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初,有一档“女主播劈腿小学生”的事件,可谓是席卷全网。即,有男子在网上发帖晒女友微信记录,怀疑女友出轨,而怀疑的出轨对象竟然是一名小学生。两人因此大吵乃至分手,在数次联系女友未果之后,男子一怒之下深夜赶到其公司门口撒尿,扬言要女子付出代价。据了解,女子为上海某传媒公司网络女主播,月入超10万。 事件从发酵到爆发历时8天,持续微博热搜排行榜第四,其热度甚至盖过同期“赵薇事件”和“PaPi酱直播”。单以微博平台互动情况的统计来看,该事件合计转发达到10万+,评论17万+,点赞达到38万+。 实际上,此次事件是一次营销炒作,其幕后推手则是菲鼎传媒市场总监富贵儿先生。 【采访过程】 Q:我们首先最想了解做这个事件营销的初衷是什么?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A:一方面是想招募一些主播,另外一方面也想让我们的潜在客户更多的注意到我们。效果应该说不错,无论是从传播上讲,还是传播的转化,应该说远远超出了预期。事后我们有做过统计,累计的有效转化达到了10万+,评论17万+,点赞38万+,大概有100多家网媒、80多家公众号、50多家头条号主动转载,还幸运地上了一次QQ的右下角弹窗。官网的流量一度达到了平时的20倍。最后有近600名主播报名,主动咨询的客户有近90家,资方企业过来接洽的有3家。还有一家台湾媒体也报道了,标题是什么我忘了,大概意思就是有个大陆的小学生挺牛逼的,能买一火车茶叶蛋送主播。后面半句是我加的。 Q:起初事件的角色定位就是小学生么,为什么会选择用小学生这个身份去做这个事? A:一开始不是小学生,有很多设定,但最后敲定了还是小学生相对比较合适。因为我们考虑到最适合做传播的阵地就是微博,那么微博上的主力用户基本都是90和95后,这部分人对“萌”、“贱”、“傻”的内容,天然没有啥抵抗力。小学生这个身份设定,恰恰就符合这种趣味审美。你看起来荒诞,接地气,出乎意料,才有人愿意分享和讨论。前阵子,那个初中生扛把子不是火了么,包括之前那个叶良辰,其实都是这个道理。没有多少人会当真,但同时又有传播的爆点。这个爆点是什么?表面上看起来,你可能会认为这些人都是因为好玩才去分享转发。怎么理解什么是好玩,其中一个就是“审丑”。审丑心理,其实是大众获取优越感、晒优越感的一种表现,通过讽刺、批判别人间接地来肯定自己,但同时呢,他又不是那么极端,而是带了一点戏剧化,他通过嘲笑你、黑你,来发挥自己花式喷人的技巧,这个过程中间,他就找到了存在感。至于什么是真相,没几个人会关心,他们关心的永远只有“我”,我在这里面都得到什么。如果你给不了他存在感,那么他就会无视你。回到小学生这个事情上面,可以说小学生这个身份,是最容易被大众碾压的。换了是个双商正常的成年人,可能效果就不一样了。 Q:您是否担心过这个事件会为菲鼎传媒带来负面的影响?或者说在做此次事件营销之前公司层面有引起过什么阻拦? A:嗯,这个怎么说呢。肯定是有担心的,毕竟炒作的事情,终归影响不好,当时公司的态度也很微妙,大部分人不看好吧。我算是一意孤行,认定了就去做了。因为心里多少还是有几分把握。至于负面的影响,就看你怎么看了。从我这边来说,我的目标人群是野生主播和潜在的渠道和品牌客户。只要这几类人群没有产生大的负面,那么整个传播对菲鼎的影响就不算是负面。至于网友么,说的现实点,毕竟我们不是靠网友吃饭的,所以一定程度的负面舆论不至于真正伤害到我们公司。说白了,网友可能会从道德层面去看待这个事儿,而我们的潜在目标人群更多的会从商业合作层面去看待这个事儿。因为我们的信息露出很明确,一个是我们这里主播薪水高,这个也是事实,另外一个露出了我们公司的名称,我相信品牌客户看到后不会无动于衷,他肯定能意识到这个是炒作,既然这样,那我们就是这个炒作的幕后操盘者,这个信息对他们而言就有价值。因为为什么?他们也想干这样的事。这年头,谁不想火?然后网友呢?他们的“道德感”只有7秒,跳下键盘,要么回到现实,要么被另外一个热点继续牵着鼻子走。事实上,整个炒作,在网友当中,也没有产生大的负面,基本上大家都是抱着看热闹、吐槽的心态在围观,觉得这个事情很好玩,甚至有点萌,这个从大部分的热门评论中就看得出来。从一开始的事件设计,我们的策略就是亦真亦假同时带点荒诞的元素,所有的人物都是虚构的,没有说真正要牺牲掉谁。 Q:这次事件的成功其实很多人都很好奇上百家网媒的转发、近20万的评价,是怎样一笔开销,不知道您是否方便透露此次事件营销的成本? A:所有费用算上,差不多3万多吧。主要是三块,KOL的费用,微博粉丝通的费用和百度SEM的费用。4个KOL参与传播,然后粉丝通呢主要是定位那些主动转发的KOL的粉丝推广我们的报名链接,百度的SEM做关键词的导流,都是配合炒作同步进行的。