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文化产业改革与经济发展

来源: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发布日期: 2010年8月24日 14:24 

  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发展潜力大。应充分认识文化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努力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今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指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举措,还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更是当前应对后金融危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文化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地位

  (一)文化与经济交融日趋明显,文化与科技结合日益紧密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文化产业之说,所有的文化生产和服务都属于文化事业范畴,由相关部门指令和管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得到繁荣发展,但是文化本身所蕴藏的巨大生产力价值一直未被认可。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得到应有的重视,对文化的经济属性和价值发掘不够。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属性已充分显现,文化与经济的交融日趋紧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充分释放文化本身所蕴含的经济能量。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没有文化力量支撑的经济缺乏创意,是没有持续发展后劲的。另外,随着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快和3G时代、Web3.0时代的到来,CMMB、IPTV、网络广播电视、手机广播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业态风起云涌。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产品形态,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文化与科技的结合将产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推力。

  (二)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低碳产业

  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鲜明特征,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低碳产业。其发展主要依靠精神成果和智力投入,而不以消耗物资形态的资源为主。文化产业所满足的文化消费是一种可持续的消费,它将消费和人类自身的发展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不但对环境、资源的破坏作用小,而且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规律。正是由于文化产业的优良经济特性使得文化产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引擎,在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三)文化产业是凝聚人心、继承传统、弘扬中华美德、振奋精神的重要承载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所依据的共同观念体系。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发展意味着继承和拓展民族的习俗、道德、文明,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在当代,文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环境与文化的协调发展,都已成为当今全球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四)文化产业的活力和潜能有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文化产业作为正在成长的产业形态,正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英国文化产业创造的年产值超过了任何一种传统制造业所创造的产值;日本文化产业的产值早在九十年代就已经超过本国汽车工业的年产值,目前已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产业,占GDP的18%;作为世界公认的文化产业大国,美国的文化产业已占本国GDP总量的18%-25%。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也在逐年大幅度攀升,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突破5%,成为区域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产业经济的新增长点。

  文化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一)在现代工业商品中,文化的含量越来越多

  在现代经济中,商品中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商品的文化内涵、文化个性和文化特色,不仅构成了产品生产中的创意、特色,也成为商品流通和布局的内在依据。根据当代经济学家的研究,在人均GDP达到1500美元以上阶段,人们对精神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大为提高,进入追求时尚和个性的需求阶段,要求现代商品不仅要有实用性,还要有美观性、趣味性,要求多品种的生产方式与之相适应,促进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的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当前,文化、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越来越大,智力优势正在取代传统的自然资源优势。商品市场的发展也要求企业更加重视消费者的心理和审美要求,现代经济发展中文化纽带、精神纽带、道德纽带与产权纽带、物质纽带、利益纽带起着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文化、精神、道德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文化需求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国人均GDP在2008年已超过3000美元,社会对文化的需求已出现“井喷”趋势。江苏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2009年全省人均GDP已超过6400美元。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强烈,文化消费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用于文化教育、文化消费的支出越来越多,文化消费呈现出多元化。目前我国文化消费总量在7000亿元左右,而实际的文化消费应该在4万亿元左右,增长空间极大。

  (三)文化产业市场广阔,渗透到各个领域

  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它涉及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旅游、艺术表演、休闲健身、工艺美术、广告、书法、绘画、教育、娱乐等众多行业领域,是一个有巨大增长空间的新兴产业形态。随着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加快,制造业、建筑业、旅游业、农业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注入高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内涵,增加文化附加值,使其重新焕发经济活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这就给文化产业创造了用武之地,提供了广阔市场。

  我国文化产业持续高速增长,增速明显高于GDP与部分新兴产业的增长速度,近年文化产业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7%以上,比同期GDP增速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不仅高于传统产业的增长速度,而且还高于同为朝阳产业的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发展速度。

  (四)广播影视业对经济发展及经济转型的推动作用极为巨大

  广播影视业包括了广播、电影、电视、影视动漫、以数字、信息、网络技术支撑的新媒体、新业务、新服务、新业态。目前有拉动效应的具有产业特质的有以下十个方面,包括:电影产业、影视动漫产业、电视剧产业、IP电视、网络电视和网络广播、手机电视和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地面数字电视、高清电视、信息网络产业、电视购物产业。经我们和清华、上海交大等研究机构共同研究测算:到2010年底,全国数字电视视听产业的总产值可达到2万亿元,其中江苏约为1800亿元,而地面数字电视视听产业约为1000亿元。由此可见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对占领舆论导向新阵地关系重要,对全省转换经济发展方式,拉动GDP的增长作用也是巨大的。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途径

  (一)加快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首先,要打破多头管理,部门分割,地方保护的局面,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体制。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实现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直接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其次,要实现文化产业与现代企业制度接轨。建立和完善各种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实现文化产业要素的合理流动。经营性的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转变经营和管理方式,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探索建立保证文化产业正确导向、富有经营活力的微观运行机制。第三,要以资产为纽带,按照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的要求,组建并大力扶持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强化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江苏文化产业走向世界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力量。

  (二)建立高效的文化产业融资方式

  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首先,政府投资是直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保证。特别是对公益性文化、高雅艺术和严肃的学术研究等等,必须由政府予以保护性投入和管理。其次,利用好资本市场这个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第三,积极引进外资,以提升文化产业资源配置的国际化程度。与此同时,为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进一步拓宽渠道,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或兴办国家政策许可的文化企业,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实现集约集聚发展

  文化产业园区作为特色产业基地,要以“特”见长、以“新”抢先、以“高”制胜,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要从投资驱动走向创意驱动、从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从工业园区走向科技新城。通过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最终使文化产业园区成为产业高地、创新高地、人才高地,成为江苏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引擎”。

  (四)积极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人才,打造文化产业的人才队伍

  首先,确立文化产业人才规划,认真落实江苏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加大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的创新力度,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库。其次,积极实施人才吸引战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和配置一批海外和国内优秀文化人才来我省创业。第三,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类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当前要特别注重培养一批集外语、法律、经营、国际贸易、历史文化为一身的复合型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五)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运用最新科技成果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

  江苏是科技大省,这对于江苏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是一个优势,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大力提高江苏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首先要注重科技创新,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科技进步,加强艺术科技的研究和开发,使文化自身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其次要加强对其他领域新技术的研究,注意运用其现代高科技手段,加大文化制作、包装、传播等环节的科技含量,使文化产业发展始终与科技进步同步合拍,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以适应现代人不断提高的审美品位和心理期待;第三建立科技与文化的对应沟通机制,文化部门和科技部门要加强协调、沟通,为文化产业发展争取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

  (六)加快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的制定

  根据新的形势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及时建立一套有效产业经济政策体系,完善文化市场法制法规,为文化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时,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坚持“四双”原则:

  一要准确把握双重属性,正确处理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的关系。始终坚持把喉舌性质和意识形态属性放在第一位,坚持党管媒体、以宣传为中心,把正确导向作为最大政治、最硬道理、最根本的任务。二要坚持双重效益,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三要遵循双重规律,就是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特别是要努力找到文化发展规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结合点。四要完成双重任务,就是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统筹发展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产业,努力做到两手抓、两加强。只有始终坚持这四项重大原则,文化产业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耿乃凡(作者系江苏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