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2010年媒体风口浪尖上的史诗级对垒

2010/12/23 10:06:00 

编辑:文静
部分内容参考Advertising Age

今天让我们放眼2010年的全球媒体大佬们,看这些站在传播链顶级的集团或个人之间如何对垒PK,更有人说是史诗级别的媒体世仇。这些站在媒体的风口浪尖上的劲爆消息充斥在2010年全球的传播行业中。2010年马上过去而这些恩怨却不会停止。

朱利安·阿桑奇VS整个世界

维基解密的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把自己幻想成一个崇尚信息自由的斗士。维基解密一直致力于向公众提供那些不为人知的机密性信息,他也被视为一个鲁莽的无政府主义者。阿桑奇认为他每一次泄露一个机密,都是在改变世界,为全球信息共享自由做出卓越贡献。但今年对他来说,绝对是悲剧的一年。7月底,“维基解密”在《纽约时报》《卫报》和《镜报》配合下,在网上公开了多达9.2万份的驻阿美军秘密文件,引起轩然大波。而在本月,阿桑奇又因性侵犯两名妇女的指控而受通缉。创始人的颠沛流离也使网站极不稳定,面临着崩溃的绝境。

 “维基解密”网站在事发之后紧急转向世界不同的中继站以求自保,但各国的政府都不愿接收这个危险的“不定时炸弹”。美国政府在不断“灭火”的同时也在加强封堵打压“维基解密”网站。一直在为“维基解密”提供服务器支持的美国亚马逊网站日前宣布终止双方的合作。此外,“维基解密”网站也频遭攻击。

天真的阿桑奇,悲催的阿桑奇。绝对的自由,怎么可能?!即使他在世界各地拥有无数拥护者和支持者,现在谁能拯救他呢?

詹姆斯·卡梅隆VS葛林·贝克

语言犀利是新闻工作者不坏的特点。但有些时候,过于犀利,就会不可避免地得罪人。福克斯新闻台著名保守派评论家葛林·贝克就触怒了当红的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被骂得狗血临头。

 
 
詹姆斯·卡梅隆

今年春天的时候, 3D电影“阿凡达”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曾经被媒体问到对葛林·贝克有什么看法。结果这位伟大的3D电影导演公开说道:“葛林•贝克是一个十足的狗娘养的。我有一次遇见他,他竟然说我是反对基督者。


 
葛林·贝克

葛林·贝克第一次针对卡梅隆的时候是卡梅隆2007年导演的电影《失落的耶稣坟墓》。那时贝克在CNN工作,曾根据这部电影发表言论说卡梅隆是一个绝对的反对基督徒者。这一言论让卡梅隆记恨许久,在一次媒体的“成全”下,我们才有机会看到上面的言辞。此外,卡梅隆还评价贝克是个危险而恶毒的人。“我都不敢相信,这样的人竟然在CNN工作。我在思索,CNN咋了?这玩意儿是谁?这疯子是谁?很明显他的行为也伤害了福克斯新闻台。”

相对来讲,这不过是媒体与艺人的一次小打小闹,但正逢“阿凡达”风靡全球的时刻,卡梅隆说出这样的话语给了媒体捕风捉影的机会。

中国VS谷歌

这事儿就不用细说了。作为当事一方的我们应该比较清楚真相。只能说将这件事又一次摆在这里说,是因为这真是互联网行业多年不遇的世界性震精事件。

苹果公司VS GAWKER MEDIA

一个基督教徒,一个犹太经师和一个苹果iphone4工程师一起走进一个酒吧。好吧,忽略基督徒和经师,但是别忘了iPhone。这个工程师做了一件很二的事儿——将手中的这部iPhone测试样机遗落在了酒吧的椅子上。后来一个聪明的投机者捡到后卖给了GAWKER MEDIA旗下的科技博客Gizmodo。该网站随即发布大量评测文章,甚至对手机进行了详细拆解。关于这个失窃事件的离奇传闻简直铺天盖地,甚至有消息称警方深夜搜查了捡到iPhone 4的人的住处。尽管最后苹果公司拿回了这部iPhone4,但已无法挽回丢失期间的损失。 Gizmodo因这件事的风光很短暂,现在在绞尽脑汁,以便脱离自己给自己挖的坟墓,但一切为时已晚。这事儿是苹果公司今年囧事中排名第一的事情, Gizmodo也并非获得多大的利益,与其说捡到个iPhone4,还不如说捡到个手雷。谁让苹果公司这么财大气粗有人缘呢?恐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Gizmodo面对苹果都会显得尴尬无措,只有等待苹果淡定的那一天了。

苹果公司VS Adobe公司

要振臂高呼一次,感谢苹果CEO乔布斯,使苹果在这里出现了两次。

今年年初乔布斯发布iPad时就因不支持flash而令许多人失望,也意味着Flash软件巨头Adobe被开除出苹果的产品iPad中。Adobe平台业务部门产品经理阿德里安·卢德维格(Adrian Ludwig)在Adobe Flash平台博客上表示苹果在自己的设备上对用户和内容发行商进行限制。

