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大型互怼节目《奇葩说》,除了“撕逼”还有啥?

2018/11/23 14:50:00 

来源:运营研究社(公众号:U_quan)
作者:套路编辑部


上周,#奇葩说神仙打架#(奇葩说辩手陈铭和詹青云的对决)一度登上知乎和微博的热搜,观众惊呼:


奇葩说终于回来了!

这是第 5 季中最精彩的一期!


在此之前,我们纷纷吐槽:这季《奇葩说》没有营养,都是爱情辩题,含金量太低;吐槽今年的奇葩大都在哗众取宠,夸张的表演,嘶吼式的辩论,毫无逻辑。



《奇葩说》第 5 季从开播到现在已经 18 期了,微博热搜上都是什么马薇薇离婚啊,傅首尔和董婧撕逼啊与辩论无关的花边新闻。


我也时常感慨,这届奇葩不行啊。


可又一想,为什么有的辩手发言的时候就是不能打动你,特别想快进?任凭他竭尽全力,生撕力吼?


为什么有的人说话很有魔力,牢牢把你吸住,你会不断地倒回去再听几遍,却仍然意犹未尽?


就好像为什么看有些人写的文章就是:


对对对,我就是这么想的,不能再同意了,转发转发!



而看有些人的文章就是:


这都什么玩意儿,简直就是胡扯,还没看完就关掉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奇葩说》的辩论和写文章有很多共性,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上个周末我就认真地研究了一下,发现了奇葩说里面藏着 10 大写作技巧。


PS:以下是小编在奇葩说中总结的写作知识,如有不妥欢迎批评指正。


观点清晰,出乎意料


什么才能算是好的文章?没有标准。但是如果一篇文章的观点不清晰或者经不起推敲,那就不能算是好的文章。


就像奇葩说中,观点不清晰的辩手是不能打动观众的,靠无理取闹也是说服不了观众的。



那么如何写出观点清晰的文章?


我们可以学习将观点娓娓道来的如晶,在和野红梅辩论那场关于#熬夜伤身但快乐,还要不要熬?#将这一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晶抛出了一个清晰有力又出乎意料的观点:想要快乐但不想熬夜很简单,早起。



是啊,我们完全不用不熬夜,把熬夜做的事情放到早上来做,我们可以早起啊。


然后建议大家把宵夜变成早餐,熬夜打电动改为早起打,不仅收获了快乐还会被妈妈夸自律,再次强调观点。


       


回到写文章上,我们可以在每一个小节开始抛出观点,中间举例子,最后一句话再次回落到观点上,增加读者的印象。


要特别注意的是,没有人喜欢千篇一律的内容,如果你呈现给观众的都是老梗,举的例子都是烂大街的,用陈铭的话说就是:都在射程范围之内。


这不是在浪费读者的时间吗?


 


尤其是在追热点的时候,如果没有独特的角度,你的文章就很容易被忽略。


比如前段时间《延禧攻略》热播的时候,各大媒体都在写这部剧里面的职场潜规则,有一篇文章的选题另辟蹊径:


拿宫斗剧当职场攻略的人,活不过片头曲。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蹭热点比较晚的一个了,而它的阅读量却非常的可观。


所以,在观点清晰的基础之上,如果还能有让读者出乎意料的地方,那一定是一篇让人拍手叫好,印象深刻的作品。


引用数据,搬出名人


当然了,有观点就需要有证据,简单来说就是,我是通过什么得出来这个观点的?


比如在最近一期的辩题#奇葩星球新技术,可以让全人类大脑一秒知识共享,你支持吗?#中,杨奇涵有理有据的辩论风格让很多人对他有了改观。



他是怎么做的呢?


先抛观点:共享知识可以让更多人受到教育,通过提高社会平均教育水平来缩小贫富差距,让寒门出更多贵子。


然后拎出曾经做过的统计的结果,增加观点的可信度;


再搬出诺贝尔得主,增加观点的权威性,让听众更加信服。



我们统计过:清华大学每年的入学人数,他们的家庭背景,会发现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少的人……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呢?叫做寒门再难出贵子。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得主西奥多·舒尔茨的一个研究结果,当社会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更高的时候,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小。这意味着……




