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桩被业内称为“中国考研培训第一案”的官司,在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在这起商业纠纷是非悬念的背后,是关于考研培训市场巨大利润的各方争夺。据业内人士介绍,由于国家没有明文规定考研辅导机构究竟由哪个政府部门监督管理,从而使得这一行业长期处于一种“三不管”状态,教育部门、地方政府、工商部门“监管难”。 近年来,“考研培训”成了商机无限的“香饽饽”。而随之而来的,是虚假广告宣传、同行相互倾轧、师资争抢、收费混乱等无序竞争乱象,亟须规范和整治。 笔者以为,治病需先把脉。考研培训市场乱象丛生的背后,究竟是相关法规的失范还是有关部门的失责? 普通民众不谙内幕“举报”难。面对机构林立、良莠混杂的考研培训市场,一般民众难辨真伪、不谙内幕,选择培训只能是“跟着感觉走”;同时,在“周瑜打黄盖”的两厢情愿心态暗示下,即便感觉到“有猫腻”,只要不是损害到自身利益,很少会有人“打抱不平”地主动举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考研乱象的屡禁不止。 培训机构暴利驱使“自律”难。据业内人士估算,全国硕士研究生2009年报名人数为140万,按照平均每个学生花费1000元的保守计算,考研培训的市场规模可达14亿元。起点低、成本小、利润高的暴利空间,足以让不法之徒置良心、道义、法规于不顾。在缺乏有效监管的外力作用下,指望考研培训者的自律反省和市场发展的自我完善,无疑是“竹篮打水”。 教育部门力不从心“监管”难。据了解,教育部曾在2008年1月4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考研辅导活动管理的通知》,此外,还对培训机构进入校园张贴广告、考试大纲编写人员参与相关培训等行为明令禁止。但由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多把主要精力用于正规教育的管理,同时教育培训的乱象也不只考研一项,一些力不从心的教育行政部门的原则是“民不举、官不究”,缺乏主动作为。 “有关部门”职责不明“查处”难。考研培训乱象牵扯到多个监管部门和领域,如涉嫌欺诈和虚假宣传涉及《广告法》;考生支付金钱,培训班提供服务,双方又构成合同关系;扰乱培训市场当由工商管理部门处理。多个“相关部门”间怎么合作、协调,如何追究责任没有明确规定,自然造成了“查处难”。 鉴于以上因素,笔者以为,要终结考研培训乱象,必须从建立客观有效公正的国内大学研究生考试与录取制度、规范考研培训市场准入机制、对师资力量和硬件设备等作出硬性规定、把监管职责任务和追责权限细化到各个行政部门等几个方面,入手综合治理,并着重提升制度执行力,尤其要注意防止形成官商勾结的利益链。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