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红包大战:社交的面子,场景的里子

2015/3/2 8:39:00 

文/tracy

自从去年“结下梁子”后,微信和支付宝似乎就暗自约定要在羊年春节来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华山论剑”,筹码没变,还是红包——这个火于2014年春节,让支付宝每每想起仍如鱼梗在喉般的小玩意。

“红包战”,够疯狂

在前前后后差不多热闹了一个月后,终于不用担心错过某某土豪发出的红包,有时间静下来想想“红包战”了,看看数据:

微信:
 

 
除夕当日收发总量10.1亿次;春晚全程(18日20:00-19日00:48)摇一摇互动次数110亿次,峰值出现在22:34,达8.1亿次/分,总共摇出5亿元。

支付宝:

 

当日红包总量2.4亿个,参加人数2998万人,总金额达40亿元;6.8亿人参与红包游戏。

数据太大有点蒙,拿微信红包2015与2014的数据做个对比:

2014年,整个春节有500万人抢了总共2000万个红包;而2015年,仅除夕红包量就达到10亿个,翻了50倍!

亮眼数据背后,是亿万用户“根本停不下来”的群high场面,更是大佬借助春节这个国人最重视节日“干点什么”的大心思:这红包战背后,社交是面子,场景才是里子。

微信支付,还在路上

去年,微信用一次颇具偷袭意味的抢红包完成了对其支付功能的推广。一年下来,微信不断加大对支付场景的铺设,从最基础的话费、Q币充值,到不断添加的电影、吃饭、出行等日常必备入口,再到在京东上市前高调入股,使其获得一级购物接口,无不展现其试图在红包外加大支付功能价值的用意。
 

 
说到这儿,不禁想到前些天滴滴和快的的联姻。在几波火热的砸钱后,再土豪的老板也会静下来想想是否值得,是否该调转船头干点别的,尤其是在用户习惯和品牌声望都有了一定基础的情况下,把移动支付应用到比打车更具规模、更活跃的场景,是早晚的事。

而这与微信如今的情况多少有些类似:强大社交属性使其拥有牵一发动全身的影响力,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能影响平台中的亿万活跃用户,这是它的优势,红包不过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罢了;而另一面,在一波一波的群high过后,除了庞大的用户,不错的口碑、粘性,4岁的微信显然要得更多。别说微信不想挣钱,没有一个商家是伟大的慈善家,只是脚步走得快慢的问题,该来的肯定会来,就像之前的朋友圈广告。

红包能火一年,能火两年,但终归只是个游戏,用户单纯的“玩物丧志”,没有实际的消费行为和盈利贡献,绝不是微信想看到的。
2月28日,微信派发出的【零钱】使用攻略

如何把社交优势尽快和电商、支付场景关联起来,让用户的银子想花且能花得出去,是微信必须要解决的难题:想想用户把辛辛苦苦抢到的零钱,想都不想就直接提现,可不是件令人开心的事。

支付宝输了?再看看

单纯从表面上看,无论是在用户参与度、用户体验,还是后期的口碑效应上,红包战中的支付宝均处于下风。但事情总有两面,相比去年的无作为,今年的支付宝做出了不少努力,虽然无论是戳一戳的形式,还是需要记8位数的红包口令都不太讨巧,但至少去年丢失的面子是挣回了不少,没有记吃不记打,就比去年强。

 
 

对支付宝来说,社交是其先天的不足,体验更是公认落后于时代,但支付宝的优势在于,有淘宝、天猫等场景的支撑,即便日常的口碑不佳,但该用的时候还是得用,跑不了,至少这几年依然是。之前有数据显示,即便腾讯的支付在2014年一路高歌,微信支付和财付通的市场份额从5%增长到了20%,也依然不到阿里电子商务的一半,暂时不至于彻底逆袭。

当然,聪明的马云自然不会坐视不理,羊年来临前一个多月便早早布局,各种摇旗呐喊,明争暗斗,直接促成了今年红包战的精彩,也给未来留下了更多看点——越发社交化的阿里能否真的杀出新天地。

 

虽然微信屏蔽了支付宝,无法直接点击和跳转图片,但春节期间朋友圈中晒口令,晒支付宝红包的人依然不少,即便大多是吐槽的,但对一心想在社交上再进一步的阿里已经算不错了。

细想下,如果有更多直接打有品牌logo和slogan的图片出现在朋友圈中,刷出印象后再转到阿里的平台,进而直接转化为购买行为,是不是让微信也有点危机了。这也对应了先前不少人对于微信自家朋友圈广告的担心:先不论体验好坏,看中后,怎么跳转?怎么买?难道要到阿里的地盘去吗?

总之,红包战背后的阿里和支付宝,大可不必太过糟心,电商渠道和支付场景的优势依然还在,社交和产品上劣势也可以通过创新和尝试去弥补,就像马云自己说的“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有了在来往、微博上的经验,未来就看阿里自己怎么玩了。
淘宝手机客户端里的big(逼格)版块和nice有些相似

一场火热的红包战后,关于支付场景的竞争愈发明显,未来或许我们真该感谢这小小的红包,让大佬们不断进取,也让用户享受到了更多便利和实惠。

注:部分数据来自网络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