这个当时很多人不信,我觉得是正常的,我自己也有点意外,因为我拿了30万的预算做这个事。 Q:所以3万的费用不单单是炒作,还有其他渠道的配合是么? A:没错。 Q:这个事件火了之后,在广告圈里也引发了不小的反响。也有一些广告人认为这次事件比较没下限,您是如何看待那些负面的声音呢?都是一个行业里的人,会不会担心自己今后的风评变差? A:确实听到过一些声音,有些人不屑一顾,还有些人像你说的那样,觉得这个事策划得没下限。其实我觉得没什么,有看法很正常。但不管是什么看法,最后还得拿效果和事实说话。起码这个事,没伤害到谁,这个是我的底线。所以我有时候,也挺纳闷,都是干这行的,为啥会认为没下限呢?咱们别把营销说得多高大上,什么获取目标用户对品牌的好感、进行深度沟通啥的,别说那么好听,敞开了讲,就是玩弄群众的智商呗。你跟我谈下限,不是扇自己大嘴巴子么?其实我不算行业里的人,我做过广告,算是老东家领进门的,那段时间学到了很多,也认识了一些对这个行业真正很用心在思考很有操守的朋友,一直心存感激。但是最后还是选择跳出来做点别的。这个行业遍地都是大师,你不抱大师的大腿,一辈子出不了头。当然,就算你抱了大师的大腿,也有可能最后就成了炮灰。大师们各种拿奖,这个奖那个奖,但是一翻那些拿奖的案例给身边的小伙伴一瞅,人家就是一脸懵逼,没几个见过听说过。广告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广而告之”,连广而告之都做不好,却能拿奖,这就是这个行业神奇的地方。所以我肯定成不了大师,因为我在某些方面脸皮挺薄的。至于风评方面,我之前倒不担心,因为毕竟是个无名小卒,做了啥说了啥,很多人不会放在心上,我也没做啥伤天害理见不得人的事。倒是这个话题再往细了说,我以后真的可能就混不下去了。所以咱们换个话题吧。 Q:好的,那您平时会不会关注行业的案例?有没有什么案例,是您觉得比较好的? A:很少关注。我知道很多人习惯从好案例当中去寻找启发,但每个人对好案例的标准不一样。在我看来,好案例犹如凤毛麟角,与其花时间精力去找那些好案例,倒不如从那些垃圾案例中去寻找破绽和漏洞,毕竟垃圾案例随处可见,批判的过程当中其实也是在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一种能力。放到这个行业里来讲,是一种职业品质,是对客户和自己的负责。 Q:您会从哪里获取新的知识和观点? A:我觉得有个前提,就是你内心有足够的空间去吸收那些知识和观点。我一般不会刻意地找东西学找东西看,大部分空余时间会选择放空。可能是听听歌,逗逗小动物,或者拿着吉他弹上一整天,什么都不想,那个状态就很放松。真正放空后,会发现,就算是一花一草都能带给你新鲜的启发和认识。 Q:能聊聊你的团队吗? A:真诚、靠谱,自律。然后我们团伙基本不怎么加班,我觉得这样才能保证每个人的心都足够大,有足够的空间去吸收更多的想法。这是一种信任,也是一种筛选机制。我希望他们都是平常人,有一颗平常心。 Q:做创意的人,不是都应该有巨大的脑洞,有异于常人的洞察吗?为什么您希望自己团队的人都是一些“平常人”呢? A:其实我们没有把自己当创意人。有句话叫作,真正的big idea,能够穿透所有媒介,真正达到一个巨大的传播。所以也就意味着,这种大创意是一种小概率的事件,这个概率可能是千分之一甚至更低。一个创意人,时刻都会想着去追求这种大创意。但我们不是。我们也会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但更多的会想去做好大概率的事情。而且传播上很多东西,并不是单靠创意能够完全去解决的。因为这是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要从一堆创意当中突围是非常难的事情而且缺乏持久性。我这么说,并不是排斥创意,而是觉得纯创意的作用越来越弱。起码现在,你不能指望消费者通过一个广告或者活动对你品牌产生好感,能完全get到你的信息已经是非常难得了。所以,我一直跟他们讲,我们做任何传播都得说人话,只有说人话,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和受众的沟通障碍。所以,我们都是一些“平常人”,“平常人”说人话才显得最自然。 Q:接下去有什么打算,或者说有没有想过专注地去服务某些行业的品牌客户? A:我们现在接的客户比较杂。但我们团伙优势在于传播策略的设计,所以可能互联网、电商、快消类的客户会去接触地多一点。事实上,我们现在已经有一些这方面的政策。比如我们每个月都会有5个名额,是帮这些客户免费做传播策略以及执行的。现在没指着挣钱,开心就好。以上是我不小心插播的一条广告。 本文仅代表采访对象观点,不代表广告门立场。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