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个客户问我:「纯撰稿多少钱」。行业里,只负责写稿、不在自己的平台上发表,甚至不署名的稿子,就被称为「纯撰稿」。 如果不是帮朋友的忙,最近几年这类工作已尽量控制到最少。感性上是不情愿;理性上是投入产出比不等。投入产出比,并不是说物质回报不高,主要从长远来看,这类工作就好像困倦时喝一杯咖啡,只能暂时提神,却无法给予你长久的精神状态。 30岁后越来越体会到,时间和个人积累才应该是最在乎的两件事。 比如,衡量一件事的性价比时,会首先考虑所耗费的时间成本; 如果过于浪费时间的项目,还不如选择一些看上去更没意义的事:比如看看书、和朋友面对面聊聊天,哪怕跑步健身、做饭打扫,甚至冥想。这个时代,好像有一个误解:干什么都是越快越好。快速读完一本书,一夜之间写出10W+,早点变现,短时间内上市,小小年龄把实现财务自由视为目标…… 但其实越追求快,就会越焦虑。一焦虑就很容易停滞不前。「快」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每件事、每个行业;而「慢」也并非意味着落后,有时慢就是快。 再比如,衡量一件事的收获时,会算计什么东西是最终能够沉淀给个人的; 我也是直到离开体制和公司一年多后,才学会将原属于平台的积累慢慢清零,然后再重新学会积累: 于是开始更认真地专注在一件件小事的积累上,一本书、一次有质量的长谈,一个试错经验,一个客户等等。然后 才慢慢发现, 很多过去拥有的,其实并不是真正属于你;而过去很多你看不上或瞧不起的,都在一点一点转化成一种价值。 年底刷朋友圈,总会看到各种各样的预测和判断。过去我也会跟风盘点,现在才意识到其实所有的盘点和预测大都毫无意义。如果一定有趋势,它很可能是「慢一点」、 「小一点」。刚好,在帮 那位有撰稿需求的客户写稿时,想到了这样两个相关的词: 爆款和创新。 爆款 爆款无疑就是流量的累加,这点几乎是绝大多数人的看法和目标。但这些流量的累加到底从何而来,人们发生了分歧:到底是「一夜成名」,还是「厚积薄发」? 最近几年有各种各样的课程,取名《3分钟读完一本书》、《3000字叫你掌握X行业的底层逻辑》、《5年实现财富自由不是梦》…五花八门的名称背后,都是大家对「一战成名」的渴求。所以越来越多人追赶着风口。 但真正的「一夜成名」的背后都是「厚积薄发」。「薄发」的那一刻固然闪耀,但背后却都是一点点的积累。 你看到了李佳琦、薇雅的收入流水,但你看不到他们每天熬夜通宵的努力和坚持;你看到了李宇春演技的飞跃和跨年演唱会上的高光时刻,但你看不到她面对网络暴力的坚强;都说公众号式微,但我熟悉的几个高转化、能带货的博主虽头戴光环,但他们仍每天在焦虑地找选题、在键盘上敲敲打打… 哪有什么一夜成名,哪有什么爆款。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让我更深刻体会到品牌教科书上说的,所有的爆款是其实是无数个细节的累加。 虽然小,但积少成多,往往能够沉淀成为真正的品牌。于是就有了真正的护城河。 原来,美不是因为小才美,而是因为无数的小积聚起来,才能成为真正的美。 创新 另一个词是创新。 创新,这词已经被用烂了,但它几乎是绝大多数人的目标。前两天读的一本书讲到,创新分成了两种。一种是解决办法的创新,一种是意义创新。也正是因此, 人们在对待创新这件事上有不小的分歧。 从业这些年,看到过无数的创业项目倒掉。其实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仅仅在为解决方法而创新。因为相信技术的发展,永远会有更好的方法来替代现在的模式; 但有些人在为一件事的意义而创新。这件事可能很慢,但它的目标性极其明确。当一个人的目标性明确时,就会摒弃很多的诱惑和困扰。 比如撰稿那件事。这样的工作,对我来说,虽然一篇稿件的稿费收入也不算低,但永远不会是我们的主营业务,所以我会拒绝掉很多这样的事情。 为自己想做的那些事努力,尽管有时慢得让人难以很快感受到的它的价值,但谁都不能否认它的价值,不能否认坚持的意义。 所以在「爆款」和「创新」的背后,我却看到了两个字:小和慢。 小结 过去一年,我们关注品牌和商业,但更关注商业中活生生的人;关注产品,但更关注消费者的需求。从人和需求中发现:我们的生活正在被太多的信息、同质化的物质所包围,当他们对这一切的一切不再无感时,反而「小」和「慢」变得稀缺,变得越来越有价值。 哪怕仅仅是一篇扎实的稿件、一个挖掘到新需求的产品、一个无数资料背后灵光乍现的创意、一个精细雕琢到字体、色号等任何细节的品牌… 所以,2020如果有趋势,它很可能是小一点、慢一点。祝你和我在2020年,能够懂得积累那些「小」、呵护那些「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