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领航动力电池“走出去” 苏州2017年8月15日电 /美通社/ -- 近日,享誉全球的安全科学事业领导者UL与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以下简称“动力电池应用分会”)在UL苏州实验室共同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UL美华认证有限公司总经理施峻与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秘书长张雨双双出席,并作为签约代表和现场40多家与会企业共同见证了此次强强合作。 加持有道,动力电池产业化进程加快 据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动力电池规划产能已超170GWh,预计到2018年我国锂电池电芯产值将达到1448亿元,动力电池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如此加速度的产业化进程无疑离不开市场和政策的双重加持。首先,自“十二五”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2011-2016年,产量从不足5000辆发展到51万辆,保有量从1万辆提升到100万辆,5年产销量增长了100倍,占全球总量的一半,处于世界遥遥领先的地位。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快速崛起,以及储能、无人机、平衡车、梯次利用等细分领域的不断发掘、成长,为国内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发方向和盈利动能。而就政策而言,无论是对新能源汽车还是动力电池,国内都提供了最大力度的政策扶持,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支撑体系和一系列的配套体系互相驱动,逐步完善。伴随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深层推进,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立足全球,布局海外市场的征程已然拉开帷幕。 标准缺位,动力电池成新能源汽车“心病” 我国动力电池的技术发展经过了三个五年计划,“十五”是锰酸锂电池,“十一五”是磷酸铁锂电池,“十二五”是三元电池,“十三五”是高比能量的新一代锂离子动力电池。电池系统的比能量在逐年提升,成本却在逐年下降,整个产业的发展已经显现出了全球化的视野和市场竞争力,但对动力电池而言,比能量越大,安全性也就越差。正因如此,作为电动汽车心脏的的动力电池,安全性一直是消费者最大的考量。在到达消费者手中之前,动力电池必须经历一系列安全试验认证,自然离不开对标准的参照与执行。近些年,我国在动力电池的产业发展、行业管理、回收利用等方面初步建立了一套支持体系,但多以产品技术的顺利实现为导向,局限与国内市场,缺乏全球眼光。目前行业中动力电池型号过多且尺寸规格不统一,“小而散”的制造方式仍属普遍,并不利于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开拓国际市场会是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如何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寻求公正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协助,克服标准缺位的产业现状,为动力电池的进一步发展注入强心剂,是整车厂、电池企业甚至其他相关方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强强联手,深耕标准护航电池安全 UL一直致力于动力和储能产品领域的标准研发与制定,其中包括全球第一本车用电池包的安全标准UL 2580、UL 2271轻型车辆电池、UL 1973储能电池、UL 2272电动代步车,以及UL 3030无人机标准和UL 1974梯次利用标准等等。动力电池应用分会自成立以来,除了和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共同推动多项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还积极参与行业团体标准的制定,同时借助其官方平台 -- 电池中国网在行业的传播影响力,以媒体视角加速多项行业标准。“UL此次携手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最终目的还是希望能借助各自在检测认证和企业互通方面的优势,从技术、研发、商业化等多个角度共同推动国内动力电池制造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助力国内企业练就过硬的质量内功,最终笑傲海外市场。”UL美华认证有限公司总经理施峻在嘉宾致辞中郑重说道。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秘书长张雨则在嘉宾致辞中表示,“希望通过UL在海外丰富的认证经验,向国内企业普及进入海外,特别是北美市场所需要的认证、标准等,为国内动力锂电企业进入北美市场打下基础。” 专家对话引发各方思考 本次活动特别设有圆桌讨论环节,UL大中华区销售市场总监张剑作为嘉宾主持,邀请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秘书长张雨,UL能源与电力科技部大中华区工程部总监冯金朝,北汽集团新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陈平,超威创元首席专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柯克,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责任保险事业部总经理吴晓红代表行业各方积极发声,热议行业发展的机遇、挑战与“痛点”,引发听众共鸣。 未来,双方将借助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强大发展后劲,全面启动动力电池产品认证、测试,以及技术规范开发等方面的多项战略合作,安全为本,标准领航,携手共推中国动力电池行业的全球化布局。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