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淘宝自媒体,“开放”还是“圈养”?

来源:郝小亮  发布日期: 2015年12月16日 15:46 

  媒体圈向来喜欢谈操守与情怀,淘宝却赤裸裸地与媒体人谈起了钱。前不久,手机淘宝在北京正式推出“内容开放计划”,试图通过引入第三方内容创作者和机构在淘宝平台产生高质量的内容为消费者提供购物参考。

  内容反哺电商?淘宝下的什么棋

  阿里巴巴(以下简称“阿里”)为何在此时大张旗鼓的搞起内容,恐怕不只是为了凑个自媒体的热闹。虽说自媒体已然成为当前各大平台内容生产的主要模式,但显然媒体既不是阿里所擅长的,也与其核心电商业务相去甚远。而淘宝所谓“内容开放计划”开放的是流量,企图圈住是内容创作者,在20亿元人民币的诱惑之下,自媒体人所生产出的内容最终还是要为其电商业务服务。

  电商是阿里的优势所在,但在社交和内容领域阿里却是个彻头彻尾地失败者,一如腾讯在电商业务上所面临的问题一样,阿里需要通过填补自身短板来稳固其核心业务,包括对支付宝的社交化改造,目的均在于通过完善产品生态来留住用户。腾讯旗下微信已然成为最大的自媒体平台,且已经与其广点通等业务形成互补,而阿里在内容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它需要打造一个类似的内容平台,来反哺其电商业务。

  除了这个,淘宝推出内容开放计划更大的目的在于,将自媒体平台打造成一个电商导购平台,在内容中植入品牌来引导用户消费。这不仅是做媒体的思维,也是做生意的思维。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内容创作者都是一个优秀的导购员。”

  内容开放计划,还是圈养媒体计划?

  淘宝的自媒体模式,掰开了看,确实毫无情怀可言。如果谈钱的同时再谈情怀,一定会被骂不要脸。表面上看,是向媒体人开放了自身流量,实际上意在用20亿元人民币的佣金诱惑实现对内容创作者的圈养。这种玩法,对当前的自媒体生态产生不了实质性的影响,原因在于淘宝模式与主流自媒体平台模式有着本质区别。

  从性质上看,淘宝平台的自媒体人与淘宝本身有着脱不开的利益瓜葛。对于用户而言,这一点足以导致其丧失作为媒体的基本属性,即客观公正不带任何诱导色彩。这一点恰恰是其他自媒体平台所极力避嫌的,也是做媒体要坚持的基本底线。很显然,做生意做惯了的淘宝,也将媒体当做成了一场生意。不谈情怀只谈钱,听起来多么光明磊落,但同时又多么厚颜无耻。

  媒体不能当做生意来做,反过来用做生意的思维来做媒体,显然也不会成功。在金钱诱惑下闻风而来的自媒体人,其目的也是冲着钱而来,从根本上就丧失了媒体人的基本底线。当然,对于淘宝自媒体而言,即便收钱为某些商家背书,除了公信力也不会损失什么,起码不会因此吃上官司。

  抛开情怀不谈,淘宝做自媒体,一不小心还容易破坏其电商生态。道理很简单,一旦自媒体内容形成规模,一定会引起平台商家的重视,继而寻找合适的自媒体人为其做品牌背书,额外增加一部分支出。另外平台不同于商家之间的竞争,也将不可避免地体现在自媒体内容上,各自通过自媒体平台攻击诋毁对手的情况也难免会发生。如此一来,内容反而让电商生态陷入混乱,得不偿失。

  如你所见,笔者对淘宝的自媒体计划并无好感。当然,对其发展也不看好。它的思维仍然是电商的思维,与媒体貌合神离。对于当前的自媒体生态而言,既构不成什么影响,也难以持久,顶多是一场自我催眠,连搅局都算不上。更多广告观点请继续关注媒体资源网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