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智能零售时代来临,玩得转人工智能的品牌有哪些?

2017/1/5 11:09:00 

人工智能(AI)与商业的结合让人类对未来生活充满想象:在未来的百货商场里,智能机器人将会替代导购员,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购物体验;类似Siri的智能虚拟助手可能会嵌入各类不同消费场景,依据个人偏好数据帮你做出决策;能识别个人偏好与消费需求的智能系统可能会成为制造爆款的服装设计师……

随着AI底层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零售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根据市场调研公司Tractica的数据,人工智能的全球收入将从2016年的6.437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368亿美元。市场调研机构Forrester也预计,到2025年美国7%的工作岗位将被认知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所取代。
 
在人工智能驱动的零售时代,一直重视消费者数据的零售行业已经出现了不少革命性的创新。比如被称为“最强大脑”的IBM Watson人工智能系统、始终拥抱技术的星巴克、堪称亚马逊硬件入口的Amazon Echo……

这些玩转人工智能的品牌,你一定要知道:


最强大脑:IBM Watson人工智能系统
 

IBM Watson的沃森人工智能系统是能够使用自然语言来回答问题的人工智能系统,由IBM公司的首席研究员David Ferrucci所领导的DeepQA计划小组开发。2011年,Watson在美国电视智力答题节目《危险边缘(Jeopardy!)》中第一次上演了人机大战,最终击败两位人类冠军,赢得最后的胜利。这也让市场营销人开始真正意识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大。

Watson副总裁Stephen Gold表示,2016年是Watson发展的关键点。Watson的智能水平已经达到系统输出数据量与输入数据量持平。目前,Watson能在几毫秒内生成一份个人心理语言简述文件,数据包含对个人的情感、语调、语言、情绪、购买记录以及社交媒体记录的分析。

对于重视消费者数据的零售商来说,Watson强大的数据洞察技术能带来不少智能创新。时尚女装品牌Marchesa、Macy's(梅西百货)、The North Face(北面)等品牌都开始探索与人工智能的合作。

2016年6月,Waston为欧美时尚品牌Marchesa打造的一款高级定制“认知礼服”首都亮相时尚界奥斯卡Met Gala的红毯秀上,迅速成为了时尚圈的热点。

Watson在分析海量数据后确定了最适合该品牌的服装材质、颜色以及设计风格,礼服上精巧的LED装置会实时监测Twitter对于#Met Gala#和#Cognitive Dress#话题的讨论,并通过颜色灯光的变换匹配留言文本的语义情绪。

 

7月,Watson为Macy's开发了一款利用人工智能的移动工具Macy's on-call,这款工具能不断积累店铺顾客的消费信息,为顾客提供个性化定制解决方案,比如某件商品的店铺位置及库存信息等。梅西百货希望通过这款工具提升了店铺用户体验,加深与客户的关系,进而刺激营业额的增长。
 

而The North Face的创新案例标明,人工智能的确有助于促进产品销量。去年12月,The North Face在销售网站上发布了一个智能工具,前来购物的顾客只需要回答购物需求的问题,就能获得系统推荐的相关产品。

品牌在后续的调查发现,使用这款AI工具的购物者的下单效果明显更好,而且四分之三的用户表示之后也会使用。

拥抱技术:星巴克
 

在走进数字时代的品牌中,星巴克是名副其实的技术拥抱者。在上个月于美国曼哈顿举办的星巴克投资人见面会上,星巴克首席战略官马特·瑞安透露,星巴克将会利用人工智能和云数据等新技术促进销售增长。

实际上,自从2008年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再次出山,星巴克便开始积极走进数字时代。2009年,星巴克发布了自己的第一款手机应用,并在2011年整合了移动支付功能。

 

2014年,星巴克联合Ember推出了一款售价150美元的智能杯,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控制杯内液体的温度。
 

2016年,在拥有积分服务的移动支付App基础上,星巴克在App内开发了一个类似Siri虚拟助手的工具“My Starbucks Barista(我的星巴克咖啡师)”,用户可语音下单,并直接就近取货,节省了排队等待的时间。
 

在提升用户体验、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这款App还能追踪消用户偏好,挖掘顾客潜在需求,并基于消费习惯数据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推荐、促销服务等。

目前相关统计数字显示,美国星巴克的交易订单中有25%来自移动支付,有800万(相当于三分之二的忠诚计划会员)的用户每月至少App消费一次。

而在中国,星巴克已于2016年12月8日宣布与微信达成战略合作,将在国内近2500家星巴克门店接入微信支付,并计划在2017年共同推出礼品卡社交功能。

 
科幻极客:Lowe's家居零售店
 

在家居零售商里,美国劳氏(Lowe's)公司开发了自家机器人LoweBots。2016年9月,这款机器人已经出现在旧金山的11家零售店里,为消费者提供选购咨询相关服务。
 
