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看完豆瓣首支广告,我们和豆瓣资深用户聊了聊

2016/2/18 10:00:00 

时隔11年,豆瓣终于出了第一支广告,昨日登陆朋友圈广告后引发了不少反响,不管是资深豆友,还是昔日的豆瓣用户,可能都会对豆瓣在这个时间点发声而感到惊讶,一些为情怀,一些为“精神角落”……
 
关于这次推出的视频,用豆瓣自己的话说,这是他们写的一首“影像诗”,抽象,阴郁,充满狂想,甚至是特立独行。这年头写诗与用户沟通,倒像是豆瓣能做出来的事,但这也必然会带来几种可能,有人爱的要死,有人看的云里雾里。

 

 观众会如何理解这样一支大胆前卫的片子,出于好奇,我们随机与几位不同程度的豆瓣用户聊了聊。
 
   
   

 
   
   
昔日豆瓣资深用户,已弃用,公关人,音乐爱好者,豆龄8年

    
豆瓣资深粉,符合文艺女青年气质,豆龄7年
拥有固定关注的豆瓣友邻,深度使用豆瓣读书,电影,小组板块

 
   

豆瓣电影深度用户,电影从业者,豆龄7年
在所有影评类平台中,只用豆瓣电影,对豆瓣其他功能较少使用
 
并不意外地,来自身边朋友的反应大致呈现了网友们的几种状态,我们在豆瓣最核心的那部分用户身上,看到了他们对这支广告迫切地认同和默契,而对于新用户,以及大量把豆瓣当做工具来使用的非粘性用户,显然不能对这支短片产生共鸣,相反,豆瓣的深度用户被刻画成了一个孤立的群体。
 
豆瓣也预料到这种分歧的存在,官方给出的解释是“ 如果你在影片中,看见自己的影子,你可以说自己很豆瓣;如果你在影片中,看见一群人的模样,那他们,就是豆瓣,就是我们的精神角落。”
 
但关键是,豆瓣的广告片想拍给谁看?是让新用户进来,还是让那部分流失的用户回来?这两个目的能不能达到我们不得而知,到现在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老用户high了。
 
《我们的精神角落》上线豆瓣电影板块后,收获2000多条标准的豆瓣儿式影评,并引发了一场文艺青年们的集体缅怀,其实对他们来说,豆瓣儿把他们刻画成“精神”亦或是“神经”都不那么重要,甚至因为病着,这里才有角落的安全感。

 
 小Pig-豆瓣影评:
我的理解就是:我是个神经病,但是治疗我的人也是神经病,也就是说大家都是神经病,世界很神经。然后到处都有我,战争问题有我,医患问题有我,熊孩子问题有我,婚恋问题也有我,表示豆瓣用户喜欢到处发表见解,到处找存在感。最后上天,不解释。
 
卢十四  -豆瓣影评
影片一开始有个细节:男主角拨打电话的同时,从抽屉里拿了一把刀。而在影片的最后,男主角就是凭这把刀划开束缚,重获自由。这把刀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鹤嘴锄,“得救之道就在其中”。就像《盗梦空间》里的陀螺,连接着梦境与现实。这把刀就是豆瓣。
 
Mack  -豆瓣影评
豆瓣的品牌宣传短片,用邪典风格和环式结构诠释其理念,即豆瓣作为用户心灵驿站的存在。然而阴暗的画风似乎映射其用户群孤僻死宅特质,台湾团队及其腔调也反映了豆瓣厂工人在帝都心系“民主100分”的情结。整体拧巴和冗长。
 
有用阿呆者 –豆瓣影评
别的我没啥,主要看不惯三点:1. 桌上的老式英文打字机,浓厚装逼感。我不信谁用过这东西。即便是作为隐喻符号也很傻。2.浓厚台湾腔。你让东北娃、河南娃、山西陕西四川安徽娃们上哪儿呆。3.小护士脱衣服。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屌癌。女性就是色情化的客体和他者。不属于“人”连文青都不算。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豆瓣影评
哇哈哈哈感觉更像我们的精神病角落。PS男主为啥配妹子这不科学(豆瓣不是中国最大的基友论坛咩~~~
 