如果我们能把这种方法用到写作中去,是很加分的。


怎么用呢?比如你要研究最近比较火爆的产品运营模式,如果你只说它的用户量增长很快,在增加了某种功能后,用户的活跃度提升了很多,是完全没有说服力的。


但如果你能拿出官方数据的证明,那么读者就会想看你是怎么一步步做到的。


另外,除了引用官方数据,在抛观点的时候还可以引用大佬们说过的话,比如广告界教父奥格威曾经说过……,乔布斯曾经说过……,文章的逼格瞬间就提升了。


所以,写作时多引用数据和名人名言,你的文章会更出彩。


多举例子,充分佐证


观点有官方数据支撑和大佬的“站台”还不够,还要有故事来支撑你的论点。


优秀的辩手和普通辩手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用了准确、具体的例证。


比如,詹青云在辩人类大脑一秒知识共享,你支持吗?这道辩题的时候,抛出了 3 个观点:


① 知识是工具,别人的知识无需确认就进入你的脑子,可能会成为别人利用你的工具。

② 学习知识的过程才能获得能力,如果知识共享了,能力就消失了。

③ 知识将导致同质化,创新不再有,人类将止步不前。




分别举了 3 个例子:


① 把“同步知识”比做现有的“百度百科”


把知识同步到人类脑子中的“芯片”比做百度百科,百度百科就是工具,一旦相信百度百科当中的排序是正确的,就可能成为别人利用你的工具。



② 拿《西游记》举例。


西游记就是佛祖的安排的一场大戏,所有神仙妖魔都在配合演出。


佛祖不可以把经书直接给唐僧吗?可以,经书是完全可以共享的,但是取经的路不可以共享。唐僧成为唐僧的不是经书,而是取经的路。




③ 从自身出发的案例:


我学的是法律,脑海里没有装着法律条文不能背诵法律。


而我在学习过程中会去判断老师想考什么,我知道在浩如烟海的知识里应该选取什么,什么才是重要的。


是判断力而不是背诵能力,决定了你能够成为一个什么律师。




同样的,好作品和普通作品最大的区别,也在于你是否使用了准确、具体的例证。如果只有观点,没有例子的话,是不能打动用户的。


那怎么办呢?你可以讲讲自己的故事啊。没故事怎么办?那你讲别人的故事总可以吧。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喜欢听故事,好的故事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否则会让文章显得没有灵魂。


记住,一个观点至少要有一个案例。


通俗解释,浅显易懂


除了通过讲故事帮助读者理解观点之外,还可以用比较接地气的例子解释,尽量让更多的人听懂他们在说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接地气。


说实话,对于我这种知识面窄和智商又不高的人来说,理解大神们的观点还是有些吃力的。


比如陈铭在#是否支持知识共享(17期辩题简称)#中提出的观点:认为信息、知识和智慧是三码事,用了 3 个简单的例子:


把信息定义为:一瓶水的温度是 7 度

把知识定义为:水在零度会结冰

把智慧和能力定义为:把什么味道的水,冰成什么味道的冰棒,卖给谁



本来还模糊的概念被他这么一解释豁然开朗,并且有理有据,让人心服口服。


回到我们自身,我们该如何做呢?


我们可以试着用贴近生活的例子,解释一些晦涩的理论或者观点。


比如在解释破窗理论的时候,如果我说破窗理论就是:


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如果破窗不被修理好,可能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


你可能一脸懵逼。  


但如果我举一个贴近大家生活的例子。比如一个人在群里面发广告没有人制止,其他人也开始发广告,这就是破窗理论。


你再感受下。


细节描写,深入人心


通俗易懂可以帮助用户降低理解门槛,细节上的描写往往是可以深入人心,让读者迈过这个门槛。


就比如陈铭在#是否支持知识共享(17期辩题简称)#有这样一个观点说:


由于知识背景和知识框架不同,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世界。


用《越狱》中的一段剧情举了个例子:


我们普通人看到的监狱就是囚牢、球场,移动的狱卒等,建筑学家的男主看到的是通风管道 下水管道,紧急通道等等。



《越狱》剧照


这里有个列举细节的技巧:用一些具体名词进行描述。让观众听他举例时,脑中充满画面感,所以观众能很快明白为什么“知识让人看到的世界不同”这个点。


再次回到我们自身,该怎么做呢?


要用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培养随时记录事件、案例、思考、灵感的习惯,比如看电影看剧的时候,随手记个笔记,这些都将是你日后用来描写细节的强大武器。


具体要怎么写呢?


