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广告人和营销人,广告效果一直是一个必懂的课题。将广告效果实现最大化是每一个营销人梦寐以求的。就像那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广告费至少浪费了一半,但我不知道究竟浪费在哪儿。 上个世纪沃纳梅克提出了这个广告界的“哥德巴赫猜想”,如今正在通过技术检测手段一步步实现。互联网传播大行其道,监测体系也逐渐变得容易。 广告人关心企业的广告投入能否产出相对应的回报。那么实现广告效果最大化,就是终极的课题。这个课题甚至完全可以用IMC整合营销传播的内容去解释,没有一个链条是断开的,每一个传播环节都关系到传播活动的成败。 知名度和差异化 对于绝大多数主流产品,都是有需求有市场的。我们做广告的目的,就是要激发这种用户的需求,要让他们觉得使用这款产品是值得的。 所以,万变不离其宗,产品要让用户体验到切实的利益,要解决实际的问题。广告就可以着重宣传这种问题,进而让消费者关注到产品带来的效益。 但是,在这个产品高度同质化的市场,企业必须还要“分类讨论”,用不同的策略应对。 当用户有需求,但并不知道你的产品时,你就要打响知名度、曝光率。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直谈流量,没有流量和曝光,消费者对你一无所知,营销从哪里讲起? 这个时候,我们做广告的目的就是要让用户记住你的品牌,记住你的产品如何解决他们的痛点,记住你的产品有有什么明显特征,产品对痛点起到什么样的效果。 不管消费者喜不喜欢这个广告,你首先要做到的是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能记住好的广告当然最好,不行就算差的也要让他们记住。这是脑白金时代史玉柱说过的一段话。 不要整天追求广告的极致,搞什么造神运动,最终你的产品都没被用户记住,压根不知道是干啥的,那才叫悲剧。 当用户知道你的产品,也知道其他产品时,营销的关系就变成了竞争。不过,营销的本质也就是竞争。 用户已经知道你的产品了,曝光量已经有了,这时大家品拼的就是转化率了。广告的目的就是要让用户看到你的卖点,要突出你的差异化、个性化的东西。这也是USP差异化营销的手段。这样,消费者才能在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中发现你,让你脱颖而出。 所以,企业要一直思考“为什么消费者要选择我的产品”,当自己对这个问题有了答案的时候,自然就有了营销的方法。 但是,即便这样,消费者往往也不买账,因为需求不匹配,即使产品和服务做的不错,广告也得到很大认同,但消费者就是不买。 这应该是大部分企业做广告最苦恼的一件事了。明明花了这么大功夫,讨好了这么多消费者,可他们偏偏不买账?! 这个时候,企业可能就要想的更进一步了,我们不妨回到原点:用户真的有这样的需求吗?你花重金尝试激发了他们的强势需求,但你的产品再好,他们依然没什么兴趣。 所以还要进一步想一下:你的产品是在什么样的场景下,用什么样的产品形态,去满足什么样用户的需求呢? 就像产品广告会做成用户想要的样子。微软surface平板电脑二合一,苹果的轻薄,他们都会在广告里将这一需求放大,将各种实际场景融入进去,从而赢得消费者青睐。 需求是个大话题,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用户的隐形需求,在一些新产品和垂直细分的产品都需要特别注意。 行业里有一句话特别有趣:用户要的永远不是直径五毫米的钻头,而是直径五毫米的钻孔。强调的就是要分清表面的伪需求和隐形的真实需求。当年福特的例子“如果你问消费者他们想要什么?他们会告诉你,我想要一架跑的更快的马车”,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是快,不是马车,这就是最基本的市场洞察力。 总之,产品包装的再好,如果没有与用户的真实需求匹配上,没有命中那个关键的地方,很多东西都是白费。 广告重复投放。 一个广告出来,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才能看到效果。大规模的广告投放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占领用户心智。 广告重复主要包含了三点:一是广告内容重复,二是长时间重复投放,三是广告中核心关键词重复。 在一段广告时间内,广告必须要始终围绕一个核心点或核心目标进行,不要杂乱无章,太过贪心,把什么都放进去,造成消费者云里雾里的。 一个广告需要长时间的投放才慢慢看出效果的,所以要足够耐心,没有重复的进行是成就不了记忆的。所以请不要变来变去,否则又将消费者搞的云里雾里的,费钱费力。投放广告就是要聚焦和高效,达到“洗脑”的目的。 广告中也必须重点突出你的关键词,比如你的产品核心特色,你的卖点,等等。那个关键词是重复的最重要的部分,你会发现最终消费者只会记住你产品的那几个关键词,这样就够了。 广告投放的目的就是告知、说服、提醒、强化,不要觉得品牌有多么大了就不需要推广了,像可口可乐这些耳熟能详的品牌都会花好大一笔钱在投放上。市场竞争如此激烈,品牌得不到强化,消费者很可能会关注你的竞争对手而忽略了你。 广告效果检测要准确和有效,这样才能清楚自己的投放情况反馈是怎么样的,及时调整自己的广告策略,确保不会在某一个环节上出错。这样在效果上面及时调整和反馈,才能逐渐达到目的。 凡经录用均视为同意公众号原创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