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范言直谏:要做好微信公众号 魅力人格很重要

来源:百度百家  发布日期: 2015年7月24日 11:36 

  昨晚,傅踢踢到“施主群”跟大家分享交流,氛围很轻松愉快。

  傅踢踢,自称是一个脱离了高级趣味的人。现役码字工人,立志成为流行文化小能手,社会和谐小纽带。在50余家媒体开设情感、文化专栏,担任文化类脱口秀节目主播。出过情感书,写过170万阅读数的原创文。

  下面是傅踢踢的分享和问答摘要:

  (一)、参与感和人格化

  我的公众号就叫“傅踢踢”(id:futeetee),每天后台不论互动数量多少。至少会有2-3次这样的对话:

  他们会说,“踢踢姐姐我好喜欢你的文章。”

  我说:“我是男的。”

  “什么你竟然是男的!那你一定不是直男!”

  “我家里有领导了。”

  “那你一定是形婚!”

  这不是我编的段子,每天后台都会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还说我是男的这件事,颠覆了他们的三观,要重新读一遍文章。

  后来我仔细想了想,这件事情除了比较好玩,还有哪些启示呢——我觉得是一个字:成也个人,败也个人。

  传统媒体,或者机构化的新媒体账号,有一些做的内容其实很不错,但要形成一以贯之的人格,其实并不是很容易。相对而言,个人号要让用户形成想像、粘性,会容易很多。我觉得做微信公众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这个号是否有魅力人格。

  不管是哪个垂直领域,如果能够建立一个与之匹配的人格化形象,在传播的效果上一定会有帮助。对个人来说,在新媒体上传播,某种程度而言,人就是产品,产品就是人。

  我们以前做媒体,更多依据的是经验判断,觉得这个有新闻性,那个从时效上来说是热点,这对于传播来说固然有用,但粉丝的需求,和我们的供给之间,未必就完全吻合。现在新的媒体平台提供了很多工具,比如数据的快速获知、即时的交互、多样的分析方式等等。

  粉丝的影响和介入更多了,套用时髦的说法,知道他们的痛点在哪里,能够洞察他们的需求,形成的连接也就更牢固。至于他们呢,希望不止能阅读你,还要感受到你、触摸到你,参与你个人品牌的形成。比如日本的AKB48,比如国内现在的很多粉丝电影、IP运作,都应了小米那个提法:参与感。

  那么问题来了,个人号如何形成参与感?

  我觉得第一是有辨识度的内容。我自己写一些流行音乐的文章,很多后台用户告诉我,我写李宗盛,他们一眼就能看出来。为什么呢?因为我对他爱得深沉。前两天我发了条李宗盛生日的微信,我家领导说,原来以为她的情敌是汤唯,没想到是李宗盛。这当然是说笑啦,其实是因为我比别人做过更多的功课,能写出普通人乃至娱乐记者都不太熟悉的情形,因此每逢演唱会的节点,常常能刷出10万+的阅读数。

  好的内容自己会形成参与,大家会自发地讨论,尤其现在开放了写评论功能。我觉得这是社区的雏形。

  第二点我想说的是,要给用户制造一些连接的机会。

  我最近在公众号开了一个专栏,叫“一首歌的时间”。这个栏目的核心是,用一首歌的时间,讲一首歌的故事。原始设定是制作网络电台节目,目前还是文章推送为主。但在正文之前,我做了个小设计,让用户来点歌,说歌名,讲出点给谁,然后我来讲述这首歌的故事。可能是关于歌手和创作人,也可能是关于我自己,或者点歌者与被点歌者。这一个专栏开到现在才发了9期,排队的歌已经有200多首,按原来每周写一期的预期,要写到2020年。其中有一篇文章是陈奕迅在金曲奖上的串烧《八号风球》,因为搭上了热点,阅读数是170万。我现在特别希望我的股票账户可以和后台一样火爆。

  参与感的第三点,更丰富的展示载体。

  我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如果从总体的订阅体验来说,内容的总体状况是杂乱,同一话题的内容也极易重复。这就造成了什么局面呢?

