 虽然看起来像搭积木一样简单,实则很有技术讲究: 首先在水流平缓处选择桥址,来水的河床处填满大块的鹅卵石用以加固桥址,去水处要建滚水坝; 其次,柱基要深深插入河床之中,去水侧用三角形的条石斜撑加固; 再次,直立的柱头与平铺的条石两端,采用双向倒燕尾榫卯对接。如果你细细观察,还会发现一个窍门,桥板与桥墩的结合处处理得非常合理:来水口稍大,去水口稍小,水越冲,桥板与桥墩连接就越紧。 除了这些古桥,还有一座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双层桥——古方胜利渡槽。 |上图古方胜利渡槽,颇有古罗马时期渡槽的味道。下图是一座跨度超过百米的石拱桥| 摄影|?朱礼平 在那个战天斗地的时代,缙云县修建了一批水库大坝、堤坝、堰坝、灌溉水渠。在这期间,这座极具想象力的上下两层、高28.7米的古方胜利渡槽应运而生。下层由5个大拱组成,上层由28个小拱组成,共同支撑起220米长的水槽。工匠们完全运用手工作业,硬生生地将灌溉之水托举到半空,通过接力传到远方。 此外,缙云还有石梁桥、石板桥、廊桥等各种类型的石桥。看来,缙云人是一定要把石头工程进行到底。 摊开浙江地图,很容易发现:浙江第一大流域钱塘江和第二大流域瓯江的结合部,并不贯通,最近的连接点,那就是缙云县。也就是说,缙云的路,通了,才能把浙江北部、中部与东部、南部连成一片。 |清代缙云县地图(局部),蓝色为河流,橙色为驿道。方向为“上南下北”| 图源|《浙江省古旧地图集》,大地理馆后期上色处理 所以,这些桥,不仅是为了连接本地,更是打通整个浙江的交通枢纽。 如果有机会穿越到古代,连整个缙云城,都是石头做的。明末著名的诗人、爱国将领陈子龙路过缙云,仰望县城之时,写下诗句: “悬崖开小市,垒石置疑城。” 400年前的景观,今日还有大量遗存,那就是一幢又一幢的石头房子。 |“石头城”由许多石头村组成,图为缙云县古村落岩下村| 摄影|?叶高兴 |03 石头,带来了家园| 说到石头房子,中国东南沿海并不少见。比如有防台风而生的渔民石屋,房屋多为一至两层,门窗很小。内地山区,也有许多花岗岩石屋,但由于花岗岩又硬又重,越往高垒墙体越重,极可能造成地基塌陷或者墙体倒塌,所以这一类石头屋必须严格控制高度。 而缙云凝灰石密度相对较小,易于拔高楼层,所以常常出现三四层高的条石房。在缙云老城区的好溪两岸,一幢幢条石高楼,如同石头城堡,最多可达6层,高 20余米。 与砖木结构的传统民居相比,条石房牢固实用,冬暖夏凉,易于通风采光,且节省建筑材料,一度成为缙云人的建房时尚。到了20年前,以钢精混泥土和红砖作为主要建材的“小洋房”兴起,曾经时髦三乡的条石房退出了历史舞台。 |仙岩村石头礼堂内外| 摄影|?朱礼平 今天,缙云县城的大桥北路、复兴街、寺后街、溪滨南路还保留着成片的条石房,不少小区基本上都是条石房。条石建的礼堂一度成为农村标配,如官店、双龙、仙岩、唐市、水口、湖川等村的标志性建筑仍然是七八十年代的石头礼堂。 除了数量蔚为壮观的凝灰石条石房,还有许多石头造就的古村落,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岩下村。200余幢石屋,均用不规则的鹅卵石和山石砌筑而成。 |古村落中的各种石头用具,堪称“石雕艺术博物馆”| 摄影|?朱礼平 走进村庄之中,一切建筑构件和生活用具,也都是石头的世界:天井、窗台、柱础、柱子、台阶、栏杆、抱鼓、水缸、水槽、石臼、石杵、碾磨、石秤砣、石凳。 说起石窟,我们首先想到大漠中的敦煌。很多人不知道,在中国东部沿海省份浙江,也有大规模的石窟,其中最知名的是“中国最大的地下石窟”龙游石窟,以及号称“海上石窟”的温岭长屿硐天。 夹在它们之间,还隐藏着一个规模更大的缙云石窟群。只不过,这种石窟的出现,不是为了雕刻佛像,而是为了开采石头,建设家园。 |从“岩宕”向上仰望,我们很难想象,这是古人生生在山中开凿留下的景观| 摄影|?朱礼平 千余年来,“靠山吃山”的缙云先民不停地开采凝灰石,掏出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洞穴,当地人称之为“岩宕”,意即石头的洞穴。最大的达数万立方米,最小的只有数十平方米。 |夕阳照射下的缙云石窟,把洞穴染成了金色| 摄影|?朱礼平 洞中一日,世上千年。延续千年的山中采石已止,但石头的故事依旧在延续。今日,虽然现代化的钢筋水泥建筑已经拔地而起,但缙云人仍然很喜欢享受石头的交响乐。 日常相伴的石头,也塑造着缙云人的性格。 在江南文化浸淫的浙江,缙云人的质朴、坚韧,绝对是个异数。 |空中航拍“岩宕”,又是另一种景致。正是有了山中的石头,现代化的公路才得以被铺平| 摄影|?朱礼平 ※本文作者鲁晓敏先生,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浙江省散文学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传统村落、乡土建筑、廊桥文化的研究及保护工作。特别鸣谢:缙云县文史专家 项一中 缙云著名摄影师 朱礼平 -END- 撰文|鲁晓敏 审校|海右君 头图|许小峰 封图|朱礼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