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LinkedIn公布了2015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LinkedIn第二季度营收达到7.12亿美元,同比增长33%;净亏损6770万美元,剔除股票赔偿方案和其它项目后的净利润为7100万美元,营收与利润均超出分析师预期。据报道,在发布财报的分析师电话会议上,LinkedIn CEO Jeff Weiner特别称赞了中国市场的亮眼表现。大部分硅谷互联网公司在中国表现不佳,除了LinkedIn和苹果。 在分析师会议上,LinkedIn CEO Jeff Weiner表示:“中国已成为LinkedIn在美国以外最大的新用户注册市场。LinkedIn在中国市场已经拥有超过1000万用户,在一年半前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只有400万。” 6月,LinkedIn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地铁系统内投放了一组户外广告,包括李宁集团创始人李宁、新东方联合创始人徐小平、天使投资人胡海泉、领英创始人里德·霍夫曼,同时出镜为广告证言。这也是领英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的首次大规模投放线下广告。各大城市电影院线贴片视频广告也在6月初同步上线,随后不久,领英APP的登陆页面也换成了四位职场榜样。广告上线两周内,中文品牌“领英”关键词的百度指数增长了近40%,而“Linkedin”关键词的搜索指数也在6月8日、9日连创新高。整个事件传播历时20天,共获得超过100家优质媒体、8家自媒体以及12位行业KOL的主动传播,总覆盖人群将近3000万。 另据Jeff Weiner透露:在进入中国后,LinkedIn发起了一系列本土化措施,其中包括和微信、QQ邮箱、阿里巴巴以及支付宝的深度合作。为了探寻LinkedIn一系列动作背后的策略,广告门约访了LinkedIn中国区用户市场总监张源(Robin)。 LinkedIn的推广模式 广告门:首先我们想了解一下已经出街的广告。LinkedIn为什么会选择里德·霍夫曼、徐小平、李宁、胡海泉这四个人代言? Robin:这四个人是中国职场人士比较熟悉的面孔,能帮助LinkedIn传递品牌价值:李宁从来不给其他品牌代言,但他愿意在LinkedIn平台上表达他自己对事业、对职场的一种态度,他代表的是“突破职场上的不可能”。徐小平是天使投资人,他想把机会给到一个个对创意怀揣梦想的人,这个和LinkedIn的理念匹配的非常好。胡海泉从一个歌手到天使投资人,是代表职场人士的转型及跨界,而且他个人的形象非常积极且正能量。里德·霍夫曼突出的是“世界”,因为还没有哪一个社交媒体像LinkedIn这样覆盖全球。这里,所谓的“世界”不是简单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世界的人脉——用户和外国人沟通,LinkedIn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甚至是不二的平台——通过里德·霍夫曼,我们可以突出世界、人脉这两个点。 广告门:请简单介绍一下广告投放的媒体选择。在广告投放以后,预期效果有没有达到? Robin:广告主要是通过地铁推广。为什么选择地铁?因为中国的环境和美国不太一样,美国地广人稀,但是中国,尤其是北京的商业中心比较聚集,像很多互联网公司聚集在中关村。很多职场人坐地铁上班去的地方相对集中,人员流动也比较规律,所以,广告特别在地铁里投放来做。而且我们将投放位置,设计为一系列四张广告链接在一起,形成视觉冲击力。 传播期间,除去周末外,领英的百度指数呈直线上升状态 广告投放以后,主要的几个目的已经达到了:第一,广告帮助我们极大提高了品牌认知度。我们重点投放的几个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认知度的效果非常好。第二,广告投放结束后我们做过一些调查,其中问到用户看到LinkedIn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词,很多用户给出的答案是职场、国际、正能量等。还有些用户认为,LinkedIn比较高端,比较专业,这些品牌的调性恰恰是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广告塑造的。第三,注册用户自然增长大幅地提高,也有很多的合作伙伴通过广告,看到我们在中国的决心,吸引了很多用户层面的合作,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效果。 广告门:LinkedIn本身是一个社交平台,而现在社交营销已经非常普遍,LinkedIn有没有考虑到在一些社交网站做营销活动? Robin:面对个人用户,我们利用社交媒体有一些动作,比如说微信公众号。