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看李开复与罗永浩如何总结过去五年自己的改变

来源:知乎  发布日期: 2016年2月1日 10:40 

  1月25日,知乎(于2011年1月25日推出)迎来了5周岁生日。知乎邀请了不少业内不同领域具有代表性、或者曾经迷恋于影响力的大牛来说点儿什么,比如罗永浩和李开复。知乎设定的问题很简单——过去的五年你经历了哪些重要的人生节点?对现在有哪些影响?罗永浩和李开复在同一天(1月26日)都是怎么对同一个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的呢?

  罗永浩:从培训老师到锤子科技创始人,累!

  罗永浩倒是不客气,直来直往地说出这次时隔N久不在知乎写东西之后突然动笔的缘由:“好久没在知乎上写任何文字了,但经常能学到些东西,感谢知乎。今天是知乎五周年,祝贺。”

  细究起来,罗永浩总共也就在知乎上回答了两个问题,除了这次,上一次回答还要追溯到2013年2月9日,当时他回答“罗永浩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他的手机计划到底是什么?是真的厉害还是吹牛?”的问题时,只发了短短几十字:

  1、牛逼人物。2、长远计划是做全世界最好的数码产品,短期计划是做中国最好的手机。3、确实很厉害!4、知乎,我来了。

——发布于 2013-02-09

  好了,现在还是让我们回到今天的正题吧,罗老师是怎么看他过去五年来的改变呢?2016年1月26日,罗老师写了一段依然很“罗永浩”的文字,依然那么桀骜不驯,虎嗅摘了其中一部分,如下:

  从培训界转型,做了一个科技公司

  2012年,只是“听从内心的呼唤”,做了自己一直想做的事,开了一家科技公司。接下来的三年半,是这辈子身心都最累的三年半,遭遇了大规模的批评、讽刺和诋毁,头发掉了一半,胆结石大了一倍,体重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但这些跟我获得的无穷无尽的快乐、满足、成就感和难以置信的温暖支持和鼓励相比,屁都不是...或只是一个屁罢(注意在知乎发帖时考究的用字#墨镜#)。如果没有意外,我后半生的全部,除了家庭,也就是这个公司了。能每天从事自己热爱的、有益于人民的伟大事业,随手还能把家人照顾得很好,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了。

  莫名其妙地跟一个游手好闲型的小兄弟维系了松散无比的友情并因此阴差阳错地受益

  我们是在网上认识的,其实很少见面,我帮过他一些忙,但微不足道,偶尔见面时大家也就是贫两句无聊的话,忙的时候,只贫一句。但我两次创业(我只做过两家公司)的时候,他作为一个我们共同朋友圈里都公认贪玩,爱嘚瑟,严重不靠谱的小伙子,两次都随随便便就帮了我极其重要的忙。如果没有更好的例子,这种就是传说中“命里的贵人”了吧?我的社交经验里,还有几个类似的例子,后来我就渐渐理解为什么做企业的人大都迷信了...虽然我永远也不会弄一个金属癞蛤蟆放到木雕关羽的边上。上次回家,还有朋友建议我烧一个真手机给我去世的父亲,我说,就算京东把坚果手机的价格下调200元至699(实际上他们最近刚刚这样做了!),使得烧手机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我也不会做这么不环保的事儿。

  以貌似毫无希望的开局,骗来了一大批善良、正直、聪明、有才华的理想主义中青年一起创业

  锤子科技最初的几个软件工程师,几乎都不是学安卓的,大都是入职后才开始看生平第一行安卓代码。他们从很好的互联网公司或芯片公司来到锤子科技,并且几乎没有人看好锤子科技的发展,但当时我像傻x一样得意洋洋,对此一无所知。后来公司最困难的时候,他们当中有些心理状态不稳定的经常在群里交流负面情绪,我说你们他妈的这么不看好公司的前途,当初为什么要来?他们说上学的时候听了你的录音,心里当你是启蒙老师,现在看你犯傻要做一件找死的事,就觉得,那就浪费个一年左右的时间帮你了结这个心愿吧,反正吃技术饭的,到哪儿都不愁工作,谁知道这破公司搞这么久还他妈迟迟不倒闭......咦?公司怎么牛人越来越多了?不会真的能成事儿吧?

  李开复:不再用量化的思维计算每件事的“价值”和“意义”

  一场大病,对李开复似乎是一个转折点。此后,他减少了在微博和知乎等社交平台或社区上发表文字的冲动,并且,在一些公开场合,他多次对过去过分透支身体健康来追求影响力的做法进行了反思。本次受邀在知乎上作答,他同样给出了类似的反省和感悟。除了个人的见解,李开复老师还是谈了谈对行业、对资本市场的一些观点,当然也忘不了安利一下知乎的重要性,毕竟,他参与了知乎的投资。

  以下是对李开复老师作答的摘编:

  这5年时间对于我个人和工场来说,确实都有不小的改变。

  谈个人

  首先,是我个人心态和看待问题的方式有很大不同。几年前,我曾经很偏执地相信: 世界因我而改变。我会热衷于追求影响力的最大化;认为影响力越大,做的事情就越能够发挥效应,却从来没有怀疑过它的正确性。正是为了追求更大的影响力,当时的我像机器一样盲目、快速地运转。直到后来生了大病,养病期间,我才有功夫沉下心来仔细去想:精确地计算每分每秒如何能够产生最大的影响力,或者几乎偏执地把运营社交媒体当作人生的重要目标,把获取粉丝视为志在必得的事情是否正确?

