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评论:《非诚勿扰》,真与假真有那么重要?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 2010年4月15日 18:06 

    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电视情感节目,最近饱受媒体质疑,大部分质疑都集中于一点:以真事之名行表演之实,有没有愚弄观众的嫌疑?观众在发现节目嘉宾多半是托之后,会否放弃观看?

    的确,在全社会的热切注视和人肉搜索的运转下,《非诚勿扰》中的嘉宾,几乎无法遁形,他们多半是演艺圈边缘人,和表演事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在节目中的身份、性格,都是经过重新包装的,显然,对他们来说,在《非诚勿扰》里露面,混个脸熟的动机,远远比征友的动机要强烈。

    那么,是谁把他们推上这个舞台的?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回顾一下芙蓉姐姐最近两次惊异的亮相,一次是在2009年中国互联网经济领袖论坛上,芙蓉姐姐穿着得体,仪态端庄,言辞还颇为犀利,和旁边那位狭隘刻薄的主持人比起来,竟然别具风范。

    另一次是在门户网站的采访里,网站请她评价罗玉凤,她态度谦虚,措辞文雅。那一刻,相信所有人都恍然大悟,原来,那个癫狂的芙蓉姐姐,是她演出来的。那么,芙蓉姐姐为什么要以疯疯癫癫的面目出现呢?答案很明显,因为,这样的她,要比文雅正常的她更引人注目,也更容易得到回报。让芙蓉姐姐癫狂出演的,正是诟骂她的群众。

    《非诚勿扰》中的马诺,如果是一位温柔素雅的女孩,而不是一位矢志不移的拜金女,显然不会有那么夺目,她的座右铭,如果是来自居里夫人的格言,而不是“我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显然不足以为节目带来话题,制造引爆点。

    他们在一档以真实性为诉求和卖点的节目里表演,只因为我们需要,推动他们上节目并进行表演的力量,正是来自我们。现实世界是混沌的扁平的,所以我们需要看见鲜明立体的、夸张的、戏剧化的人和事,我们并不在乎真假,却在乎是否刺激到我们的G点,并愿意为此付出酬劳。

    何况,引人注意是人的天性,所以,即便是一些与演艺圈无染的普通人,一旦走进这个节目,恐怕也会不由自主地夸张自己的性格,抛出惊人之语,以便吸引注意力,被人注意,就是一种酬劳。

    几厢情愿之下,电视台、嘉宾、观众迅速达成默契,嘉宾略加点拨就顺利入戏,观众的心在半真和半假之间摆荡,戏剧化气氛渐渐达到顶峰,《非诚勿扰》由此大获全胜。

    认为自己被这类节目愚弄,多半是因为没有好好打量人群的需求。你当真相信,一个电视节目需要以真实性(身份的真实和性格及情感的真实)作为甄选嘉宾的前提么?观众当真有那么在意嘉宾身份和性格的真假么?小说家安妮 普鲁曾说:“连这一点你都相信,你必定无事不信。”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