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有关無印良品的秘密,都在《设计中的设计》 提起MUJI无印良品,你会想到什么? 家居、自然、壁挂式CD机、香薰机、笔记本、服饰、餐具、零食、箱包等等。最近有报道,无印良品在东京有乐町店,增设了蔬果品类,进一步拓宽经营范围,同时,也在积极延伸顾客对无印良品的认知范畴。 国内太钟情对无印良品的设计风格,冠以“性冷淡风”的描述。当你看完《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大概会理解,“性冷淡风”是一个太时髦却太表面的形容。 《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当然也不止于对无印良品的探讨,更包含了关于设计师原研哉职业生涯中,重要作品与展览的阐述。只不过在众多项目中,被更多人所熟知的,是原研哉从2002年开始,成为无印良品顾问委员会的成员,并从田中一光手中接下了艺术总监的职位。原研哉成为千禧年之后,带领无印良品进军全球的重要推手。 与其说,这是一篇拆书稿,毋宁说它是一篇推荐文。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没有那么多,看起来非常功利主义的经验总结。 你可以掌握的真正的精髓在于,透过原研哉筹办的展览、操刀的作品以及实验性的课题,你能看到在东亚区域,近邻日本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品牌所扮演的角色。这种真实的阅读感受就是,在不远处,有迹可循。 01.有关都市生活方式的提案 站在亚洲的角度,看待中国企业的品牌发展之路,是没有办法绕开日本的。早年,国内企业以丰田管理体系为学习样本,奉稻盛和夫的经营理念为圭臬,新世代又涌现了,诸如无印良品、优衣库、茑屋书店等被国人热捧的品牌。 这些走出日本,并在国际享有盛誉的品牌,似乎更倾向于用一种回归本元的态度,去创造、去设计、去和顾客交流,并在这个过程中竭力与顾客达成共识。茑屋书屋的创始人增田宗昭提出过这样的说法:日本经济发展共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产品匮乏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产品足够丰富进而出现各类平台;第三个阶段就是要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提案阶段。由经济发展所演进的社会状态,为无印良品如此定调,提供了可能性。 在《设计中的设计》书中,原研哉揭示了相似的商业理解:日本已经历过了,其发展正在进入经济与文化的双重成熟。在这里生活,我们就必须完全清楚,人类的幸福不仅在于高涨经济的熙熙攘攘。 如今,日本的禅茶、马桶盖、生活美学、匠人情怀,像一种生活提案,正向此时的中国源源不断地输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消费的情状是否会经历彼时日本曾经历的阶段?中国品牌出路又如何?通过本书,似乎能够看到线索。 02.从无印良品开始阅读本书 原研哉在书里介绍,无印良品的理念就是要体现日常生活的“基本性”和“普遍性”。 书里介绍了一个有趣的案例。具有市场销售资格的香菇,要求菇冠完整。然而,无印良品将碎裂的香菇,整合出“碎香菇”产品,让产品生产的次序发生改变,进而促成了这款低价的香菇产品。 “合理的低价”,这是无印良品最早时期的口号。只不过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无印良品早已不再依靠低价冲击市场。在自由竞争充分的市场里,无印良品希望将顾客引导至“这就行”的购买心理中。这是一种无印良品所期盼的,“极端理性的视角使用资源和物体的哲学”。 配合无印良品价值观的输出,原研哉为无印良品的广告建议便是:空。在无印良品“地平线”海报里,除了“無印良品”四个中文字出现在画面右侧,就剩下无垠的蒙古草原或者乌尤尼盐湖。 这当然不单单是一组风景大片,而是一个品牌容器。所有浏览过画面的人,都可以把自己对无印良品的认知,统统装载进来。它是简洁的,没有干扰的,宽容的,保持平衡感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容器,把所有人,所有对品牌的想法,都吸纳进来,体现着一种“大象无形”的追求。 在无印良品的茶室广告里,同样处处体现着这样的“空”。在《菊与刀》里,作者称,日本人笃信,精神克服物质条件。在茶道与禅宗文化中,这一点则有所体现。茶室的点滴变化,则可以产生出不同的心境。日本人以期透过终极的简单,去体现物质世界复杂的本质。 无印良品,无,亦所有。 03.三场有趣的展出 设计的本质是什么,是终于自我的表达,还是要解决社会中的诸多精微的问题? 在本书前两章,一共介绍了原研哉策划的三场展出:再设计展、建筑师的通心粉展和触觉展,给读者提供了答案。 再设计展,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卫生纸、火柴、捕蟑盒、尿不湿、茶包等产品进行了重新的设计。一个杯子,是为了解决盛水、喝水的问题。一组书架,是为了收纳图书而出现。一盏床头灯,是为了解决入睡前阅读的照明。所以,作者说再设计不是为了颠覆过往,而是为了寻找设计的本质,为生活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55度杯热销国内,它的出现,就是设计师父亲,为了解决孩子喝水而不被烫伤的问题,设计而成。两岁的小朋友,撞翻桌子上盛着刚烧开水的水杯,顷刻就被开水烫伤了皮肤。作为父亲,带着对女儿深深的亏欠,设计了这款降温水杯,希望其他家庭不要再出现类似的情况。 