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整理:福气 龙之媒的十二年 龙媒选书区,满架的书见证龙之媒十年出版历程。 龙之媒书店,成立于1997年,现在全国有六家实体分店。1999年龙之媒推出自己的网上书店(http://www.longzhimei.com),最初只是借网络平台充当实体书店信息发布的角色,2001对网店进行了一些调整,实现了网上下订单的功能。2007年6月,开始逐渐把精力放在网店经营和推广上。跟当当卓越不同的是,龙之媒网页上的电子书试阅读以及试推行的电子书出版服务,让它更像一个多方位的网络书店。龙之媒早在1997年就开始涉及出版业务。最初是从港台及欧美引进,近年积极发掘本土的作者和本土的思想,平均每年出版10本左右,从1997年至今累计已经出版百余本广告书籍。 徐智明其人 意气风发的老徐。 徐智明,1968年出生于秦皇岛抚宁县,1987年考取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受大环境影响,毕业后被分配进一家国有油漆厂做调漆工,92年末辞职进了一家国有广告公司拉广告。 95年时通过内部集资开办“北京广告人书店”,在体制上算是一家国有企业承包给徐智明的集体所有制书店。97年时注册属于自己的执照“龙之媒”,书店开始双执照运行,在2000年还清集资款后,徐智明和妻子高志宏有了属于自己的书店。 有人说徐智明是以书生意气在经营书店,徐智明则说自己只是抱着“我必庄重,我必虔诚”的心态“踏实做事,让理想慢慢长大”。除了龙之媒书店的董事长,徐智明还兼任多所大学广告学院讲师的职务,以及民营书店协会秘书长职务。 说起徐智明很难避开他的夫人高志宏。高志宏小学、中学、大学皆与徐智明同校,毕业后也进入广告公司工作,之后两个人一起开办书店,工作生活不分家,成了名副其实的24小时夫妻。现在高志宏是龙之媒的总经理,主要负责书店经营,徐智明则专心搞图书出版。 顺应市场,但不抛弃初衷 老徐的办公室。 《广告门》对徐智明的采访就在龙之媒总部徐智明的办公室里进行。我们发现总部的办公室和书店对换了一下房间,书店换到小些的空间里。徐智明解释说,是因为这两年网店业绩增长很快,所以工作重心会逐渐转移到网店,相应压缩实体书店的空间。 老徐表示,现在全国有6家分店,以后就不打算再增加实体分店数量了。这些店铺除了做图书零售,还相当于六个配送中心,网店的订单会根据就近原则下到相应的实体店发货配送。 做广告业知识和经验的内容提供商,是龙之媒的定位。随着时代改变,龙之媒也会跟着改变,原来传统书店做分销,现在网络成了大势所趋,龙之媒也可以把网络书店做好。包括出版也是一样,现在龙之媒已经在做电子图书出版了。 “我希望能紧跟时代,用大家最需要的方法和手段来提供大家最想要得东西”,徐智明强调。 当被问到1999年有没有想过借机把网络书店做大,突破广告业的限制时,徐智明颇为感慨,觉得年轻时总是想做一件大事,把数字作为衡量标准,要做大要上市,但走过一些弯路后,会发现首先还是要问自己这件事是不是你喜欢的,然后就要看这件事你能不能做得了。很多时候不是想做什么事都能干成的,要多考虑自己已有的资源。而且,“我现在从事的事情,给我很多乐趣,我热爱广告业,不会因为一个大概念就抛弃已经认可了我的人群。行业内给我的认可,是我继续走下去的动力。” 做被人需要的事,守好自己的位置 进门看到,负责采购和网络维护的两位同事。 近几年传统书店受到网络市场的强烈冲击,龙之媒又只耕耘广告图书这相对狭小的专业领域,因此我的言语之中,不免透露出许多对书店未来的担忧。 “万一,以后有一天广告业不需要龙之媒书店了呢。” “真有那么一天的话,我肯定是在做别的事情了。”人总是要做被别人需要的事情,才有成就感,老徐深知此点。 但对龙之媒的未来,老徐其实十分自信和坦然,被问到面对网络冲击和上门服务小书商的竞争龙之媒作何反应时,他表示,这些都没有关系,因为大家在做不同的市场而已。 “就像卖可乐,大超市有,楼下便利店有,饭店里也有。市场很大,可以存在不同的消费方式。我们不过是占了10%——15%的市场,我并没有想独占或统领市场,我觉得各家做各家的生意,相安无事,没准还能合作的很愉快,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而已。” 没见到徐智明本人之前,凭着对虽然很小但名气很大的龙之媒的印象,自然而然给徐智明勾画出一幅慷慨激昂满腹抱负的形象,所以这样的回答多少出乎我的意料,我又问及未来三年龙之媒可能会有哪些变化,老徐略微停顿后说:“未来三年龙之媒不会有大变化,就这样了。”这个回答更是让我有点惊讶,徐智明很快做进一步的解释,因为服务的人群已经确定,顾客在专业上的需求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已经比较明确,龙之媒对自己的定位也已经明确,今后可能就是不断的出版大家需要的专业书。 图书出版就像大厨做菜 “那生活会不会陷入重复呢?”我问。 “不会啊,恰恰相反,每本书的作者、读者、内容都不一样,甚至书的封面设计也需要不停琢磨、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新产品,每本书的名字都是一次文案创作,都需要一个新创意。”说起出书,老徐的语气变得激动起来,历数这些年龙媒选书的工作心得。老徐得意的说,现在自己对于一本书印多少本符合市场需求,是会赔钱还是赚钱等方面的判断基本是十拿九稳的。 “那这些判断经验能够系统化下来,给员工做培训吗?”我偷懒的心态又开始发作,希望轻松请取别人现成的经验,老徐笑着说:“那不可能,我觉得出书也像大厨做菜 ,像理发师做发型,是种经验判断,不能精确量化,只能大概把握。” 也许说起来很简单的步骤,但是调料之间精微的化学反应或者是一双手对头发的触感,是需要亲身经历,反复实践才能具备。 除了商人对自己专业的得意,老徐对出版还有一种书生意气的责任感。的确,对于有些专业级别的小众图书,如果龙之媒这样的专业书店不去做,恐怕就没人来关心了。 “两三年前,就听说你开始寻找内地作者内地的广告思想,但好像没看到什么成果出来?” “是啊,我觉得内地的思想在逐渐成熟,但可能本土的体系方法、文化形成甚至团队的稳定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沉淀,这些沉淀积累下来,才可能会有好书出现,现在相对来讲本土公司功利性大一些。不过后来我出版的《奥美观点3、4、5》其实已经是本土的经验案例了。” 重名利的保守分子,看不惯世界的浮躁 龙之媒北京店店长王月MM灿烂的笑容感染到每个来店里的顾客。 我请老徐描述下他一天的生活,他说现在花在家庭上的时间已经超过工作时间:每天早上起床照顾两个孩子穿衣吃饭,送去学校,10点半左右来公司处理些日常事务,推进策划出版进程,下午4点半准时回家接孩子。晚上的时间就全部献给两个小孩,任他们驱使,陪他们玩,给他们讲故事,周末两天也一定要带孩子到处玩。 可能正是这种中产阶级的幸福生活,让老徐知足常乐,面对“你觉得自己算成功了吗”的提问,他没做什么谦虚的姿态,承认自己“应该算挺成功的,家庭和睦,吃喝不愁,事业小有所成”,虽然随后他补充说“这种知足的心态,一定程度会影响到事业的进取。” “我听说,您有了小孩以后,出门都尽量不坐飞机。” “是啊,尽量不坐,我是个挺保守的人。有时对于外界的浮躁,有些看不惯。” “是什么时候开始觉得外界很浮躁,有些看不惯呢,是一直吗?能说点具体的例子吗?”我追问。 “也就是这几年的事,因为前几年顾不上,要忙书店的经营,现在可能书店不需要牵扯我那么多的精力,开始有时间想这些问题。怎么举例呢,譬如乱穿马路,闯红灯啦,不懂的礼让啊,每天都看不惯,觉得没教养。我本人从小就比较重名利,很在意别人给自己的荣誉。可能我们那代的人都有这样的相同点,对很多心中的规则很放不下。比如说不能侵害别人等等。” “那您怎么看现在广告这个行业的氛围呢?” “浮躁,比较浮躁,我当然希望广告圈的文化氛围浓一点。” 跟老徐讨论广告圈文化氛围和广告业重实践变化快的特点是否冲突时,老徐说:“比如你说的《文案发烧》,它就是写实践经验的,我现在太需要类似《文案发烧》这样的书了,希望国内有人来把一线经验写成有生命力的书。” “广告圈很浮躁,可你说,你热爱广告?” “对啊,我热爱的其实是广告的思维,销售的思维,求变求新的思维。我也很喜欢把广告思维用在其他方面,譬如开书店,譬如出版。” 我偷偷看下手表,离4:30老徐下班的时限,还有十分钟,虽然尽量尝试不要把访问搞成榨柠檬,怎奈时间经验有限,还是不能放过他,准备问出最后的问题。 “鉴于你令人羡慕的家庭,我觉得有一个问题,你非常有发言权,你觉得爱情是什么呢?” 面对这个天外飞仙式的问题,一直对答如流的老徐一时有些发懵,挠着头发,发呆良久,“这个问题呀,从来没想过耶,还真不知道。” 不过他很快恢复犀利的思考状态,“我觉得吧,这个问题一般是爱情不幸的时候才会去想,所以我没想过。” 后记:有感于徐智明的保守 可能我现在的年龄,急进的人接触得太多,保守的老徐就成了一个另类。对现在的大部分广告青年来说,奋斗其实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不过换个角度看看,发现自己存在不少误解,譬如保守不等于不进取,奋斗也不等于瞎折腾。 放到广告业的环境里,刚刚做到合格的初级文案,会急于把自己变成一个不太合格的资深文案;刚刚做到合格的AE,会急切把自己变成一个不太合格的AM;刚刚能够驾驭资深文案的工作,又会急于想让自己获得一个创意总监的位置。反正,我们总是在觊觎着自己勉强才能胜任的工作,并且把此称之为有进取精神。 金融危机的经济寒冬,也许会有不少踌躇满志的广告人陷入迷茫,自身的迷茫和环境的迷茫一起加重精神上无所依托的焦虑。 那么不妨暂时“保守”起来,让胸膛里炙热鼓噪的心稍作休息,守好自己现有的饭碗,安静看看书,听听歌,甚至只是体验一下经历时间过去的感觉。冬天到了,裸奔的心都需要穿上棉衣。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