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运营商集体变“小气”3G不限流量时代将结束

来源:艾瑞网  发布日期: 2010年4月20日 11:03 

  “记者日前了解到,到目前为止,国内三大运营商都已暂停办理北京地区的3G不限流量套餐:本月初中国电信北京公司率先开始对3G无线宽带套餐资费进行调整,时长和流量都有一定的上限值,无论哪项先超标,都会启动额外计费,并有消息称,这种方式将陆续在全国电信公司实行;北京移动暂停了”不限流量套餐“的办理;中国联通则设置了每月上网流量15G封顶的上限。——3G用户中的下载”达人“们,这回着实忧伤了……

  三家运营商,在3G业务上平时不是竞争到“忘我”的境界吗?是什么让他们团结起来提升3G门槛,一改之前“财大气粗”之形象,集体变得“小气”,不约而同的出尔反尔扼杀3G不限流量的时代呢?

  是BT(Bit-Torrent) 终结了不限流量时代?

  等同多人分蛋糕的道理,一块蛋糕吃的人多了,每人分到的自然就少。如果有人食量大,在不限流量的时代,能吃的又能抢到吃的人幸福了,剩下的小萝卜头们就自行祈福吧…

  “按流量计费和按时长计费都有支持者,很难说哪个更好。例如你按照时长计费,就会有些用户长时间用3G无线上网卡下载电影等视频,占用了大量带宽,影响了其它3G用户的速率。假如你按流量计费,就会有不清楚浏览一个网页到底要多少流量的糊涂问题。”三电咨询资深分析师郑恒如此说。他认为,用户长时间BT下载视频是根源,为任何运营商所厌恶,但又不方便去封杀BT,因此,像北京电信这样用套餐资费政策的改变来控制BT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是技术上的瓶颈 终结了不限流量时代?

  吃得多,吃得少,来者都是客,老板心里自然是欢喜的,能吃的越来越多,要不把蛋糕做大点?

  3G通信的运营商基站也是同理,在一个基站承载十个人与承载一万个人的时候所能给与用户的速度体验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长期来看,加大基站的分布数量,提升基站的承载能力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中国是世界上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就本身的技术层面上来看,并不是一个非常适合3G快速覆盖的国家。其一,用户群数量巨大且分布不均匀、大规模的基站建设不是一日两日能够解决,其二,加大Wifi热点的分布密度也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

  专业人士指出,在没有更好的技术方案解决此难题的今天,在用户数量持续增长的现在,限制流量,提升门槛,也算是运营商防止网络崩溃的应急手段。目前的3G的确无法提供不限流量包月套餐,所以国外运营商都在建设LTE-FDD高速网来满足用户高流量需求。可以说,三大运营商谁先建LTE-FDD并提供合理流量套餐谁就是未来移动互联网霸主。

  是运营商收益问题 终结了不限流量时代?

  有数据显示,在2003-2007年,3G商用的5年间,全球共建了100多个3G网络,但没有一个能盈利。国内市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将会维持2G和3G两网并行的状态。至于3G何时盈利,谁都没有一个拍着胸脯的答案。正如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曾剑秋所言,“如果用户没有3G数据业务的消费习惯,盈利将变成天方夜谭……相信经过一年多的涉水,三大运营商都有了些自己的感受,也有了自己的一份初试答卷。

  工信部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我国3G用户规模达到1606万户,以这个数字为基准,假设每户每月消费100元, 1606万户3G用户的产生年利润收入为192亿 7200万——而我国去年3G建设费用高达1609亿元。当然,这种简单的推算方式是极其幼稚的,因为用户数是不停增长的,更何况这是一个长期运营的项目,不能以短时间内的收益来判断成效。

  但可不可以这样想?商人的趋利本性让三大运营商希望避免先期出现的巨大亏损、快速收回成本也是造成资费偏高的主要原因?而作为3G数据的主要应用方式无线上网,首当其冲的成为价格上涨的“领头羊”,也就可以让人理解了。

  是高昂的无线业务运营成本 终结了不限流量时代?

  也有业内人士分析到:“3G的每线成本比有线的高出很多,但资费却不能定的太离谱,加之也没有什么合适的增值业务可推,所以营收有限,对比之下,运营商显然没有动力去开新站,所以就只能限流量和时长了。”

  就目前能获得的信息来看,类似自助餐,不限流量的时代已经终结。同样是3G的应用,同样面临流量的困扰,一个是已经飞速发展却仍旧采取不限流量的美国AT&T,另一个则是需要快速发展,却收紧流量的中国三大运营商,有网友不禁发问:中国3G真的准备好了吗?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