  我们打开自己的订阅号列表,发现右上角全是红色角标,逼死处女座。更多的内容怎么看呢,从朋友圈点开。腾讯今年的数据是80%的内容来自朋友圈。现在呢,可能连朋友圈都都不会时时刻刻去刷了,看到图文内容也不愿意点开。

  这不存在谁要求谁的问题,但总体状况可能的确是,多数读者越来越缺乏阅读长图文,尤其严肃内容的耐心。在这个前提下,如何提升用户对内容的情感投入度,增强粘性,更要靠更丰富的展示元素。不是说一定要画漫画,讲段子,发吐槽,但很多新的玩法,不要轻易放弃。

  比如音频、短视频,承载的空间的确远远大过图文。更重要的是,音频和短视频与个人的魅力联系得更直接,能够激发的互动也会更活跃。说到底,还是人,要让用户觉得不是在和干巴巴的文字打交道,是在和作者本人接触。

  (二)、问答摘选:

  问:你是专职微信,还是在工作之余做的?

  傅:工作之余。所以每周只能推送3-4次,一次也最多2条,很少有3、4条。

  问:对打赏有何看法?刚看了一下你的号,特别留意了打赏。

  傅:打赏啊,各人情况不同吧。我只说我自己的,有多有少,平均每篇8-10个人吧。不算多,但每次都会有人打50元。起初我会认为现在可能付费阅读还没到时候。但打赏这件事至少会让我觉得说,有好的内容、连接,还是有用户愿意支持你的。比我预想的效果好。

  问:一开始如何让大家获知此号?有没有找推手?除了打赏之外有做互动吗?如有,怎么做?

  傅:其实我没有大规模的做推广,时间和经济成本都受限制,所以没找推手。互动肯定是有的,请参考我讲的参与感的第二点。

  问:老师,您有做线下吗?

  傅:有啊,卖书。我和范老师一样都是赞赏的作者。主要形式还是演讲、互动、签售,比较传统的。个人感觉,不能代表全部情况:一般规模而言,线下对涨粉作用未必很大,但对于增进粘性的效果非常好。

  问:点歌需要付费吗?如果不付费,是按时间先后排序?如何保证后面的人的积极性?

  傅:不付费,但基本点播出来的,都给了比较高额的赞赏。说明他们主观上还是认同这个连接方式的。其实也不新,和以前电台的点歌也很像对吧。但是有效果。

  基本按先后顺序,此外会有很多人点同一首歌的情况,所以点歌人数也是一个指标。保证后面人的积极性,只能有两个办法:一,告知他们排队情况,请他们耐心等待。二,加快速度更新。总归是先来后到,也没办法插队是吧。

  问:你的线下活动是否有和线上互动做到流动?目前还是一个人负责一切?

  傅:线下活动是通过线上发布的。当然也借了一些其他的平台,之前是和吴晓波频道合作。在吴晓波书友会的场地做了分享。目前内容生产和日常运营都是一个人在做。

  问:目前阶段,每周的内容算是有感而发想写东西呢?还是投读者所好来写?和刚开号相比,发展方向有调整吗?

  傅:中间经历过比较频繁地抢热点。现在反倒是有感而发、常规栏目为主了。阅读数也比较稳定。当然我前面举的陈奕迅那个例子,赶上热点,又是现在要发力的领域,肯定抢。但优衣库这种,价值观上不认同的,不勉强写。如果说方向有调整的话,其实还算是往相对“冷门”,或者说垂直调整了。不会刻意跟着用户的口味去走。

  问:问个个人问题,刚看了下您的朋友圈,好像一张图都没有,从来不发吗?自己的号会加粉丝并与他们互动不?

  傅:朋友圈一直发啊。会和粉丝互动,但不太加个人号。后台的运维都是我自己在做,他们知道在后台能找到我,就不会要求加个人号。我每天会花2-3段固定时间去后台回复。回复的时候会尽量有趣一点,举个例子:他们怀疑说你号大一点了,会不会用机器人,或者招小工?我会说,我很穷的请不起机器人招不动小工。其实后台用户收到回复之后回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公众号竟然可以回复?”反过来说,当你和他们有这样的互动,对提升粘性肯定有帮助。

  问:目前后台人数?