LoweBots配备具有自然语言处理能力的AI组件以及传感器,它能够分辨人与物的区别,利用类似Siri的语音助手与顾客进行交流,能通过摄像头扫描物体告知相对应的产品,最终指引用户到达对应的货架上。同时,LoweBots还进行后端管理,及时为零售商更新库存数量。
 

目前,机器人能帮助顾客简化寻找产品的过程,但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仍需要员工协助。

此外,劳氏公司还与微软合作为用户提供基于AI技术的虚拟现实体验。顾客在购物时佩戴一款HoloLens头戴耳机,能够参与厨房场景的数字化设计。在体验过程中,HoloLens能够从顾客的Pinterest(类似Ins的图片社交软件)账户上提取个人偏好数据,并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推荐。

 

“随着时间的积累,这款技术的算法会越来越智能,它很可能会变成一个了解你个人风格的室内设计师!”劳氏公司创新实验室的Kyle Nel说。

智能精灵:亚马逊Echo

 

家庭智能音箱Echo发布于2014年,目前已经属于亚马逊的核心产品,亚马逊尝试将其打造成亚马逊硬件入口。

它是一款小型的圆柱形智能音箱,内置一个智能语音助手Alexa,能识别并反馈用户的语音指令。用户通过说出唤醒词“Alexa”来启动设备,可以询问其关于时间、天气、百科知识等问题,操作设定闹钟、播放音乐、购物清单等功能。为确保在房间内的任何地方接收到用户语音指令,Echo顶部配有7个麦克风装置。

 
 
智能音箱Echo还承载着帮助亚马逊于优化用户购物体验,方便用户在亚马逊网站上下单。比如亚马逊已为部分黄金会员提供的Dash购物设备,其内置了条形码扫描仪和麦克风,可以方便用户将各类商品添加至购物车。

数据显示,今年圣诞期间,Amazon Echo系列设备(包括Echo Dot、Echo Tap、Fire TV Stick、Fire Tablet和Amazon Echo)的销量创历史最高,达到2015年圣诞假期的9倍。根据研究机构CIRP的统计,截至2016年4月,Amazon Echo的销量已经突破300万台。同时,第三方开发者为Echo内置的语音助手Alexa开发的技能已经从最初的十几个增加到数千种。

亚马逊的AI技术也已经嵌入到不少品牌产品中,包括通用电气(GE)、线上鲜花礼品店1-800-Flowers以及宝洁在内的不少零售商。

2016年,通用照明发布了一款集成了亚马逊Alexa功能的LED台灯,台灯连接wifi后可通过App控制智能灯泡,台灯基座配有麦克风和扬声器,可启用Alexa语音助手功能控制设备。本质上它实现了“亚马逊Echo+环形灯”的功能,并能控制任何兼容Alexa的智能家居设备。

 

在刚过去的圣诞节,通用还推出了一款支持Alexa语音指导与互动的GE Labracadabra实验套装,套装包括8种科学实验的演示。智能交互的功能会根据用户的反馈优化自身功能,加强了产品的趣味性和智能感。
 
 

当然,Amazon Echo并不能代表亚马逊在智能零售时代的野心。上个月,亚马逊“不用排队结账”的新型便利店品牌Amazon Go在西雅图开张。消费者刷App进店,选购商品后可直接出门,手机亚马逊App会自动完成交易过程。
 
 

数据崇拜:内衣品牌Cosabella
 

在社交媒体购物时代,许多品牌并不注重自家网站的细节设计与用户体验。但意大利内衣品牌Cosabella却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不断优化品牌网站,将其变成直接销售产品的重要渠道。

Cosabella位于迈阿密的品牌团队不断进行A/B测试(新兴的网页优化方法,用于增加转化率注册率等网页指标),而且与AI玩家Sentient合作开发了与消费者需求实时匹配的网页设计,增强与用户的互动,并促进其做出消费决策。

 
Sentient Ascend利用AI技术优化网页设计以促进销量


 
品牌利用AI技术可优化网页中的按钮颜色、图像大小等,使它们的设计达到最佳用户体验。例如,将结算页上的按钮颜色切换为粉色,可将产品销售的转化次数会提高34.9%。他们也计划利用AI技术优化网站类目、产品页面的设计。
 
Cosabella认为,技术的发展不仅更科学、智能地帮助品牌优化自身平台,同时也使品牌、设计团队更专注于战略性问题的思考。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