比如写人物的时候,可以在人物具体动作,神态等方面多点笔墨,在陈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在事件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多用一些具体的名词和动词等来给读者呈现画面。


设定场景,引起共鸣


和细节描写不同的是,设定场景是利用语言、文字给观众/读者设定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让他们感同身受。


优质的辩手,优秀的写手最擅长的是能够帮用户设定场景,引起共鸣,激发爽点。


他们善于利用人的五种感官:视、听、嗅、味、触,让观众/读者看了之后,就像身临其境一样。


举两个例子,赵英男在辩论的时候,先抛出观点:共享知识会让世界变得荒谬,然后给听众设定了 2 个很有意思的场景:


以“大家想想看”开头,开始描述。(划重点)


场景一:婴儿刚出生,一张口就会背古诗,慈母手中线,我们终于见面了妈妈……


 


场景二:春节回家一推门看见姥姥在造机器人,姥爷在观星……



从视觉和听觉入手,颇有画面感和趣味性。虽然这个观点有点小瑕疵,也不耽误观众给他投票。


所以,我们可以试着从读者的角度去思考,从听觉,视觉或者嗅觉,触觉,味觉去描写,文字调动五官,形成清晰的影像,给读者呈现一个画面。


增加互动,一问一答


一问一答可以增强和读者的互动性,通常为了避免听众和读者走神,我们要不断地引导用户跟上我们的思路。


写作的过程中,切记作者与读者是平等的,作者要多用对话的形式,引导,提问,帮助用户消化理解。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陈铭(成功被他圈粉哈哈)。他谈到:


由于知识背景和知识框架的不同,我们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世界。



他每每抛出一个论点,都会引导听众跟着说话者的思路走。


怎么能够有效地引导用户呢?就是问!


陈铭抛出观点后,然后开始问观众:


我们现在坐在这里的100位(指观众),100 位什么?我该如何称呼各位?


引观众陷入深思。


这个时候,再分别从不同人的角度,来谈这 100 位奇葩说观众在不同人的眼中到底是什么。


在马老师眼里:是 100 位观众。

在罗振宇的眼里:是 100 个用户。

在高晓松眼里:是 100 个听众。

在诞总的眼里:是 100 个笑话。




更可怕的是陈铭的来自灵魂 3 连问:


先摆出观点:共享知识可以拯救很多无辜的生命。


然后开始“夺命” 3 连问:



大家知不知道,因为无知,每年会死多少人?

有多少人是不知道消防知识,如果知道会少损失多少生命?

为什么家人生病要去几所城市的几所医院里,如果知识共享可以挽救多少亲人的生命?



回到我们自身,在写文章的时候可以学习陈铭的边说边问,多去问读者: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

如果这样做了,会发生什么呢?

如果没这么做,又会怎么样呢?



把读者当成你的朋友,想象这个朋友就坐在你的面前,试着问他一些问题吧。



制造矛盾,归谬反证


观众和读者都不喜欢平铺直叙,同样不喜欢波澜不惊的剧情。


那么我们可以将故事添油加醋重新描绘一番(在不歪曲事实的前提下),增加冲突,制造矛盾。


实际上,奇葩说的全程都在制造矛盾,这就是为什么它有那么多忠实观众的原因之一。


比如新奇葩野红梅的票数曾经一度超过如晶,差点乱拳打死老师傅(如晶)。


比如马东改赛制,让一向“过度自信”的马薇薇痛失辩论大将——陈铭


比如李诞,从一个节目的黑粉到一个节目的主持人。



以上都是在制造矛盾,让这个节目更有看点。


那么写文章的时候也是一样,可以设置困境,吸引读者关注整件事情的发展。或者可以通过情节反转,比如先写境遇,待读者有了阅读流畅感时,给一个拐弯,给一个转折。


回到辩手辩论上来,是怎样不断制造冲突的呢?他们一般会将错误的观点不断放大,给听众呈现一个荒谬的结论。(辩论手法之一:归谬反证)


关于归谬反证,这其实是辩手的惯用手法,其实写作和辩论在某些方面是有共性的,都是试图通过语言文字说服读者/观众。


比如陈铭在反驳傅首尔的#知识在传播过程中有可能会被坏人利用#的观点时,就用了归谬反证法。



他说:


按照首尔的观点:高等大学的核博士教育无法开展,硕士教育无法开展,小学教育也无法开展。(逐步归谬)


