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说到00后,大众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拖着鼻涕打滚的小屁孩?还是抱着洋娃娃的小公主?不好意思,第一批的00后马上就要年满18成年了。00后已经不再是80后、90后想象中的样子,他们中二、严肃,有观点、有态度。
如果不同意以上言论,走进芒果TV 12月31日上线的自制国内首档青春期脱口秀《放学别走》,一群个性00后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表达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观点和态度,有多令成人世界感到奇葩?总之北大才子撒贝宁已经无法接招。
时间已经进入了2018年。回看2017年,可以说是综艺全面爆发的一年,从年初一直流行到年尾的“慢综艺”似乎成了2017年综艺的关键词。而伴随着爆款网综《中国有嘻哈》的诞生,让小众领域的综艺也进入大众视野,综艺实现垂直细分化,文化综艺也因此在综艺板块里逐渐盛行起来,但仍旧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域被忽略了——00后市场。
这与早前广电发布的“限童令”有一部分的关系,让00后这块市场上的大蛋糕在还未深入挖掘就遭遇停滞。尽管仍有《爸爸去哪儿》、《妈妈是超人》这类以娱乐为主核的亲子综艺占领亲子市场,但真正能触及00后社会话题、思想以及价值观的节目仍属稀缺。
但是令人欣喜的是,在即将进入18年这样的时刻,芒果TV自制出品了一档国内首档青春期脱口秀《放学别走》,以全新的对话方式将00后大胆乖张的犀利观点表达出来,并通过撒贝宁“成熟型”的大哥哥形象形成对比,将00后与成年世界观念的矛盾以及碰撞凸显。
一直以来,00后在大众的眼中始终被界定为“孩子”,也因为这一标签的局限,成年人大多是以教育者和引导者的高姿态出现,并没有与其实现好好的对话。《放学别走》不仅填补了青少年脱口秀这一市场空白,更重要的是它让这个世界看到了00后真正的内心态度,他是一次现实世界与00后思想的对谈,让他们手握彼此世界的钥匙用“心”沟通。
现实世界与00后首次交锋
听听看00后对世界到底有多少“不满”
有一种态度叫“放学别走”。据2016年网络舆情生态研究报告:“00后”将成为舆论场主要发声群体。随着互联网优势移动,互联网本身向着低龄群体渗透,90后乃至00后正在成为舆论场中的重要群体,在许多事件中的活跃程度甚至超过80后。
从显示的数据可以看到,19-27岁的青年群体已经成为热点舆情事件中最主要的发声群体,占比约四成;在一些事件中,18岁及以下的低龄群体发声比重超过37岁及以上群体,以“00后”为主的未成年人群已经成为80后、90后以外的第三大舆论场发声群体。
芒果TV相比其他视频平台来说,在制作青少年综艺这一方面具备天然优势。无论在17年频繁登上热搜的《爸爸去哪儿》第五季还是年初就占据大众视野的《妈妈是超人》第二季,虽是亲子综艺,而且作为最早一批把目光投向“00后”的视频平台,芒果TV的先锋性不言而喻。
据《新经济时代下的内容消费升级》的报告中显示,用事实数据分析芒果TV营销价值——以年轻女性高粘度用户成为芒果TV核心受众,整体用户形象具有"活力、时尚、品质"等鲜明标签,受教育程度高消费力旺盛。所以在《放学别走》的制作优势之上,芒果TV的年轻受众属性也为它加分不少。
《放学别走》贯穿节目始终的一句口号:“放学别走,态度我有。”这句看起来态度鲜明的话,也正表明了00后的态度。在节目中无论是言辞犀利的交锋,还是看似嚣张实则诚恳的对话,却都是00后群体自己的发声,其以个别的个性人物的发声让这个世界听到他们世界的声音,将极具代表性。其实在大众眼中还是“小朋友”的00后,已经悄然成长为极具自我观点性的新新人类,正如节目中小嘉宾所说:“我是二次元的,我想跟你们三次元的人类好好谈谈……”
或许在悄然不知的时候,80后90后已经成长为00后眼中的另外一个次元的人类,而通过《放学别走》也能看见,00后们也已经做好了准备,这是他们跟现实世界的第一次思想交锋,也许言辞上呈现出来是激烈的,但是这是他们的“保护色”。跟着《放学别走》进入00后的世界,欣赏他们的态度,会给成年世界的“老家伙们”提供更多维的思考空间。
“那是咱年轻时的摸样”
被称“老家伙”撒贝宁痛并快乐着
在《放学别走》这档节目播出之后,最大的亮点就是00后理直气壮的神逻辑言论:“二次元的世界虽然是虚拟的,但是它带来的快乐是真实的”、“90后已经是叔叔阿姨了”、“你所不能接受的不寻常它不能归为不正常”……连北大才子撒贝宁都直呼:“这个节目我是做不下去了”。
但是从节目中,撒贝宁“喜闻乐见”的态度,可见不是真的做不下去了,而是“痛并快乐着”。就像观众在刚开始看到这档节目时,会觉得这群零零后凭什么这么“霸气”。究其根本,都是因为在00后初入社会对于未知事物的第一应激反应并不是去逃避它,而是去面对它,他们的思维是不与这个现实的世界妥协。撒贝宁在节目现场也不得不感叹,“在这群00后稚嫩的脸上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撒贝宁在大众的印象中是北大才子、著名主持人,他以极强的逻辑思维以及幽默感被观众熟知,前段时间其口出的“北大还行”还一度成为了网络热词。当然他也有“正经”的时候,比如在早前的《今日说法》节目中,让其被阿姨粉们亲切的成为“小撒”。然而此次在《放学别走》节目中面对一群12至16岁的00后中学生,撒贝宁却称遇到了主持生涯的“瓶颈”,被一群零零后花式吐槽划分为“老家伙们”的行列。
