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拆书|推荐一本神奇的脑神经学著作《重塑大脑》

09月21日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麦青杂文铺】(ID:mqzwp2015),已获得转载授权,如要转载须直接联系原公号。

作者:麦青Mandy,北大才女,资深的品牌营销专家,历经世界500强外企与私企,现SEED

UNITED互联网营销公司合伙人。公众号只分享最真实、理性、逗比的职场、营销、人生经验。

这是最近扫完的一本“奇书”。

说“奇”,只是因为与我平时所看专业书籍相差甚远,毕竟属于医学、脑神经、心理学领域的——作者诺曼?道伊奇是医学博士、精神科医生、心理分析师,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分析训练和研究中心教授和研究员,多伦多大学精神医学系教授。

初看时,真心觉得晦涩啰嗦,太多琐碎的分析、数据、专业名词,实在不知所云,所以断断续续在前几章卡了一个月,但翻过前几章,就移不开眼睛了。

为什么?

因为它所讲述的案例都非常有趣:

- 为什么中风老人可以奇迹复原?

- 是什么让盲人能看见?瘫子能走路?

- 如何让学习障碍症的人热爱学习?

- 如何让自己“人老脑不老”?智力不要退化?

- 如何防治老年痴呆?

- 如何拯救自闭症、抑郁症、强迫症等?

- 如何拯救对网络、对A片、对游戏等上瘾的人?

- 为什么你会被 “洗脑”?

- 为什么婴儿期的关爱对人一生都质感重要?

- 为什么你必须要学会“忘记”?学会“移情”?

- 为什么“临时抱佛脚”的应付考试不靠谱?

- 为什么你越来越无法集中精力?

- 为什么人到中年,学习一门新语言这么困难?

- 为什么人会出轨?为什么爱情需要保鲜?

……

可能同行们都看过一本书《营销洗脑》,其中也有类似的案例,但并没有太多科学论据和分析。当你翻完《重塑大脑》这本书,再去看《营销洗脑》,就会越发心有戚戚焉。

特劳特和里斯两位营销大师,反复强调,营销就是在影响消费者心智。换成脑神经学的专业词汇,大约就是影响大脑神经反应。

而这本《重塑大脑》里,对于如何影响“心智”有非常详细的科学步骤解读,而且与当下的营销经典理论,不谋而合,譬如:

- 持续且长期的营销曝光,才能够建构大脑对品牌的稳定认知(也就是HBG理论当中的营销渗透)

- 从婴儿期开始做潜移默化的营销影响,能够让他/她在成年时产生潜在记忆的外显化

- 创造一种与人们大脑中耳熟能详的事件/物体相关联的营销宣传方式,以勾起人们大脑自然而然的条件反射

- 总是要持续创新产品和营销,是维持人们大脑对品牌不要厌倦的关键。

……

当然本书作者并不关心营销这种世俗话题……而更关注的是人类健康问题。

本书认为,人类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重塑大脑/改变大脑”来改善、甚至解决。

但这一点本身已经惊世骇俗——毕竟自古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大脑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具体包括2个主要论点:

? 大脑定型了就不能改变。所以才有“笨孩子不可教,只能去读放牛班”。
? 神经细胞死亡了就不能再生。所以才有中风老人失去尊严的生活而不知如何自救。

但这本书认为,大脑是可塑的,简称为“神经可塑性”。

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是指神经系统为不断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而改变自身结构的能力。

正因为有“可塑性”,

- 中风老人才能复原

- 所谓的“笨孩子”才有可能学习优秀

- 盲人失去眼睛,但照样可以“看到”世界

- 而耳聋的人失去耳朵,照样可以“听到”世界

- 90岁老人依然大脑灵活如同壮年

- 自闭症、抑郁症、强迫症患者才可能恢复正常

- 人会上瘾,也能戒掉瘾

- 人能被洗脑,也能反洗脑

- 人可以通过“温故而知新”而达到稳定的学习效果

- 人可以通过锻炼“专注力”而越来越智慧灵活

- 人才可以去适应新环境、新语言

- 人总爱出轨,但也可以长期稳定的爱另一个人

那么,如何去利用“神经可塑性”,让人生过得更美好?有几个基本的原则方法:

1

大脑“用进废退”原则

大脑内部的功能也是不断在竞争的。

这就是为什么成年人学习新语言这么难?为什么我们戒掉一个坏习惯那么难?也是为什么大多数老人智力和身体退化如此严重?为什么爱情需要保鲜?

你经常用哪部分技能,大脑中相应的神经地图就会越大,地位也稳固,也会霸道的侵占你大脑的其他区域。举几个例子:

比如语言:

为什么成年人学习新语言这么难?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使用母语的频率越高,母语占据我们大脑中语言地图的空间就越大——“母语如同暴君一样,不给新语言机会。”

正是因为这种“神经可塑性”,才让我们学习新语言这么难。

比如技能:

为什么你需要频繁去练习才能保持?

同样的“用进废退”原则,也常见于我们的某些技能,比如弹琴、画画、甚至工作技能,稍有懈怠懒惰,大脑中这些技能的神经地图就会萎缩了。

比如习惯:

为什么我们戒掉一个坏习惯那么难?

因为你每次的重复坏习惯,它就会多占据大脑一些地方,让好习惯难以立足。这就是为什么戒掉一个坏习惯比学它时难10倍,也是为什么童年的教育这么重要:最好一开始就教对,不要等到坏习惯已经做大,有竞争优势了再去拔出它。

比如衰老:

为什么大多数老人智力和身体退化如此严重?