那么应该发明一个芯片抹杀所有人的知识,全世界都安全了,我们都变成猴了。




得出观点:我们不能因为有人可能利用这项技术犯罪,就拒绝发展技术。


回到我们自身,在描写事件的时候,不妨将平淡无奇的事件加点佐料;描写人物的时候,不妨将平凡无奇的人生加点跌伏;论证某个观点的时候,不妨试着剖析你观点的对立面,看看能够得出什么荒谬的结论。


这样一来,读者便会觉得你的文章有料,有趣。


干货不够,情怀来凑


可读性比较强的文章一般都具备 4 点:情景、冲突、疑问和解决方案。制造冲突和逐步归谬可以让文章具备前 3 点,那么没有解决方案该怎么办呢?


好的文章要么让读者深受启发,要么让读者的心灵得到满足。逻辑严谨的干货和满腔情怀的文字都是一篇好文的基垫。


相较于被逻辑说服,人其实更容易被情感感染。


在我看来,赵帅在最近一期辩论#爱先说出口就输了吗#的时候,相较于她之前,少了一点点说服力,但是增加了很多煽情部分。


她从自身经历出发,表达出很爱奇葩说,可以为了辩论付出很多很多,比如通宵准备辩题,即便觉得自己并不适合这个舞台,还在奋力挣扎!


“为什么来到这个舞台,因为爱,想要留下。"




“因为我爱”是情绪的转折点,随后她开始描绘队友们一个个被淘汰时候的场景,包括和队友走的时候说的一些话,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



最后强调自己的观点:


“我爱这个舞台,说出来,不觉得自己输了。


这句点睛,升华了整段辩论的中心,漂亮!



同样的,上升到一定境界的文章,也一定很精彩。


好的文章是要有解决方案的,如果不能给到用户解决方案,那还是卖一卖情怀吧。


事实证明,用户对于“情怀”还是很买账的:


蔡康永的让寒门出更多贵子”、“让穷人看得起病,吃得起抗癌药”,本身就是最厉害的煽情武器,正义凌驾于一切,就如同《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取得的票房胜利。


再比如 IG 夺冠王思聪抽奖,就是替大众抒发情怀,实现了引爆的效果。


也就是说,我们平常在写文章的时候,如果不是纯干货,可以利用情感打动读者。


言简意赅,提炼金句


写文章就和打辩论一样,不能啰啰嗦嗦重复一个观点,为了凑字数把一件事情翻来覆去讲。


否则观众会觉得辩论无聊,读者会认为文章没劲。



广告界教父奥格威曾经说过:能从杂乱信息中突围的唯一方式就是简洁。


所以,文章一定要简洁。写完之后多读几遍,删除不必要的信息。


如果在简洁的同时,能够提炼出金句那就更加完美了。


金句是一段辩论中将观众带入高潮的关键点,是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升华之处。



有时候我不用听懂逻辑,也不用听懂你的观点,只要你的一句金句“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就突然被击中了。


总结


最后我想说的是:写作能够在无形中帮你锻炼综合能力,比如逻辑思维,总结能力,洞察分析能力,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别再说自己写不好文章了,写作也是有方法可循的,生活中处处是方法,就看你的能不能发现。


奇葩说就是一个完美的写作教材,如果大家能够将这 10 点写作技巧融会贯通,你的写作能力将会再上一个台阶。


1)文章中要有清晰的观点。如果能够出乎意料,颠覆认知那就更加分了。


2)在证明观点的时候,要有证据。比如利用数据,搬出大佬的名言。


3)每个观点至少要有一个例子证明,避免假大空。


4)文中如果涉及到理论知识,要用大白话解释,假设你的读者都是小白。


5)文中要具备有说服力的细节,避免直白表达,才能深入人心。


6)善于给读者营造场景,充分调动读者的五官,让他们感同身受。


7)善于提问,增加互动。写作时,要时刻想象读者就在我们的对面。


8)不要平铺直叙波澜不惊,偶然制造精心的安排,激发用户的爽点。


9)干货不够,情怀来凑。还是那句话,相较于被逻辑说服,人其实更容易被情感感染。所以当文章的干货满足不了用户,那么就从读者的情感上来下手吧。


10)文章要尽可能的简洁,最好有金句,能提炼出金句的文章一定不会很差。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