轻工用品、社会消费品的设计,需要设计师将自己藏匿其中,把问题面摊开给消费者,令消费者看到设计品有这样一种,“哦,原来是解决了这样的问题”的感受。只有这样,产品才有机会将价值最大化。 通心粉展,则是通过建筑师的视野,为通心粉赋予全新的造型与故事。原研哉带着对食品设计的热忱,带着“为什么通心粉不能够像汽车、服装那样频繁地变换风格的疑问”,策划了本次展出。 在通心粉展中,你能看到设计师们从不同的地点出发,带着一枚通心粉长途跋涉。餐盘之旅,不仅仅要求食物具备良好的呈现状态或者在设计上显示出来的巧思,更重要地是她们能够在生产上提升效率。 原研哉坦诚,没有一家生产商采用其中任何一款通心粉设计,并委托生产。这是一种设计师地浪漫情怀在作祟,你必须得承认,“一项不错但不完美的设计是激发不了市场上商业生产的动能的。” 触觉展,顾名思义,展出物品,全部是由“触觉”所激发的物体。原研哉要求参展的设计师们,不要通过颜色和形状来提供创意,而是呈现“感觉的设计”。 设计师深泽直人采用了植绒技术,在利乐包果汁包装上,制作出猕猴桃表皮的质感。挟土秀平在木屐表面上,做了青苔处理,呈现出穿着木屐,就像踩在自然的大地上的感觉。 原研哉所操盘的展出,都带着强烈的实验性,似乎在向消费者表达了一件事:存在即是合理。长久以来,我们日常消费的物品,之所以是那样的状态、形式、质地,而不是展出中的状态、形式、质地,那是因为我们熟悉的产品,都是经过岁月考核、消费者评判的。即便是日本国内设计大师,所参与的再设计,也无法在短期内超越那些被人们惯用的设计。 在章节的最后,原研哉向当今社会被“技术驱动”提出思考:技术虽然替代了繁重的人工,能够为设计提供更精确的计算,可世人却再也画不出达芬奇水准的作品。这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呢?在本文的最后,我们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04.被忽视的载体 原研哉把这里的载体,称为媒介,也称为感件,就是硬件、软件的“件”。 以前做杂志编辑的时候,从来没有认真审视过,纸张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它只是被印刷铅字、图片的纸吗?它不能是另一种表达的载体吗?它和阅读者之间,难道只有读与被读的关系吗?在看《设计中的设计》的时候,这些问题重新浮现在眼前。 受众在接受品牌传达的信息时,往往会构建一座信息建筑。它由五感构成,而不是单一的视觉。从这样的逻辑出发,原研哉在设计长野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闭幕式手册时,提出关于长野记忆的信息植入。 “我设计的纸张要适合冬季的节庆,要唤醒雪和冰的形象。”通过热压的工艺,让封面的文字陷下去,就像冬季踩过雪地的脚印一样。通过激发接触者的触感,唤醒来自长野的记忆。 最富盛名的梅田医院指示系统,感件带来更多惊喜与感动。梅田医院本身是一所妇幼专科医院。为了表达出宜人的、柔和的空间,为医院创造一种放松与友好的氛围,原研哉采用了白布作为视觉指示系统的感件。用白色的高级感,和纯净的样子,抵消孕妇们产前、产后的紧张情绪。 当手机代替纸张,成为信息的载体,纸张得以从实用性摆脱出来,才越来越成为一种散发迷人特质的感件。曾经作为编辑的我,天天与纸接触,却发现其实并不怎么了解它,甚至没有思考过,纸张的其他可能性,真是遗憾啊。 05.设计到底是什么 让我们先回答文章的第三部分最后的提问,技术驱动的时代是否总是在进步呢? 原研哉的答案是,未必。 “当技术改变我们世界的结构,我们的生活环境中积累的美学价值往往成为受害者。”这种感受我虽然不能深刻体会,但放在文学创作中,想必也是类似的折射。当你看过了《台北人》,你就知道短篇小说的最高标准应该在哪里。然而,连主人公姓名都可以由计算器生成的网络小说,却拥有大量拥趸。 这种落差绝不再于,你抢走了我的读者,而是大众对古典的美好的价值理解,降低了标准。 曾跟建筑学系的老师交流,老师也发出这样隐隐地担忧,现在的建筑物,借助电脑计算都可以画出蓝图。但是,置美学于何处呢? 世界正在走向巨大的变革之中,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必然有一部分品牌会走上日本品牌曾经或如今的发展道路。无论三、四线城市消费升级还是一、二线城市消费降级,对美的敏感性的把握,已经到了至关重要的地步。 在《设计中的设计》最终章里,一共用了13个话题来回答作者自己提出的问题:设计到底是什么? 这是关于每一位设计师职业的根本问题,原研哉坦诚地说,“我自己在身为一名设计师的时间里就是在试图找到答案”。 书里介绍了另一本书,高野孟的著作《如何阅读世界地图》。书中介绍了一个非常别致的视角,如果把欧亚大陆地图转九十度,你发现日本就处在整个亚欧大陆的底部,而日本的下面则是太平洋海域。 就像我们小时候都玩过的弹珠箱,弹珠经过亚欧大陆,最后到达日本,再掉入太平洋。公元七、八世纪,日本受到中国文化影响,学习中国的制度、文化、民俗、宗教。直至明治维新,日本又开启了欧化的过程。经年累月,日本接受了来自世界的错综复杂的文化,最后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美学。 原研哉说,只有在边缘,才能拥有全球化的视角。日本的设计师们,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去观察新技术带来的变革,并为其赋予美的意义,用自己的触感去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新问题。 这或许就是设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