面对这样的言辞,苹果公司怎会无动于衷。4月底乔布斯发布一篇29段的评论文章公开指责Adobe公司Flash播放软件带有“重大技术缺陷”。

到五月份的时候,两家公司的矛盾升级,Adobe公司刊登广告并发布公开信指责苹果公司扼杀竞争,将Adobe公司软件禁止应用到iPad和iPhone上。

于是这事儿就闹大了。对于苹果产品的用户来说,损失似乎无非不支持flash带来的些许遗憾。但这背后利益纷争的惨烈故事,谁痛谁知道。

鲁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VS《纽约时报》

今年四月底,传媒大亨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推出《华尔街日报》纽约版——《Greater New York》,正式挑战《纽约时报》。这一举动也是美国报业保守派与自由派争夺发言权与影响力的决战,更是华尔街日报老板默多克与纽约时报老板舒兹伯格的恩怨对决。纽约的传媒业顿时剑拔弩张起来。

默多克2007年以50亿美元买下《华尔街日报》及其母公司道琼斯后,就一直伺机对付《纽约时报》。他把《华尔街日报》从商业报转型为一般刊物,以扩大吸引力,该报去年已超越《今日美国报》,成为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在纽约版《华尔街日报》推出前,默多克还尖锐批评《纽约时报》依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需求来报道新闻。默多克旗下媒体以保守著称,如福克斯新闻台曾与白宫关系交恶,但却在美国收视率节节上扬。

到目前为止,虽然《纽约时报》的读者数量优于纽约版的《华尔街日报》,但谁能说得准将来呢?在这个传奇的传媒巨人默多克的领导下,创造奇迹似乎并不那么难。

《纽约时报》VS鲁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

既然没收购《纽约时报》,那么作为竞争对手,默多克与《纽约时报》的恩怨注定少不了。今年秋天,英国警方开始着手调查默多克新闻集团旗下的英国畅销小报《世界新闻报》,以确定其是否违法窃听民众的语音信息。背后偷着笑的一定少不了《纽约时报》。

默多克

事发早些时候,《纽约时报》就已经爆出《世界新闻报》记者经常窃听民众语音信息等新闻,警方现已着手从《纽约时报》等消息源搜集涉案资料。

早在2007年,《世界新闻报》的一名记者就曾因窃听英国王室工作人员的语音对话被判入狱。2009年7月报纸再次爆发丑闻,英国警方证实该报记者曾窃听诸多名人信息。

英国《卫报》曾报道称,《世界新闻报》雇用私人侦探,窃听多达3000多公众人物的手机,包括英国内阁成员、议员、演艺明星等。这家报社探听的内容包括纳税、社会保险、电话通话明细等信息。在东窗事发后,《世界新闻报》一方面称对此事不知情,一方面却忙着支付100万英镑的封口费。这一事件被认为是现代新闻史上最大的丑闻。而认为此事大快人心的绝不仅仅是《纽约时报》,还有默多克的诸多平日里名不见经传的竞争对手们。

M.I.A VS琳恩·赫施博格(Lynn Hirschberg)

《纽约时报》作家琳恩·赫施博格(Lynn Hirschberg)对著名说唱歌手M.I.A进行了深度报道——包括一组丰富的肖像照,由目前在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举办展览的赖恩•麦金雷(Ryan McGinley)拍摄。令人大感意外和荒唐的是,这篇报道在网上引发了M.I.A与赫施博格的论战,最终结果是M.I.A.在twitter上公布了赫施博格的电话号码作为报复。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纽约时报》的这篇文章建议受众重新审视是否该喜爱这位大大咧咧的流行歌星,赫施博格将这位正红的歌星比作是缺乏幽默感的潜在“恐怖分子”和哗众取宠的小屁孩。

 怀孕依旧激情四射的M.I.A

赫施博格写出这样的论断是基于对M.I.A进一步的了解后得到的歌星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M.I.A声称其父是已经消亡的斯里兰卡抵抗组织泰米尔猛虎的成员,但其实他只是跟温和的多的伊拉姆学生革命组织有关联。M.I.A多年来一直在利用父亲曾经的军人身份,除了赞美这个组织以外,还给她自己披了一层猛虎外衣。在成为流行歌星前,她是伦敦圣马丁中央学院电影专业的学生。“在入学面试的时候,她对考官说,如果她的入学申请得不到批准,她就会成为妓女或瘾君子,或者世界头号罪犯,”赫施博格写道。

也难怪会有这样的结果了。这文章写的真是毫不留情。

Facebook VS 隐私倡导者

“你失去隐私了?除了马克·扎克伯格,我们所有人都失去了!他手中正拿着一个放大镜,我们所有人都是蚂蚁。对我们来说,逃离蚂蚁的命运已经太晚了”。

拥有5亿用户的Facebook也被爆出了侵犯用户隐私的丑闻。据国外媒体报道,约有1亿用户的个人隐私已遭有心人搜索而集体外流,甚至这些人的个人信息、电邮地址和电话号码等信息在网络上都可以轻易被任何人打包下载。事后Facebook虽然道歉并做出相应举措,但对用户隐私保护不利的调整,包括使其合作商能够得到用户的私人信息和数据让人大失所望。因此,用户纷纷响应退出网站的号召。到目前为止,已经有数万用户基于隐私保护的考虑,要坚决注销其网站的帐户。

面对这样的境况,Facebook的压力似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网络的隐私安全问题一直被人们关注,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的解决办法。尽管这一场用户退出风波闹的不小,但Facebook的用户基数并没有减少太多。在大部分人眼里,社交网站的隐私安全得到保护基本上已经是个传说。

想要真正获得网络安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离开网络。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