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和而不同的企业文化

来源: 南方周末广告网 作者: 南方周末广告部 日期: 2009年10月21日 点击数:Loading...

        一群有才华有个性的人在一起认真地做一件事,本来并不容易,但在一种业务平等的氛围里,好像一切都不再是问题。这种独特的氛围在每周的评报会上体现得最为彻底。《南方周末》的评报会是其内部的业务讨论会,对前一期的报纸的得失、优缺点进行讨论。在进行业务讨论时,与会者不仅讨论稿件的细节,甚至对选题、文章的结构、立意都提出直接的质疑,“言辞激烈,甚至互相‘攻击’,有时记者还会跟主编拍桌子。但会议结束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大家还是哥们。”郭光东感叹,“这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一些本身气质比较弱的人进入这张报纸,也可能会在气氛的熏陶下加强这种气质。这种场的效应实在是太强了”。
  给大家比较宽松的空间,使记者和编辑能够自由地发挥,这是《南方周末》成为一个上品的关键。而这种独特氛围的形成,与历届《南方周末》领导层一以贯之的价值观密不可分。《南方周末》的创办者之一左方,从1984年报纸创办到1998年结束返聘,一直是《南方周末》的灵魂人物。在谭军波的回忆里,有点口吃、说起话来总是“这个这个这个”的“老左”,对每一位新进员工都会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灌输”其新闻理想,并手把手传授基本的采编业务技能。他对每一位新进来的年青同志都强调《南方周末》的报训:有可以不说的真话,但是绝不说假话。另一个原则是:认稿不认人,认报不认钱。放弃发稿权,是防止主编的权力被滥用;掌握抽稿权,是防止记者编辑的权力被乱用。这两条原则至今还是《南方周末》任何人都不可逾越的底线。
  左方的继任者江艺平,其亲和力同样让“南周”人感佩。原《南方周末》记者李玉霄曾对媒体这样描述江艺平:从不隔着障碍物跟人说话,她总是与对方并排坐在同一张沙发上,平等地进行交谈,哪怕这个人是她的下级或者明显有求于她。在她看来,平等不仅仅体现在那些所谓的大事上,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而这份“宽容”、“平等”、“自由”不仅遍布在《南方周末》,更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和而不同”的大气场一脉相承。一位子报总经理在聊到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前社长范以锦时有句话,“他喜欢内部人才流动换岗,从不强迫有才华的人干自己不喜欢干的事情”。“宽厚、温和”、“海纳百川、从善如流”是中层员工对范以锦的一致评价。而现任社长杨兴锋的办公室大门永远敞开,谁有什么意见、想法或是建议,随时都可以径直闯入社长办公室找他聊聊。
  2001年底,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南方周末》面临高峰后的第一次低谷。总编易人,一批人员出走。之后起起伏伏,声誉在业界受到影响。这时南方报业对人才的宽容态度给《南方周末》带来了好处:数年间游走江湖的原《南方周末》的一批重量级人物纷纷回巢,于2004年6月创刊《南方人物周刊》。徐列、李玉霄、刘天时、万静波这些人中不乏当年名忝辞职名单、曾参与创办外报挑战《南方周末》者。曾经有人这样描述:南方报业大楼的4或者12层,《南方周末》的办公室坐落其间。灰暗的楼层内分布着各个大小办公室,显示这是一个大的报业集团。“南周”人才走的有,进来的也不少。在晦暗不明中,某个暂时遇挫的“南周”人可能藏身在某间小办公室,蛰伏起来,然后说不上什么时候又折腾出什么东西来,令江湖侧目。
 

标签: 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