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新浪改变NBA中国版图,体育营销 365天“不休赛”

2011/8/4 14:49:00 

编辑:文静
 
2010-2011赛季的NBA正在休赛之中,关于NBA的一切并未因此而无声无息,反而越来越活跃。比如,最近多个NBA球星次第中国行等等活动,都不停地刷新着中国球迷关于NBA的记忆和理解。这些得益于新浪的加入,改变了NBA在中国的版图,让NBA在中国走入了 “全年无休,天天NBA”的新时代。
 
新浪是凭借10年的积淀,逐步将NBA “网”到中国3亿篮球迷手边的。只要稍动鼠标,就能打开整个NBA世界。从1999年新浪成为国内首家报道NBA的网络媒体起,到2010年新浪正式成为NBA官方互联网合作伙伴,NBA与新浪已经紧密相连,互为补充,互相“扩容”,不仅为球迷打造了NBA盛宴,而且为合作伙伴提供了360°的营销解决方案,并没有因为NBA休赛而让合作伙伴的营销计划也“休赛”,从而为体育营销找到了新的出路。
 

 
保罗、安东尼、韦德等NBA球星的中国行正次第在香港、成都、杭州、北京进行和谋划之中,让NBA在这个暑期再次翻腾。此前的7月17日,NBA球星科比现身南京龙江体育馆时,引发现场数万球迷欢呼。随后,在与球迷的互动中,科比顺利结束了历经沈阳、长沙、南京三站的中国行。而那些不能亲临现场的球迷,则在新浪
L@VE NBA上进行了长时间的分享和交流。多个NBA球星访华,让线上和线下一起激荡着暑期狂欢,无论是新浪,还是NBA,抑或是合作伙伴,都跟球迷一起,正在经历一个“全年不休赛”的NBA。
 

  
新浪NBA还多层次打造了NBA全方位盛宴,中国球迷可以在新浪NBA看比赛直播,赛后还可以随时点播,通过微博与喜爱的球星对话,与其他NBA球迷进行交流和探讨,从而找到主场的感觉。
 
收视习惯改变造就营销机
 
新浪NBA平台的营销资源如何?《中国广告》杂志主编张惠辛认为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营销资源”。
 
在新浪平台的体育矩阵中,除了NBA外,既有占据高端的F1、高尔夫,也有竞技体育中的欧冠、英超、意甲,还包括面向大众的越野、徒步、极限运动等,优势的体育资源为中国人打造了一个完整的“体育生活圈”。
 
而且,这个“体育生活圈”越来越受到中国体育迷的认同,因为全面优质的内容和资源让他们主动地“滞留”在新浪上,既能查阅体育信息,又能选择性地欣赏各类体育视频,还能借助微博平台跟他人分享观看心得,甚至还能跟自己的偶像明星互动。由此生成的互动空间,也就为一些品牌企业借新浪平台进行体育营销时创造了多种机会。而新浪NBA平台的出现,无可争议地成为企业一个巨大的投放机会。
 
如果说以前的互联网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那么现在的新浪以及新浪微博则毫无疑问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体育生活”,正改变着我们多年收视NBA的习惯,一个全新的关于体育消费的拐点已经产生。
 
从相关百度指数里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于跨时长,NBA的用户关注度达到2010世界杯的60%,是欧冠的120-450倍。受众群体也多为大学生、年轻白领等中坚性的消费一族。无论从网络发展和用户习惯来看,互联网都不容置疑地成为NBA观众最活跃的阵地。观众越活跃,对参与营销的企业就越有利。
 
新浪双平台上的聚众营销
 
如果说新浪凭借独家、全面的内容,在新闻、体育等方面遥遥领先于其他门户,那微博的出现,如同一支强劲的催化剂,让新浪以双平台(门户+微博)的稳健姿态,逐渐向超级媒体过渡。而且,新浪的双平台为合作伙伴利用NBA进行体育营销时,还提供了最理想的基础数据平台。
 
全新的互联网社区产品——新浪
L@VE NBA微博互动平台,就是球迷与NBA之间最直接的对话平台。自2011年4月上线以来,通过为球迷打造“原汁原味的NBA体验与生活圈”,L@VE NBA迅速积累人气,成为无数球迷竞猜、投票、征集、互动的最佳场所。也成为企业寻找目标客户并进行营销的重要“广场”。
 
新浪NBA的聚众优势,实际可以帮助合作伙伴找到目标人群。
 
一种创新的体育营销模式
 
新浪、NBA、合作伙伴都在新浪NBA上投入了巨大资源,并且各自收获良多。
 
有专家解释,新浪是由门户、微博、视频、无线等组合的超级媒体平台,长年为合作伙伴的品牌价值积累做出重要贡献;NBA相当于是一个巨大的活动营销平台,同样长期给它的各种合作伙伴带来丰厚的回报。新浪和NBA的强势结合,无疑会为双方合作伙伴的品牌价值带来爆炸性的增长,创新了一种体育营销模式。
 
早在今年4月,新浪还携手NBA发布“伙伴加油计划”,旨在“推动所有NBA中国合作伙伴以及新浪NBA合作伙伴建立营销联盟,为伙伴成员提供分享、整合、共赢的协作平台”。相信这一计划,将为合作伙伴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到时受益的伙伴还会更多。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