跳出豆瓣影评的沉浸和投入,从商业角度来看,这支片子引发的话题又是另一回事,我们从知乎平台和广告门微信平台分别挑选了几条评论:
 
 Es_Muss_Sein  广告门读者
豆瓣是一个与他人分享所谓精神世界的平台,但是它如今的社群聚集竞争力其实很弱…主要原因在于“精神世界”被提及的频率在当今这个信息和娱乐至上的时代其实是很低的。既然无法抓住用户的广度那就专注于挖掘用户深度吧,这也恰好能迎合目标群体对小众的渴望。
 
呆鱼  广告门读者
继四年前的“不合群”campaign之后的又一误读,为什么豆瓣总对它产品的用户贴上这样一些不合时宜的标签?还有我真心不懂,为什么要用台湾腔?
 
A-joan 广告门读者
宣传片,差评!slogan,赞! 宣传片有种抑郁,孤独,桀骜不驯的精神病味道,而豆瓣在人们的眼中是什么?是小清新文艺,是个性,是独立!所以slogan不错!有豆瓣的尿性。
 

星月神教教主 广告门读者
喷了。不愧是豆瓣,总是拥有一种让豆瓣用户不想承认自己是豆瓣用户的魔力

白菜往南飞 广告门读者
 这是它陪着我的第7年。曾经的热血文艺个性青年已经变成大叔阿姨,现在的豆瓣也充斥各种约炮广告瘦身贴。我可能已经不爱了,所以我也没什么感觉。


罗大头 广告门读者
平面的文案好懂 ,但tvc画面真心小资过头,我认为小资会文艺,但文艺不一定小资吧,见仁见智啦
 
菊花  朋友圈评论
豆瓣的品牌广告,看了。既没遵循流行的套路,也没发表牛掰的态度,画面还有那么点孤独濒死的感觉,但这一切 ,都不能阻止它成为一个好广告,不能否认其背景音乐和叙述方式带来的观感,就像泡温泉一般私密安然。祝贺豆瓣首支品牌广告出街,甩出知乎十丁目~


知乎用户 刘十九
一个老豆瓣用户的看法,好片子,3分钟半的片子,无一处有豆瓣,又感觉处处是豆瓣。
"我们的精神角落"的slogan,用第一视角的拍摄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精彩。
 
但是,评价一条广告有两个大的维度,这个片子本身的创意和质量只是一个维度。像很多自high的广告片一样,这个广告放到实际的商业影响力这个维度来看,又是失败的。
 
在朋友圈里看到豆瓣的广告,所以最大的可能广告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新的用户加入豆瓣,这个广告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吗?说实话,觉得从这个维度上讲最多差强人意。因为这个片子是现有豆瓣用户的狂欢,而没有回答一个根本的问题: 如果我之前不觉得有必要上豆瓣,现在为什么要上?因为豆瓣是"我们的精神角落"吗?
 
让一个人开始使用一个产品,和让一个人爱上一个品牌是两回事。这可能是一条能让人爱上豆瓣的片子,但无法让他们开始使用豆瓣。

 
 知乎用户 关希
我不知道豆瓣做这个片子到底给谁看。如果是拍给那些豆瓣老用户,特别是曾经的豆瓣忠实用户现在已经不太常登陆豆瓣的人,我觉得勉强还合适。但如果想通过这个片子来告诉大家,哦,豆瓣是这么一个地方。不合适。
豆瓣是精神病院吗?
 
站在营销角度,我觉得“我们的精神角落”其实是个可以挖掘的点。
但呈现方式不该那么极端。是装逼装大发了,是个性个过头了,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作为绝大部分的、非资深极普通豆瓣用户的一员,
这样的片子完全无法打动我。
 
其实,网络发达的今天,信息爆炸、垃圾信息充斥、个人情趣的湮灭、工作压力的侵蚀
我们确实应该保有一处自己的精神角落。旦这一定是积极开心的、乐于分享、精致美妙的角落。
大家都说玩豆瓣文艺。但如果文艺是电影中
那么极端自我的表达方式,这不是文艺,
这是瘟疫。
 

最后,我们想说,这支影片在豆瓣的评分是7.4,有人爱有人骂都很正常,而一部高于7分的电影,也够值得去影院看一场了。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7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