大胆、有话直说是00后最个性的态度。《放学别走》从00后的个性态度出发,每期节目会邀请2到3名00后学生作为“大人物”依次上场表达自己的态度和00后世界的观点,最终制定出一条他们认为能让世界变好的规则。比如在第一期节目中登场的零零后CEO喻言所说“我的规则是,不以年龄论英雄。”“我的规则是,自我保护决不让步。”
从《放学别走》的节目中也可以看出,这档原创综艺定位“青少年脱口秀”与传统的对话节目不同,其强调00后观点以及态度的表达,比如撒贝宁在节目中对于登场的“大人物”的解读:不止是大观点,大态度,更重要的是后面代表的大世界观。在节目中,主持人撒贝宁作为成人世界以及现实世界的代表,也不再“俯视”地寻找小朋友身上天真稚嫩的“笑点”,而是“蹲下来”与孩子们平等交流,去理解孩子们最敏感的内心世界。
专注于为青少年“说话”
让家长打开和理解孩子的世界
“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芒果TV播出的《放学别走》正是把这一句话具体实践到生活中去。这档节目由共青团中央宣传部背书,担任节目的特约指导,在社交平台的互动也成为这档节目的信心之源。把“青年一代的中国梦”,用年轻人最能接受的综艺的方式进行呈现,更为具体也更能传达正能量。
脱口秀一直以来都是综艺里的一个成熟的垂直细分品类,而观众也往往习惯于听明星在这些节目中表达观点,让明星成为意见领袖。而芒果TV《放学来了》则着眼于素人群体中最敏感最“新类”的00后。他们或许犀利或许幽默,却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为自己发声。《放学别走》旨在通过创新的节目模式,尝试探索青少年脱口秀可以延展到的人群文化边界,专注于为青少年发声。
综艺战场硝烟四起,而多家视频网站也纷纷把目光投向“00后”这一新群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视频网站已经公布了超11档萌娃新节目,从节目类型不难看出,目前单是萌娃这一类也已经细分出了“萌娃+鲜肉”、“萌娃+明星”、“萌娃+萌宠”等多个小类别。然而,这些节目大多都是将主核聚焦于在“萌、宠、亲子”等娱乐化的模式上,而《放学别走》则通过“青少年+脱口秀”的模式关注孩子内心世界的情感表达,对当下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万象进行归纳,对父母也有借鉴效应,以小体量轻综艺辐射大体量受众。
在大众的印象中,青春期的孩子普遍拒绝沟通,但是究竟是青少年不愿意说,还是没有人愿意听他们说?在《放学别走》中,00后畅所欲言,其言论也是惊世骇俗。这对于大众或者是家长来说或许难以理解,但这却是00后最真实的内心世界。《放学别走》就像是一把钥匙一样,让家长能够打开孩子的世界。而撒贝宁的辅助效应,则能够让家长更好的去理解孩子们的世界,更好的去发现和探索00后的世界。
这就是我的态度
UGC模式+星素结合的创新玩法
节目采用年轻的“意见领袖+素人萌娃”组合,让大众化的“UGC”模式进入脱口秀节目中。在《放学别走》的舞台上,虽然明星与孩子在同一个空间,但是素人孩子才是这个舞台的主体,在不断对话中进入孩子的世界,打破次元壁垒,重返零零后的世界。另类的“零零后态度”、全新的嘉宾组合及节目概念吸引了较多受众,节目一经开播就吸引了大量目光,也成为芒果TV在探索年轻人的喜好,新式综艺上的重要布局。
《放学别走》播出的第一期节目中,除了零零后CEO喻言之外,还请来了15岁的学霸严祖怀,他不仅是个学霸,还编写了一套极其贴近零零后生活的教辅,以零零后的日常生活作为切入点,在场零零后智囊团的共情心,纷纷抛出犀利观点:“白天做白天,晚上做黑题,心累啊。”、“没有答案的教辅都是在耍流氓”……全场哈哈大笑的同时,也让观众从中一窥零零后的奇思妙想,这些了不起的零零后,更像是一个群体的缩影,为这个群体发声,让年轻人来影响年轻人,才是《放学别走》节目传达出的精髓。
在《放学别走》中除了舞台上的语言交锋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全封闭的“呛声车”设定,鼓励青少年说出自己内心“一直想说而不敢说”的想法和观点。人在密闭的空间里更容易放开自己的心事,这里没有老师,没有家长,有的只有00后尽情的说其所想。而让00后对世界开呛也是让其“态度”最具象化和最真实的表达。
《放学别走》接档《爸爸去哪儿》的明星热度,在节目制作时预埋传播点,不仅传播效果生动易感、可控性强,更以碎片化节目片段视频,撬动了传播热点。不难猜测,《放学别走》或许将引领一次00后的“嘻哈”潮流。播出之后,《放学别走》独特的UGC模式的优势也得以凸显,特别是00后自身作为创造的主体,替自己发声也成为这个节目的重要特色。
透过一档以小搏大的轻综艺形态内容,将触角延伸至主流娱乐界,对目前芒果TV来说,也是在年轻受众的综艺布局上的一次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