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牌、剧情包装等制作手法并非万能,星素结合、偶像养成也并非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音乐类节目的模式创新依然势在必行。抛开陈规旧则,以音乐性为内核,细分更多维度,挖掘更多可能,寻求音乐综艺类型化的新玩法,这将是音乐类节目的出路所在。
近日,浙江卫视推出一档音乐猜评推理节目《异口同声》,节目以“用音乐唤起时代回忆”的方式,邀请乐坛代表性歌手讲述金曲背后的故事,同时邀请模唱歌手用他们以假乱真的声线向专业猜评团发起挑战。播出以来,前两期CSM52城收视率分别是0.349%、0.465%,豆瓣评分暂无。在春节档的冲击下,这样的收视成绩差强人意。
从2017年末到2018年初,音乐类综艺上线不在少数,《歌手》2018大势回归,《天籁之战2》《梦想的声音2》隔空打擂。纵观音乐类节目,节目数量多,种类也多,但爆款难寻。
如今电视综艺市场内容包罗万象,市场需求和导向变化日益加快,节目类型风潮一阵压过一阵,从嘻哈亚文化到街舞亚文化,从竞技真人秀到慢综艺,而盘踞市场多年的音乐类节目近年却是爆款难寻,似乎总是欠缺一把好火候。 1\音乐推理类节目风再起, 核心元素还是在于音乐性
就近年的音乐综艺节目类型来看,从爱奇艺自制网综《偶滴歌神啊》到江苏卫视音乐悬疑竞猜类的《蒙面唱将猜猜猜》,从大型推理神秘音乐秀 《看见你的声音》到全新音乐模唱综艺节目 《隐藏的歌手》,从悬疑音乐推理节目《谁是大歌神》到如今的升级版《异口同声》,音乐猜评类综艺节目所占比例比较大。暂且抛开节目同质化问题,以上这些节目都是以音乐为载体,以猜评过程为看点的推理类音乐节目。
这类节目采用了实时互动参与的游戏理念,放大悬疑、推理的元素,从而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不再只是单纯欣赏音乐,在节目规则的带动下,产生很强的交互性和代入感,呈现出从强调音乐的专业性向内容娱乐化多维度发展态势。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一档优秀的音乐类节目的核心还是在于音乐性,无论形式、内容如何,专业的音乐内容是不可或缺的。就拿如今正在热播的《异口同声》来说,尽管是以猜评为主要看点,但音乐的部分还是筹备的重中之重,节目组前期更多着力于邀请经过严格甄选及专业培训的模唱歌手,用他们以假乱真的声线向专业猜评团发起挑战,同时也向原唱歌手和时代金曲致敬,为观众献上怀旧大餐。 2\情怀牌、剧情包装等并非万能, 模式创新是出路
在音乐综艺当中,无论是哪种节目类型,歌曲背后的故事特别容易引发共鸣,从而得到关注和讨论。节目制作方为了强化节目效果,吸引观众,情怀牌和剧情包装是常用的手段。 对于音乐节目而言,最重要的是人和歌。所以对于情怀的运用,无非两种套路。 一种是对歌曲所含情怀的运用,或是重现经典。比如在《异口同声》第一期节目中,光良演唱了代表作《童话》,王心凌演唱代表作《睫毛弯弯》,周笔畅演唱了《谁动了我的琴弦》,回忆满格,引发一股怀旧潮。
或是老歌新唱,改编经典曲目,比如在《梦想的声音2》中,张靓颖演唱的《青城山下白素贞》,融入了林俊杰的《一千年以后》,在音乐中上演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节目一经播出就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另一种则是对经典歌手的运用。比如在《异口同声》里邀请的光良,与其同台的模唱歌手也是光良的铁粉,甚至有一位是在婚礼前一天来和光良一起参加节目。还有《围炉音乐会》里有一个环节是“重返十八岁”或“当你老了”,节目组通过全息投影和视频呈现等多种方式,让歌手与过去或者未来的自己对话并对唱,营造情境并用歌曲烘托,成为节目一大卖点。
虽然观众对音乐节目的情怀营销感到厌烦,但依然能够起到很强的共鸣。对于音乐节目来说,情怀这一张底牌,应该适时而用见好就收,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在大众的印象中,除了情怀的运用,音乐节目制作方为了节目效果,往往会通过竞赛、故事、娱乐、煽情等元素将歌手进行剧情化包装,将选手个人的故事与音乐相嫁接,让选手人设标签化更深入人心。比如,《明日之子》的冠军毛不易本人“丧萌”外表下有一颗“老灵魂”,通过《消愁》《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很有钱》等歌曲将这一特质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
然而,对歌手、歌曲剧情包装和情怀牌在众多节目中频繁出现,观众或多或少对此产生视听疲劳。所以,情怀牌、剧情包装等这些制作手法并非万能,星素结合、偶像养成也并非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音乐类节目的模式创新任重道远。 3\音乐节目概念细化, “分众”出口依然是大众化
在音乐类综艺节目式微的大背景下,各大卫视平台、网络平台都在积极寻求突破。纵观猜评类音乐格局,以《蒙面唱将猜猜猜》为首的节目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其他类型的音乐节目也在积极寻求突破,“分众”也是音乐类节目破题的一大思路。 第一种是按音乐类型来细分,填补荧屏上音乐类型上的欠缺。从众多音乐类型中选择一个分支来进行节目内容策划。比如,去年大火的《中国有嘻哈》,从嘻哈这一小众音乐文化切入,以其个性、易学的特点吸引了一大波追随者;江苏卫视《盖世音雄》主打电音概念,消除观众对电音的狭隘认知;安徽卫视的《耳畔中国》聚焦中国风音乐,主打民歌、民谣,传播中华文化。
第二种则是对参与节目群体身份的划分,设定节目的准入门槛。比如北京卫视《跨界歌王》的选手圈定范围在于演艺圈非职业歌手人士,安徽卫视《中国农民歌会》将参赛选手限定在“农民”这一特定群体中,儿童音乐竞技节目《歌声的翅膀》以传承民歌精髓为宗旨,参赛选手限定为会唱民歌的小朋友。 这种音乐节目的再细分,实质也是对目标受众的再细分,基于特定的核心观众群,在吸引、稳定这一核心观众群的基础上,从而辐射、吸引到周边的观众群体,最终将小众的音乐文化传播成大众所熟知的音乐文化,填补在荧屏上类型音乐的空缺。
不难发现,在网台联动同一标准、同一尺度的政策背景下,目前综艺节目正在往小切口、精制作的方向发展,音乐类节目要在多种类型综艺中夺得一席之地,细分更多维度,挖掘更多可能,寻求音乐综艺类型化、差异化的新玩法。 回顾之前几档现象级音乐类综艺模式,《歌手》系列节目给观众呈现了殿堂级的视听盛宴,《我想和你唱》为观众提供了一场盛大的音乐爬梯,《蒙面唱将猜猜猜》系列节目展现猜评类音乐节目的乐趣,而在未来,音乐推理类节目风潮过后,音乐节目还有多少可能,还需节目制作人们脑洞大开、敢为人先。
来源:清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