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广播电视局,是广播电视事业的管理机构,是市委、市政府的一个具有现代传输手段和技术的重要思想舆论宣传阵地.局机关内设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总编办公室、监察室、计划财务科、人事科、技术管理科、保卫科、工会、团委共10个科室,直属单位有伊春人民广播电台、伊春电视台、伊春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网络管理中心)、新青转播台、带岭转播台、南山发射台、微波站、伊春广播电视报、广告中心.现有职工1200多名,为局台合一体制。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尽管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但伊春广播事业的创业艰辛并未因时光的流逝而变得遥远。1958年,伊春市委、市政府决定建立伊春人民广播电台。十几名从未接触过广播和新闻的年轻人竖起了两根37米高的木杆天线,为开播做好了各项准备。1958年12月10日,“伊春人民广播电台”[1] 的呼号开始伴着星隐日升、霞舞云飞,在万顷林海上空荡漾。虽然当时的发射功率只有1千瓦(频率920千赫),覆盖半径只能达到60公里,很多家庭也没有收音机,但全市各区局广播站的数万只小喇叭,数千只大喇叭,让千家万户听到了伊春林区自己的广播,收听广播从此成为全市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新内容。当时的编采人员刻苦学习、深入采访,一些新闻稿件很快在省台和中央台播出,伊春的信息开始走向全国。
当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大部分人员都住在办公室,办公室靠煤炉取暖,编辑们冬天要戴棉手套工作,上厕所要走出几百米,编辑部和播、录、控制机房相距一公里多,播音员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记者们都没有收音机,要想知道自己稿子的播出情况,就得上街听广播喇叭。
1964年10月1日,木杆天线由37米增加到64米,功率增加到2千瓦。1968年4月,7.5千瓦发射机投入使用。1975年,发射台的员工又在全省首开先例,自力更生架设了84米高的轻型铁塔,大幅提高了发射效率。1976年电台又新增了一部7.5千瓦、一部1千瓦的发射机,到1978年,伊春人民广播电台发射总功率达到16千瓦。创业初期,伊春人民广播电台除转播中央台和省台的节目外,还自办了《跃进中的小兴安岭》、《新闻和报纸摘要》、《林城处处红》、《大家学理论》、《红松俱乐部》等新闻、专题和文艺节目。到70年代,自办节目数量大幅增加,新增了《新闻》和《对林业工人广播》等专题节目,自办节目最多时达到十几个。
1978年,伊春人民广播电台迎来了改革开放大潮,林区广播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伊春人民广播电台的事业建设和宣传改革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伊春人民广播电台进入了改革创新、快速发展的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