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痛楚VS杨海华:人一辈子也不可能改变自己(二)

2008/9/17 14:27:00 

编者按:秋雨继续,东四十条里,痛楚、杨海华的聊天也在继续……

东四八条,1968里的痛楚(左)和杨海华

1、“先没有,才能真正有”的工会

痛楚:单纯有的时候不是一种美德,你觉得行业重要吗?如果说有工会的话你会去参加吗?

杨海华:不重要,没意义,不会参加。工会中国老早就有。

痛楚:但是后来工会的体制就没有这么完善了,一开始还组织组织活动,之后就变成发避孕套、发卫生巾之类的组织了。

杨海华:所以就是现在没有,然后才能真正有。

痛楚:所谓的房地产广告高峰会你也会去。比如说《搜房》杂志主办一个会你也会参加?

杨海华:太少了。去了人家都后悔:来这么一个不识时务的捣乱者。

痛楚:你认为这是乐趣吗?你不愿意吗?

杨海华:我也想象装鹦鹉说两句,但是又做不到。可能因为本身没什么利益可得。有利益可得的时候会认真对待,对吧?人嘛,没利益可得的时候你会散闲处置。

2、不是公司的公司

劳博:你有没有什么喜欢的广告人?广告方面的,国内国外?

杨海华:整体人类思想领先的我挺崇拜的,但是落实到具体的人我是无法投入感情。有可能我视力面太广,所以没有取舍,反正总体代表新文化、新思想的人我都支持。

痛楚:我以前看过你们的作品,到现在有30个项目吗?

杨海华:不知道。 我印象中规定,我们一年只接8个项目。

痛楚:你们这些项目都能保证一年吗?

杨海华:我们最长的有8年。

痛楚:我看过你们地产以外的广告,比如说医院还有其他。

杨海华:那只是帮朋友,我们实际上根本没做过其它行业。

痛楚:为什么不做呢?

杨海华:不会。

痛楚:有什么不会的?这些东西是可以跨界的,比如你刚刚讲的,汽车广告也是窄告啊。

杨海华:因为从来不去做业务,也不去拓展市场,所以我们压根就不是公司。

痛楚:但实际上你还是一个公司。你们现在有多少人?

杨海华:不会超过三十个,最多的时候可能一百个。

痛楚:员工呆的时间最长是多久?除了你以外。

杨海华:最长的是和我一样。

劳博:听说你拒绝了WPP的收购?

杨海华:我们不是公司,是草台班子,会让人家失望的。

痛楚:你的客户和别人的客户,在里面有没有竞争的?

杨海华:哪个领域?是甲乙关系啊,还是乙乙关系?

痛楚:就是横向的,广告公司和广告公司的竞争。

杨海华:我从来不面对这个问题,没有这个问题在我的脑子里,因为我们叫揽胜,以“懒”取胜,“懒”得取胜。所以我们经常问甲方“你真找全了?”,如果他真的找全了,我们可以谈一谈。

 

揽胜作品:大料平面广告系列

3、计划之中的挣扎

痛楚:我属于内心非常挣扎的人,你有没有这种时候?

杨海华:每天都这样。

痛楚:那怎么办?

杨海华:一切应在你的计划中。如果你没计划,当然这就是灭顶之灾了。

痛楚:你可能就认为它是一个过程,就是中间的一个小波澜。

杨海华:我不觉得,除非你定位有问题,觉得你自己是一个大人物。我们有自己的简单计划,可能你会觉得这个阶段应该这样,就像他提的那个境界,那是我未来10年的目标;所以现在这10年我不需要这样,我不需要了解我之外的所有人,因为这样让我下面这个目标要去完成,这个单纯度有基础,因为我们都不可能是大人物吧,所以你只能是看到三步或看到五步就到头了。

痛楚:其实每一件事情,包括你的生活你的人生规划,不可能都预料到的,不可能很清晰。

杨海华:差不多。乱是表象,如果说结构或者是头胸腹关系不清楚的事儿,我不会干,也不去认同。

痛楚:结构可能随着时间推移会倾斜,会歪倒。

杨海华:我不行,我书面的研究不够的话,我说不出话来。我为什么一直说我那六个字,道同法我术异,这个确实是指导思想,从来没变过。40年,总共4个十年,你懵懂的地方,在过程中迅速调整,迅速把它概括成十年。

痛楚:你是五年一概括吗?

杨海华:差不多三年左右。我每天写日记,这40年,经过所有的印证,我发现好像都还是对的,应该的。

4、无往不利的换位思考

痛楚:方法是什么方法啊?

杨海华:换位思考。咱们今天没有利益关系,所以我就说我的事情,你说你的事情、你的看法,如果有利益关系的时候,我必须换位思考,必须要为你着想。

5、撩拨出来的好广告

杨海华:我们有一些项目,大部分都是外地人买,就是来北京的北漂,也就是说所有在北京的白领,上过大学以后就在北京工作,我们做一个广告就是六万个火车模型,上面就写一句话:“我爸非要把我每天坐的城铁说成是火车,跟他说不清,还好我妈明白。”你刚才说的让更多人明白,什么意思我不懂,我只知道,要让你这群人明白,所有人才能明白,你就算不是外地人,也是本本分分的北京人,你也会因为这个文化现象明白。我们都有家族的、父母的根,你平常和你父母不可能因为城铁的信息不对称出现问题,但是肯定会因为别的事情出现信息不对称,所以因为那个外地社团的先验,你把你的先验也找出来了,也就是广告。不需要乱七八糟的个性自我,也不需要共性个性。你不用去忙活,你只要撩拨一下就可以,就是好广告了。

6、无形的信仰

痛楚:你看过星座的书吗?你会去寺庙烧香吗?