在童年,我们有一段密集学习的时期,每一天都学到新的东西。然而在我们刚就业时,我们也是密集学习新的技术和能力。

渐渐的,当我们步入中年后,我们已经驾轻就熟了,用的是已经熟练的技术和能力。但我们还欺骗自己,认为自己还像以前 一样学习,我们很少去做一件需要我们全神贯注学习的工作,也很少去学新的词汇和技术。平常我们看报纸、上班,说母语,都是在用我们已经熟练的技能,这不是学习。

在老年,我们更会拒绝新事物,总是想要别人照顾自己,而不想自己动脑子和动身体了。当我们70岁时,我们已经有50年没有系统化的动用和调节可塑性的系统了。

所以,老人学习新语言、新技能是个好事,它增进并维持记忆的能力,因为学习新东西,需要全神贯注,它会启动可塑性的控制系统,使得系统保持良好状态。

比如爱情:

为什么会出轨?为什么要保鲜?

恋人之间感情再好,久了以后,也会产生耐受性,就像我们对毒品产生耐受性一样。

大脑中的多巴胺喜欢新奇的东西,当一夫一妻的配偶对彼此产生耐受性,失去了曾经的浪漫高潮后,大脑可塑性已经非常适应彼此的一切,所以很难再像以前一样兴奋起来。

幸好,恋人们依然可以通过刺激多巴胺,而让爱情保鲜——可以去新地方旅游,尝试新的活动,穿新衣服,想办法让对方惊喜。总之,要让“新奇感”来打开大脑的快乐中心。

我们的大脑演化就是容易对新奇的东西起反应的——如果要充分感受自己活着,我们必须得不断地学习。当日子和爱情变得太容易预期时,就会看起来没有什么可学习的,我们也会焦躁不安,这就是“可塑性大脑”的抗议,因为我们停止学习新的东西,它就没有办法再去执行它最重要的工作——改变大脑了。

2

从娃娃抓起

教育界一直有“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很有趣的是,儿童时期的应试教育反而有助于大脑训练。

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课堂教育还是偏重死记硬背,学校的注意力几乎都放在书写能力上,这不仅从小强化了学生的书写能力,也增强了阅读速度、说话的流利性。

但20世纪60年代以后,教育者们抛下了这些传统的练习,认为它们太僵化、无聊、没用。

但是,不重视这些基本训练的代际是很高的——因为这些基本训练是许多学生系统化训练大脑的唯一机会。

取消了这些基本训练课程,使得我们的口才雄辩能力下降,因为这需要“记忆”、“听觉”方面的大脑能力,而这些,我们现在已经不熟悉了。

在1858年林肯和道格拉斯的辩论中,他们都轻松自如、滔滔不绝的说了一个多小时而不需要看稿,那些长篇大论都背在脑海中。而今天,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顶尖学校的学者,演讲时都需要有PPT来弥补他们前运动皮质区的弱点。

所以,在美国一个专门训练“学习障碍症”儿童的研究所,就是基于对儿童大脑的评估,为儿童量身定做一系列的基础训练课程(在别人看来,就是无聊死板的死记硬背),从而在大脑可塑性最强的儿童时期,训练他们的大脑,让他们因为自己细微的进步,而爱上学习。

总之,不要等到孩子认为自己很笨、学不会,然后痛恨学校、厌恶学习时才挽救,太迟了。那时候孩子已经不愿意去面对他弱的部分,甚至也失去了他已有的长处。

越小的孩子,进步越快,或许是因为未成熟大脑的神经连接比成人的大脑多了50%!我们到达青春期时,大脑开始大量修剪,那些没有经常被使用的神经联结和神经元会死亡,也就是用进废退,不用的就被修剪掉了。

3

锻炼专注力

科学家调研了2600名刚会走路的婴儿,发现1-3岁时候看电视的行为,与后来入学后的注意力缺失、冲动控制以及纪律问题有关。刚学会走路的婴儿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每增加一小时,他们在7岁时有注意力缺失的概率就会多增加10%。

而当下新媒体也在不断影响成年人的“专注力”。碎片化、高速度的新媒体,不断刺激人的大脑,使得大脑无法休息,大脑也习惯了这话快速变化的画面,习惯了快节奏,觉得比较慢的改变很无聊——我们付出的代价是,觉得阅读、深度谈话、和聆听演讲都变得更困难了。

在《异类》这本书中,也同样提到了“专注力”的重要性——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或者天才,至少要经过10年的专心练习。

4

学习“放下”

我们常常听到这句话——如果不能忘记过去,就很难往前。

因为大脑是可塑性的,如果我们常常活在过去,“过去就会如同暴君一样,侵占我们向往未来的可能”。这就是沉溺于过往失败感情、失败人生当中不能自拔的人,难以过上新生活的本质原因。

往往这些不能自拔于过去的人,是因为还没有悲伤够……所以,他们才一遍遍的放任自己沉溺过去,大脑也就没法再去学习新东西,没法去体验新生活。

这时,必须要强制性的去训练“放下”——训练自己的大脑,去接受现实,去学习新事物,体验新生活,从而塑造大脑,接受新的开始。

而在治疗强迫症、抑郁症时,也是在让大脑学习“放下”。

大脑的可塑性,给予我们“改变自己”的可能,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固执的根源”。多一些对大脑的科学了解,也会多一份对生活、对自己、对工作、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

·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