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开始,作为南京最为知名的几大三甲医院,鼓楼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市儿童医院突然先后在其官微上发布《致南京鼓楼医院全体员工的一封信》、《致全院干部职工的倡议书》、《南京市儿童医院致全院职工的一封信》。 在这三封号召全院与时间赛跑、强调自我防护的致员工信里,也透露着一些不太寻常的表述:“来势汹汹的压力和考验”、“当前我们正面临着疫情带来的又一次大考”、“当下正是防控最为关键、最为艰难的时刻”…… 而颇为巧合的是,在鼓楼医院和省人医的两份信中,无一例外地引用了《诗经·秦风》中“与子同袍、袍泽偕行”的壮志慨慷。 这三封充满勇气、诺言、意志的致员工信里,到底释放了什么真实深意? (图源:鼓楼医院官微) 01 — 备战“高峰” “争分夺秒加强发热门诊、方舱医院、重症床位、医护人员、互联网医院等医疗资源准备,更好发挥医联体和分级诊疗体系作用,最大限度防挤兑、防重症、防死亡,全力应对可能到来的疫情高峰。” 就在这两份致员工信发布的前一晚,南京召开了一场疫情防控应急指挥体系的视频点调会。 这场措辞坚定的点调会,或许正是这三封信背后的集结号。 南京全力备战这波可能到来的疫情高峰,在其他城市并非无迹可循。 12月12日的发布会上,北京卫健委新闻发言披露了一些重要信息: 12月11日,全市发热门诊就诊患者2.2万人次,是一周前的16倍。12月5日至11日流感样病例监测数据显示,全市二级以上医院监测流感样病例数1.9万人,较上一周上升6.2倍。120急救电话呼入量急剧增加,12月9日达到高峰,24小时呼入量3.1万次,达到常态时的6倍。 发热门诊就诊量、流感样病例数、120急救呼叫量都在快速增长。 虽然城市体量存在差异,但南京的新一轮压力测试也已经开始。 根据最近公开的报道,随着国家疫情防控措施的调整,连日来,南京各大医院互联网医院咨询量不断上升,如鼓楼医院的互联网医院咨询量比往日上升了20%,其中新冠类咨询增加明显。 (市民排队购买核酸检测试剂) 张文宏团队的一份最新报告也提出,在第一波疫情高峰中,感染人数众多,甚至也会面对大量医护被感染的局面,此时,医疗资源的紧张和短缺不可避免。 所以,高峰一旦真的到来,就注定是一场硬战。 2021年1月,正是去年南京冬天最冷的时候,中午正在吃饭的南京某三甲医院的一位医生突然接到了院方电话,当晚8点,他已经和南京医疗队在禄口机场紧急集合,连夜驰援北方某疫情爆发城市。 “今年国庆之后就更没有休息过,经常深更半夜回来,回来了也是接电话,必须24小时在线,最近的工作一直都是上限状态。” 说这句话的,是这位医生的家属。 这三年,最苦最累的人,毫无疑问,是像这位医生这样的一线医护人员,而未来一段时间,最苦最累的人,依然会是他们。 02 — 走出“隧道” 不过,三年苦战的转折点也正在慢慢到来。 正如张文宏团队最新研究中所发现的,“全球进入从新冠大流行向地方性流行或者季节性流行病转化的阶段,这点与我们2009年遭遇到的2009H1N1很相似,或许一夜醒来,就会发现,我们已经艰难度过了大流行。” 此时,转折点的保障之战,成为了最为忧心的全民关切。 昨天,由全省防疫药械保供专题会议对当下社会关切,做出了重要回应:要充分认识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坚持保供应、保质量、稳价格,解决当前“四类药品”(即可退烧、止咳、抗病毒、抗生素类药品)和抗原检测试剂等产销、供需不平衡问题,牢牢守住质量安全红线,切实保障价格稳定,以平稳有序、调度有力的工作,尽快保障短缺药械充足供应。 近日,为满足临床用药需求,江苏省中医院向江苏省药监局申请委托配制芪参固表颗粒等3个防疫中药制剂,当天就完成了备案,委托配制后,省中医院每天将可为约2.5万人提供3天量的防疫制剂。 而根据南京市场监督管理局最新发布的消息,南京4家新冠抗原试剂盒生产企业正全力供应南京市场,全市各大药店线上线下均可购买新冠抗原试剂。 (南京某药房张贴的广告语) 在最新文章的最后,张文宏不无感慨地写下这些: “在长长的抗疫隧道里走了3年,我们即将走出隧道,空气、阳光、自由自在的旅行,都在等待着我们。但在最后一程,我们需要全社会的动员,新冠病毒不是针对单个人的疾病,而是对一个个家庭的考验,对我们社会的考验,我们需要每个家庭的每一位成员行动起来,做自己健康的负责人,也做家中老人的守护伞,支持他们、保护他们,让我们齐心协力,尊重科学、凝聚共识,最重要的是,我们历经三年,以极低病死率走出疫情、回归正常生活,这才是我们国家引以为豪的最后的胜利。” 我们正在走出隧道,我们终将走出疫情。 (鼓楼医院前排起核酸检测的长队) 寒冬终将渐暖,星河依旧长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