杨海华:不可能,信仰有很多种,有型的就不叫信仰。

痛楚:共产主义信仰呢?

杨海华:理论上我是同意共产主义信仰,算是人类的归宿吧。(但现在)这只是方法,管理技巧,因为在中国,共产主义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所以说在这里被歪解了。没人提了,本身提了也寒碜,(因为国家还是)是靠强权来巩固。

7、由感性转换来的理智

痛楚:我也没在大公司打过工,但盲拳打死老师傅,我一直信奉这一句话。

杨海华:这个咱俩有点区别,我可能刚好和表面相反,我是一个极理性的人,你们可能不相信。

痛楚:我可以相信,所谓理性就是要看在某种功能层面上的。

杨海华:对生活(我可能)是个无知的人。但对一个无中生有的推理过程,我要求完整,就是缺一块砖我都认为建不起来。

 

揽胜作品:观唐平面广告系列

8、刚进入青春期的“祖国”

痛楚:在85年以后,审美之外还有很多不同的概念,但是大家会认同一些东西。

杨海华:不需要,我觉得不用反抗一些东西。我简单点描述对这个话题的理解。就是中国在地球上,不管我们什么体制,它不可割裂的早就进入了选择性形式,本来我们那些艺术形态早就和地球割裂了,但实际上30年前邓小平一说要改革开放,中国局部地区,少数人或者精英人物已经全球化了,所以我认为中国跟世界是同步的。

我想说的是,人类或者说每个个人不需要被所有人理解。你不可能被所有人理解,它只需要某个社团,某个价值观群体接受就可以了,实际上细分就是选择这个社会的基本构成,所以我觉得如果要求大同,整个一个神经病,几乎等于是无妄之灾,换句话就是说自找麻烦。

痛楚:这种意识形态就是包括当代艺术家或者说是潮流中人也好,实际上都是一种人为的东西。

杨海华:总之是信仰失衡了,就是前30年生存,后500年应该是生活,所以我们应该欢呼祖国刚刚进入青春期,就是从“我需要”变成“我想要”,这个是好消息。

痛楚:就是你还是要进入到社会里面去,得到社会承认。我说包括许知远在内,没有人去反社会,只不过是你去看你怎么面对社会,就是什么左派也好,右派也好,到最后你还是要解决。

杨海华:这个生存是基础,是必备的。

痛楚:但是生存还是有质和量的变化。

杨海华:生存是基础,基础过去了,才能探求量和质。人家过了你没过,你不要质疑,人家没过你过了,也没必要认同,干吗要取得谅解?

杨海华:“我觉得一生要回答的问题,就是拿枪对自己是什么结果?”

9、一生要回答的问题

痛楚:有时候越没有使命感的人活得越自在,使命感其实是附加在外的。你会觉得自己很纯粹吗?

杨海华:不觉得。因为我也不想祸国殃民,我觉得一生要回答的问题,就是拿枪对自己是什么结果?其实就这一个问题你要纠缠一生。

痛楚:实际上很多问题可以纠缠你一辈子的,最关键的是你在哪个环节去想那个问题。

杨海华:我认为是值得的,就是大家都特忙。因为大家都特忙,所以第一个问题还没有问完就进第二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就进第三个问题。

痛楚:忙是现象啊,人家忙也许就是忙着回答问题。

杨海华:那我不知道,我愿意这样相信。我是愿意第一个问题确实搞明白了,再去想第二个问题,但是第一个问题到现在也整不明白,所以还想用一生来想第一个问题。

10、春暖花开着的“体制”

痛楚:功夫熊猫你喜欢吗?

杨海华:一般,给我的启发就是别人对你的崇拜,你是欣慰的接受还是警醒?

痛楚:应该是警醒。

杨海华:每个人不同,我希望警醒,而不是说你看多好,美国佬多崇拜我们的文化。我觉得这次奥运会演出就是整个演给别人看的,中国观众给扔一边。(警醒)这就应该从我做起,别奢求别人,自己能干一分就是一分。

痛楚:就是中国有很多人都不警醒。

杨海华:关键是体制,(体制)把你的长处给剥夺了,这样你自己赖以生存的基础没了,你只能依附了,一但依附了……其实中国的教育很讨厌,他让中国人相信一元化是对的,本身就是违反辩证法,所以没道理。二元化在当前都行不通呢,别说一元化了,如果我们不能允许各种自我独立的话那世界不可能是多元化的。不过现在中国已经好很多了。

痛楚:但还是有所谓偶像的样本搁在那里,告诉你应该这样,不应该这样。

杨海华:还好,心里面其实已经不服了。以前是心里面都懵懂的(觉得)是“对呀,你说的对”。现在是“是吗?你说的对吗?”

(待续)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