  旁观者角度的答案是毫无疑问的,但要一个身在其中的人从之前的状态里脱离却很难。我也是花了很长的时间才体会到:珍贵的生命旅程中,只要让自己每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有成长就好。不必改变别人,只求做事问心无愧、对人真诚平等。换言之:如果我做一件事情,其他人也都来做,那么我们的世界会不会变好一点?如果会,现在的我就去做,但不会再用量化的思维计算每件事的“价值”和“意义”。

  对行业的看法

  最近一年来,我们看到行业继续有一些改变,也看到巨大的机会。

  其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在接触、改变着每一个传统行业。而面对所谓的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地提前寻找即将被改变的领域。

  其二,本土资本市场开始崛起。它意味着我们必须要去理解和对接人民币的投资人、市场、上市渠道以及退出情况。

  其三,需要有产业化的投资布局。比如在互动化的娱乐领域,能否整合发行渠道,有没有互联网电视的资源,有没有电影的发行资源,有没有动漫的资源,甚至有没有电影院的资源等愈加重要。因为它不是一个全虚拟的行业。创业者一定会希望能够看到投资人的帮助,不仅仅来源于投资加上投后的概念,也不只是对产业分析的理解,他还希望你能够有真金白银,真才实料的后期资源。所以我们手中不能只再有最好的行业经验分析,而是需要努力达成全产业链的资源整合或者是资源的合作、互补。 等于投资 + 投后 + 产业资源 + 二级市场。

  它的复杂度意味着我们要做、要学的事情越来越多,因为对新的事物, 包括二级市场的融资、退出、券商关系甚至A股的合作伙伴等,都需要重新建立更加清晰的认知。今天互联网已经不是独立的产业,它与传统产业紧密连接。我觉得对于整个团队来说,都是一个能够找回初心,继续出发的新挑战。

  题外话

  借此机会翻看了一下自己的回答记录,这好像是我最近一年以来在知乎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好久都没有过回答行为,以至于有的朋友就会私信问我:“开复你作为早期用户之一,是不是抛弃知乎了?”

  其实并非如此。我逐渐比较少参与回答的原因来自于多方面。

  大家也许知道,创新工场成立后投资的前几个项目,都属于移动互联网工具型,因为当时我们预判智能手机的使用增长会加速移动互联网的爆发。而知乎是我们投资的第一个新类型公司,作为初创参与者,我们当然希望帮助每一个被投资的公司发挥它的潜力,达到最好的成长。所以我们也很愿意帮助知乎收集到首阶段足够对应的用户群。而且在当时,我们刚开始做创新工场,本来也有很多人关注并希望了解其中的一些详情。基于这两方面因素,我参与了一段时间的深入回答。

  而之后我看到知乎有了很好的成长。举个例子,我回台湾养病的时候,很多台湾的朋友说都要上知乎,它的影响广度甚至比我想的还要巨大。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知乎带动了中文互联网投资、创业等领域的信息流通。很多讨论话题,能够回答的从业者已经很多,陆续又有很多新的、很厉害的人加入进来,这其实是让我个人特别欣慰的。

  还有件比较有趣的事情,半年前周源和我聊天时也讨论到这个问题。周源邀请我除关注科技相关的讨论外,也可以参与其他兴趣有关的问答。我回答他说:不用你说我也想过。因为生病的时候,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呆在家中研究室内装璜和厨房设计,因此在这方面已经蛮有自信。可是当我真正搜索的时候,才发现相关问题下面已经有很多厉害的设计师的回答了,懂得比我专业很多。不看不知道,看了有井中之蛙的感觉。所以这代表平台做得不错,也意味着需要我们雪中送炭的时间已经过了。与其锦上添花,不如把我个人更多的时间花在帮助我们投资的一些新公司上。锦上添花的机会有很多,也是每个投资人都愿意做的,但雪中送炭会更重要一些。

  另外,经历了生病的事情后,我确实把放在社交网络上的时间有意识的减少了一些,包括微博和知乎都是。而且你可能会发现:最近1-2年知乎上有关创新工场的一些讨论,都有我们其他的同事,包括投资经理等做了很详细、精彩的回答说明,他们已经成为工场在知乎很好的品牌发声者了。所以虽然我现在仍然会花时间看,补一补养分,但其实不太有频繁参与的必要。

  以上就是罗永浩老师和李开复老师两位经常扮演年轻人“精神导师”和“人生偶像”角色的大拿总结的过去五年自己的一些改变。那么,回到题目上来,你过去五年有哪些改变呢?不妨说来听听。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