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广播连续剧《永远的桃花扇》的戏剧架构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发布日期: 2010年4月30日 08:54 

 文化体制改革是涉及中国“软实力”的一场变革。江苏以独家题材创作的广播连续剧《永远的桃花扇》,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优秀广播剧提名奖、江苏广播剧奖一等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

  一、大主题·小落点

  发源于江苏的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广播连续剧《永远的桃花扇》以昆曲及昆剧院变革为题材,反映当下文化市场实际:传统古老剧种的存与亡,剧院如何在困境中求发展,中年演员舞台生涯的进与退……体现了源于生活、忠于现实的原创精神。《永远的桃花扇》紧紧围绕着叶美伦、孔院长、莫莉等人的选择,通过昆剧院排演青春版《桃花扇》这一件事推进剧情。落点可谓小,但传统戏剧如何从小众艺术向社会突围,剧院、剧团面向市场如何应对生存大考,戏剧人才培养是“论资排辈”还是“撑高跳”,物质与精神谁更有用等等,在90分钟的广播剧里听众听到了极具行动力的声音:焦虑,疑惑,对抗,守望,向前以及在重重矛盾中的妥协、坚持与希望。戏剧性是广播剧根本。满足听众的听戏期待,引导听众的审美期待,让听众感觉生活就是这样的,他们才能听戏——入戏——信戏——记戏。这体现了创作者的诚意,亦是戏剧的生命力所在。

  二、同圆心·多焦点

  全剧围绕由谁来主演昆剧青春版《桃花扇》,引发了三代演员与院长(市场)的激烈矛盾,有“独上高楼”的创作难度;矛盾双方不是你死我活和截然敌对,也不能简单地划归是非对错,其焦点在于各自为生存与荣誉而战,是传统与创新之辩,还有内心的矛盾挣扎。对待同一特定事件,要表现各类人物的不同判断及选择,这是一个难题。而矛盾主体由双方或多方(代言人)形成,核心集中在利益——是利己抑或利众,是守旧还是崇新,矛盾的归宿又是一致的。其戏剧结构在一个同心圆中,交织出现多个多点矛盾冲突,犹如半圆状的弧线波浪式推进。

  第1场戏靠近圆心,叶美伦及众演员与院长之争。以女主人公叶美伦为代表的中年演员是辩论“正方”,她为自己争舞台,也为同龄人争“公道”,其实“公而藏私(心)”;老前辈凌继云是“后援二辩”,她认为盲目跟风是媚俗,担心让年轻人演大戏会乱了辈份,坏了规矩,伤了昆曲,毁了经典。而 “反方”代表孔院长势单力薄似乎毫无胜算。然而,院长却“用事实说话”出奇制胜。他以“一场演出只有6个观众”的尴尬事例堵截“正方”,这个“论据”以一当十,在场演员多为“证人”,听此言也都无言。院长还抓住了“软肋”——大家都想让剧院活下去,让昆曲活得好,这是共同期盼和最没有争议的共识。继而乘胜追击,摆事实讲道理。

  第2场戏是叶美伦与莫莉及其父亲莫大成之争。这个戏一明一暗,话分两头:因赏识莫莉,叶老师赶到莫大成店里说服其让女儿学戏,没想到莫大成对昆剧前途非常悲观失望,这既是对叶的打击和刺激,也“反作用”成为叶拉莫莉到昆剧院的动力源。这场“争夺战”叶美伦和莫莉合力“双打”胜了,而一个矛盾伏笔由此埋下了“险情”。随着剧情的发展,叶美伦万万没有想到莫莉会“取代自己”当上新戏的女一号。如果说与院长可以“明争”因其身后有一群“亲友团”;而和莫莉却无法“暗斗”,因为她们根本不在一个平台上。与上一个焦点比,这场矛盾冲突不在桌面上,只在内心。叶美伦在与自己的私心杂念作战。

  第3场戏是叶美伦与儿子之争。红花扮绿叶,名角做陪练,叶美伦顺应时运,听从领导安排,接受现实。本以为可以掌控的家庭、自己看好的昆剧“种子”——儿子洪欣却在这时横杆“失守”。儿子不想和母亲一样守着清苦和昆剧过一辈子,因此自作主张请假外出拍电视剧,这让叶美伦最后一线希望也破灭了。“母子之争”让人听得撕心揪肺,听众完全被“还原生活”的戏剧情节打动了。物质与精神,人生价值观与生活态度,50后与80后之辩以及母子之争,通过戏剧的艺术感染力调动了观众的“通感”,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多时空·陌生化

  写人叙事,取景状物,最难“画心”。《永远的桃花扇》是一部“画心”的戏,剧中主要人物不多,人物关系不复杂,但它的最大亮点是挖掘人的内心,把主人公画像了,写活了。整部戏场景在三种时空交错中丰富多彩,虚实相间,凸显艺术张力。

  1.“今” →←“古”(310年前,无空间)

  2.剧场内(家庭外)→←家庭内(剧场外)

  3.龙虾店(现实/物质/观众)→←主人公内心(精神/价值)利己与利众

  “女一号”丢了,儿子走了,自己没有舞台了……怎么办?剧中多次出现“无空间”声音,主人公多次与古代戏剧家孔尚任“超时空对话”。孔的几次出场各有妙处:一,对古老戏剧的历史关照;二,为今人对昆剧认识作“科普”广播;三,勾连主人公的心灵活动。如,叶美伦在得知自己将失去主演机会时痛不欲生,孤独一人向孔老先生倾诉:

  叶美伦:(无空间)孔老先生,您不知道,这意味着我将让出舞台。

  孔尚任:(无空间)为何如此?

  叶美伦:(无空间)为了观众的眼球。

  孔尚任:(无空间)眼球怎么样?

  叶美伦:(无空间)为了人们的耳朵。

  孔尚任:(无空间)耳朵又怎么样?

  叶美伦:(无空间)为了,为了让《桃花扇》活下去。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发生了这一系列的事情之后,叶美伦静下心来面对自己才真正清醒和明白了,才不会在一些问题上左右摇摆、失去方向。该剧的主创者借此拓展主人公叶美伦的心灵时空,在有限的戏剧时空中给听众超时空的想象力,更有助于听众理解这出戏的深刻寓意。

  全剧浓缩了一个艺术家的心灵成长与升华史。如何创造“熟悉的陌生人”,该剧编导巧用听众心理:一,将心比心。随着剧情发展将听众带入剧境、入戏;二,超前把握。将意料不到的情节故事“亮出”又不断设障“过不去”吸引听众粘戏;三,反向引导。到第3场儿子离家拍电视剧去了,叶美伦万箭穿心,直到剧终,听众才在热泪盈眶中听懂了叶美伦,也听懂了这出戏。

  与许多大团圆戏剧结局不同,这出戏在看似“皆大欢喜”中落幕,实际上留给听众许多审美期待:青春版《桃花扇》的首场演出成功,预示着以莫莉为代表的新生代的茁壮成长以及昆曲发展的未来;谢幕时院长宣布剧院将赶排由叶美伦担纲主演的传承版《桃花扇》,表明文化改革并非背弃历史割裂传统。让人意外的是叶美伦的儿子洪欣也在演出现场,他为青春版《桃花扇》全程录相。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