  傅:(我有许多的秘密,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好吧,10万。

  问:一个人做毕竟精力有限,你是如何保障这个兴趣爱好能一直不间断的做下去呢?另外个人号,除了打赏,还有没有其它商业盈利模式的可能?除了对个人品牌的维护外,你的个人号还希望能有哪些方面的发展,谢谢。

  傅:精力真的有限。但既然是兴趣爱好,做下去其实也不觉得心累。而且做微信真的不只是写内容,互动啊,活动啊,其他延伸啊,都很有趣。个人号的盈利模式其实和机构也是一样的:线下活动及课程、电商、广告。无非是个人做起来注意点不太一样。我还会尝试其他的媒介形态,比如音频,目前腾讯开放了文章内插入音频,我觉得非常有用。

  问:这一切都能用工作外的时间做完?感觉有点不可思议,这可不是一点时间就能搞定的。有什么特殊技巧吗,我想在其他方面应该也通用。

  傅:时间就像那啥,挤挤总会有的。本来也是码字的,写字很快。熊三木师兄在书的序言里说我日码万字不呕吐,曾经是这样的。

  问:目前你的粉丝的年龄段你了解吗?后台男女比例?

  傅:男女比例曾经2比8,因为我早期集中地写情感类。后来杂了一阵子,现在4比6。北上广深最多吧,70%

  问:接广告不?能接受什么类型的软文?

  傅:软文接,但有选择地慎接。

  问:目前广告尝试多吗?如何克服影响体验?

  傅:关于广告是这样的,广告本质上也是一种信息,大家之所以对广告敏感甚至带有天然的敌意,是因为这种信息投放到不需要他们的人那里去了,形成了干扰。但要避免这种干扰很困难,怎么办呢?三个字——发福利。

  问:请问转载这块有收益吗?有没有和机构谈一下合作呢?

  傅:转载我是这样设定的,支付100元,视为授权。有一些机构在谈打包价,也不会比这个价格低多少。

  (徐达内)问:我想问问,你的成功可以复制吗?

  傅:取决于我的新榜指数能否高到吸引大家来复制。

  问:我想了解一下你的粉丝调性?年龄段?

  傅:我的Slogan是流行文化小能手,社会和谐小纽带。我觉得粉丝挺准的,那这就是调性。

  问:老师,业余时间每天原创搞一条都难,你有时候竟然搞两条……请问有团(dai)队(bi)吗?

  傅:我正式回应一下,虽然我也很想有人分担,但码字这件事,我成功不成功都不能复制。

  问:我个人的朋友圈常有同学在转你的文章,可他们多数都是80前的人了,感觉你蛮年轻的……怎么做到?

  傅:(我虚报了10年户口其实。)就,有的人天生就有老灵魂吧。还有就是我在微信里唱TFboys的时候你们都错过了。

  问:能问一下你主业是做什么的吗?

  傅:主业是纸媒记者。

  问:请问从零到第一批用户的获取用了多长时间?用户获取方式是?

  傅:第一批是指多少?如果拿一条比,我觉得我第一批都没攒够。原创号纯靠内容涨粉啦。

  问:老师,请教:您觉得个人公众号是应该瞄准一个领域深耕下去?还是应该纵向发展,扩大受众面?

  傅:最理想肯定是垂直领域深耕,但垂直领域不是谁想做就能做,尤其个人,还是比较难。当然扩大受众面也不容易,除非写到六神磊磊或者王五四的水准。但他们也不算完全没方向,他们算是热点评论,都很厉害。

  问:我问个两个比较私人的问题,你可以不回答。1.这么码字,你的作息时间是怎样的?2.遇到女粉丝表白,你是如何拒(an)绝(wei)的?

  傅:心怀叵测。作息时间啊,早睡早起,定时吃饭,适量运动。其余,码字。当然现在一天也就3000字,就比较宽裕了。第二个问题,女粉丝说要给你生猴子,你就真以为自己大圣归来了么。都是幻觉啊幻觉。

  问:请问现在除了微信平台,其他线上渠道在做引流吗?比较推荐哪一个?

  傅:试了很多平台,现在别说引流效果了,愿意给你放二维码或链接的都很少。争取上知乎日报吧,相对好一点。

  问:是否有考虑跟新媒体服务商合作包装事宜,比如推出自己的卡通形象,视频宣传片或互动H5之类?