LinkedIn的微信公众号绝对称得上“中国第一碗职场鸡汤”。事件营销我们也有做过,包括线下的活动带到线上二次传播。我们做了六期领英影响力的活动,把职场大咖搬到线下,和职场人士近距离交流。还有一些和电视媒体合作的,比如《对话》节目,沈南鹏和我们的创始人都有参加过。 广告门:您提到的微信公众号,进一步介绍具体的运营策略? Robin:LinkedIn微信公众号,营销目的包括两点:粉丝增长(我们迅速在一年的时间里聚集了近百万的粉丝量);通过公众号传递LinkedIn的核心价值。为了达到粉丝增长的目的,我们潜心研究一些内容,把内容做的非常有价值,而且是戳中职场人痛点的内容。 2014年初,是LinkedIn微信号用户的第一个爆发点,当时我们发布的一篇文章《别把你的20多岁浪费给谷歌和麦肯锡》,内容大致为毕业以后不要进麦肯锡、Google这样的大企业,观点很鲜明,很多公众号主动写文章参与到毕业就业的讨论中来。 第二点,传递我们的用户价值。LinkedIn提供给用户的职场价值就是提供个人非常完整、真实的职场身份。很多LinkedIn的用户也会主动发表文章。通过这些文章,LinkedIn让读者找到内容背后的人,并且能够看到他详细的经历。 我们利用社交媒体,一方面是要创造传播的热度,让大家来讨论、分享,另一方面就是在分享的过程中,传递我们自己的品牌价值。成功不仅仅是在看粉丝数,更是通过内容做的价值输出。 LinkedIn与赤兔“双管齐下” 在广告发布之前,里德·霍夫曼在一次活动中曾透露,领英会在中国实行双重战略,一方面是提供领英中文版服务;另一方面则为了加快品牌本土化,其中国团队正在开发一款新产品。 6月,产品终于公布:由中国本土研发团队开发的新应用“赤兔”。这也是LinkedIn第一次为中国市场单独开发职场社交应用。LinkedIn对“赤兔”寄于很大期望。CEO Jeff Weiner表示:这款应用和LinkedIn核心品牌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这是一款从一开始就着重发展移动端的应用,从用户注册到整个体验都是如此。并且这款应用非常重视群组的开发,用户的参与度也相比LinkedIn传统产品都明显更高。当然,Jeff Weiner也承认,赤兔属于LinkedIn一项“承担睿智的风险”的尝试,目前也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 广告门:赤兔和LinkedIn有什么不同? Robin: LinkedIn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很成功,但产品在中文社交语境下不是最完美的解决方案,有时候一些场景满足不了。比如说LinkedIn过去十多年过来的历史,更多的是基于PC的产品,比如说很多人还是以邮件为主体。LinkedIn之所以推出赤兔,有很多方面的考虑,主要从用户角度出发,到底用户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产品。放眼中国1.5亿职场人士,这一部分人怎么满足,这是我们考虑的。就像我们沈总经常强调的,经过对中国市场的研究,我们发现用户想要随时随地能够沟通的产品,这是一个“移动为先”的概念。第二,一些中国用户英语水平并不好,他们希望有更接地气的沟通方式。第三,LinkedIn毕竟是全球化的平台,不管是做产品的开发还是速度,都没有本地化这么快。毕竟一个全球化的网络,已经汇聚3亿多人,稍微一个小小的改动会非常难,我们需要一个在中国跑的更快的一款产品。所以赤兔应运而生。 从赤兔的产品形态来说,我们希望借助赤兔去解决职场人的痛点和强需求:第一,职场社交,尤其是陌生人社交,互相认识以后去解决自己工作中的问题;这一点你在微信里是做不到的,你不可能在微信里找到阿里巴巴的产品经理,这是强需求。第二,内容平台。职场人士想要一些优质的内容,很难找到覆盖各个行业的聚集平台,而且朋友圈更多的是熟人朋友发布的内容,还不是职场上的内容。第三,很多人还是希望把工作圈和朋友圈分开来,如果有一个产品,很好的把这两个场景区分开,用户是愿意接受的。第四,很多职场人也希望将线上的关系带入线下,进一步加深关系。 广告门:在中国,LinkedIn和赤兔两个产品会同时存在? Robin:一定会同时存在,这是双品牌的策略,LinkedIn覆盖的人群更多是需要跟海外进行沟通的,或者需要写邮件才能建立起的关系,谈比较严肃的事。赤兔更多的是本地、即时的,主打更大范围内的中国职场人士。两者的目标不一样,使用场景也不一样。赤兔的即时沟通、群组功能,以及线上到线下发布活动的功能,都是LinkedIn在本土做的不好的。 赤兔的几个场景,比如说即时的沟通,这是LinkedIn现在做的不太好的,但可能未来更多的是把即时沟通放在赤兔,比如说群组功能,职场群组功能,这是LinkedIn现在还没有做的,但是LinkedIn满足的部分场景,又是赤兔满足不了的,比如说面向海外的市场的一些功能。从使用的场景和功能来,这两个产品实际上是互补的。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