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波斯 来源丨传媒头条
2018年的影视行业,收视造假问题浮出水面,除了行业从业者的呼吁和抵制之外,如何建立更为科学的评估体系,从数据监测层面防止收视造假成为亟待解决的行业课题。
12月2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基本建成并开通试运行。
发布会上,承建运营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的主体单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院长余英表示,2018年,广电总局组织十余家单位完成涵盖有线电视、IPTV、互联网电视的千万级样本规模收视调查技术实验。专家对实验的评审结果表明,这一电视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可以满足对超大规模、多源异构收视数据分析与节目综合评价的需要。
据悉,此次开通试运行的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主要通过建立与网络传输机构之间的安全通道,汇聚大样本用户收视行为数据,经清洗、转换、分析与挖掘,输出开机用户数、观看用户数、收视率、市场占有率等30项核心指标。
此外,这一系统还具有五个显著优势:
一是样本多、覆盖广,超规模海量信息源。系统初期汇集4000万有线电视和IPTV样本用户的收视数据,全面涵盖直播、回看、点播等多种收视方式,并将逐步扩展至数亿级样本规模,实现样本全覆盖。
二是大数据、云计算,实时处理精准到户。既可以反映热门节目、黄金时段的收视情况,又可以精准捕捉小众节目、边缘时段的收视特征。例如,某城市500万用户,如果从中抽样选取500个样本用户,那么这500个样本用户没有看过的节目均会被统计为“零收视”;而在系统的大样本统计中,即使1‰的低收视率也会记录留痕。
三是防操纵、抗污染,解决收视造假。系统数据采集、清洗、分析、呈现等各环节无缝衔接,全流程自动化、封闭化处理,可有效防范人为操纵。基于海量大数据统计,个体样本数据污染对统计结果的影响可忽略。同样对于500万用户的某城市,如果针对某节目污染500个抽样中的5个样本用户数据,该节目的收视率可提升或降低1%。如果该节目的真实收视率为2%,统计偏差可达50%。对本系统而言,这种情况仅会对该节目的收视率影响百万分之一,统计误差基本可忽略不计。
四是多维度、全方位,综合评价引领发展。系统既能提供客观真实的收视统计数据,还可以此为基础,结合思想性、创新性、专业性等节目品质元素,对节目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等多维度建模分析,构建全方位的节目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对收视数据深度挖掘、及时反馈,还可用以指导内容选题、素材集成、需求组合、分析预测、创作生产,转变传统节目生产方式,以大数据促进广播电视内容高质量发展。
五是全媒体、开放性,面向未来全新定位。系统积极适应技术和传播发展趋势,将全面覆盖有线电视、直播卫星、IPTV、互联网电视以及网络视听领域等不同传播渠道,并提前预设了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5G移动应用大趋势下的新定位、新模型。
此次总局建成的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被视为加强改进广播电视管理,从源头上解决收视调查领域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
长久以来,在我国,收视率主要由中国最大的市场研究机构——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CSM)提供,它基本垄断了国内收视数据的话语权。但在收视造假乱象频出的背景下,索福瑞的数据也引起业内的担忧和质疑。
两年前,索福瑞样本户污染事件曝光,其召开了一场“维护收视率数据安全”座谈会,回应对收视率造假的质疑,但口碑仍受到巨大损害。
在索福瑞面临信任危机之时,尼尔森卷土重来,在中国收视率市场高调“复出”。近两年,尼尔森网联在中国市场的收视率业务也开始做大,改变了索福瑞一家独大的状况。
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酷云互动、美兰德等各种大数据调研机构也发展起来。越来越多对常规收视率的补充,让收视数据有了更多维的参照标准,而不再是“唯一家收视率”论。
但由于收视率的重要性,调查机构也难免牵涉多个利益方,尤其在市场监督机制缺乏的情况下,收视率调查的独立、客观和科学性,面临许多着诸多挑战。
作为收视调查机构来说,除了测量数据的科学精准之外,调查者独立客观的立场也尤为重要,而由广电总局带头组建运营、国家统计局提供指导和支持的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则可以视为真正的“官方数据”,这个系统,无论是公信力还是准确度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无疑对市面上的收视率调查机构构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将会带来收视评价系统的重大变革。
正如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司长张仲梁在发布会上所说:“数据能驱动时代,也是时代的引领和导向,新的大数据系统将是中国收视率走出利益纠葛,迈向大数据时代的里程碑。”
不仅如此,新的系统除让收视数据变得更加真实可信外,还将建立起全新的电视内容评价标准。发布会上,余英介绍说,新的系统得出的数据不仅是“收视率”,而是对节目的综合评价。既可以看出节目在观众中的热度,也会对节目从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等多维度进行建模分析,并引入人工智能自学习的技术,按照专业级和大众级,对数据进行分层的处理和评定,以此构建全方位的节目综合评价模型。
广电总局科技委副主任杜百川也认为,在跨设备、跨平台、跨时空以及跨形态的观看现状下,“收视率”的概念太过简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公司在挖掘非收视率的数据,比如到达率、接触率,以进一步清楚地了解观众的倾向性,让节目和广告能够进行更精准的投放。
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的建成昭示着总局打击收视造假的力度和决心进一步加大,据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建民透露,广电总局很快还会出台一系列的操作规范系统,防止收视数据的私下交易和违规使用。
在行业标准相继确立、监管机制逐渐完善,以及相对公正权威的收视评估系统的引领之下,收视调查机构也将逐渐进入良性竞争的机制,彻底铲除收视造假的“毒瘤”或许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