  傅:卡通形象有设计哦,快推出了。

  问:傅老师,纸媒记者的行当对您的个人号的运营有帮助吗?比如灵感,推广等方方面面。

  傅:有帮助,但不大,都靠自己的兴趣啦。自媒体推广运营和纸媒的不太一样。但在内容判断上有一致的地方。

  问:那个人号的文章是只发在个人号里,还是有可能发在你的主业版面上,或者反之。

  傅:我现在尽量避免了。而且说实在的,报纸上的好稿子,发微信上未必转得开。甚至可以说基本转不开。

  问:如果有平台想邀请您驻场分享文章,怎么看?

  傅:驻场唱歌我可以。其实还是看平台和提供的合作机制啦。不是拒绝分享,是拒绝滥用甚至抄袭。我和一道的连清川老师交流过,他也认为100元一篇的转载费是比较合理的。是非独家授权转载。当然现实情况并不乐观,我尝试这个做法至今大概3个月吧,总共收到1000块不到。

  问:做了自媒体,而且做的很成功,你如何看自己现在所待的传统媒体?觉得它们出路或者突破方向在哪里?你在两种文体或环境下写作/编辑,会不会有蔡方华老师曾说的“人格分裂”?

  傅:不敢说成功。我刚说的六神磊磊和王五四都比我成功,写得也比我好。还有各个垂直领域有很多能人大号。关于我所在的传统媒体,工作吧,就和多数人看待自己的工作一样。传统媒体的出路我考虑不了,这是领导考虑的,我是一个普通员工而已。人格分裂还好,可能我本来就精分。

  问:同行中的同行。现在很多同行都在做自媒,为什么你会成功?你有总结过吗?

  傅:还是那句话吧,我不算成功,比我好的多多了。如果算是有一点点小知名度,全赖各位和我后台的用户捧场。真心的,不是客套话。

  问:您认为现在的传统企业,应该如何运营自媒体?相对于互联网企业,传统企业有的是传统的产品,他们更多的需求是通过自媒体或者类似平台扩展自己的渠道,这一点您认为传统企业应该如何去做?

  傅:这个有点难回答。应该如何做看企业,看具体需求,也看实际愿意拿多少钱和人力出来做?我只能说我认为的大趋势:所有的产品、公司,都将有更多的媒体属性。媒体作为中介的意义将逐步减弱,但媒体人的专业性将有更多发挥的空间。

  问:打个比方,例如一个广告公司,传统广告公司,没有多少互联网基因的,他们想拓展自己的渠道,或者说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的公司,借新媒体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品牌,可以朝什么方向去做?不断的借势营销做飞机稿吗?

  傅:飞机稿不必。找合适的公司,给更多的空间。

  问:因为传统企业的传统产品几乎是没有什么可以和互联网、新媒体直接切合的,新媒体这一块,能复制一个可口可乐吗,哪怕复制半个也行。现在这条路看的不是太清晰,似乎只有不断的跟热点,可是又碍于企业本身的特性,又无法将自己的产品融入更多互联网或者新媒体基因。

  傅:我倒觉得如果把互联网作为一个僵化的特定的概念,那什么都不能算互联网。但从真正产生影响的角度来看,其实传统产品也都和互联网或多或少相关。关键还是思路和执行。

  (陈序)问:你会坚持情感作家路线吗?

  傅:在情感专栏作家纷纷转型做微商的险恶大环境下,我是否会坚持情感作家路线取决于赞赏打算帮我出几本情感书了。

  问:老师,您每天花在公号上的时间有多少?

  傅:平均2-3小时。

  问:现在你是一个人做,是否考虑过组成两个人以上团队,如果价值观很近的基础上,也可以做到现在一样好?可能性大不?谢谢。

  傅:我觉得价值观接近这件事不是很容易。当然如果考虑到运营的速度,和想要达到的效果,两个乃至三四个人做不是不可以。我相信可以做到很好,例子有很多。但还是我前面说的,魅力人格。如果围绕不同的人做不同的魅力人格,怎么统摄起来是一个问题。更多广告行业观点请继续关注媒体资源网。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