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出行领域永远都不缺话题。从当初的疯狂价格补贴、到合并、再到如今的相继上市。这个行业的每一个举动总能在社会舆论中激起波澜。如此备受关注,是因为互联网出行领域是中国共享经济发展的集中表现地。 当我们现在谈共享经济、谈网络约车思路要比5年前清晰得多。面对这一领域,我们不只是谈如何发展,而是会在“发展”前加上“良性”两字。C2C模式和B2C模式到底哪个更适合中国网络出行领域?在网络出行领域最终的经营形态又究竟会演变成什么样?这些也许才是当下更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 在美国成功的C2C模式,在中国会成功吗? 有一种观点认为,C2C模式将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其中的一个核心点是C2C模式能够利用其他人的闲余劳动来提供服务。其实这种说法更多的是建立在欧美国情的基础之上,从目前情况来看,在中国市场却是另外一种情况。 从供给端来看,首先这和美国充足的汽车保有量有密切关系。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为798辆。在美国,61%的Uber司机有全职和兼职工作,属于“本身有车,兼职做专车业务”的状态;但是在中国和印度,潜在专车供应相对稀缺,中国汽车千人保有量为88辆,中国的很多专车司机都是“特地买车,全职做专车业务”。 其次,在美国有车一族的平均时间成本不高,而中国恰恰相反。车在中国仍是财富的象征,而有车一族的时间成本较高。通常来说,不会拿出太多时间“共享”给其他用户。 从需求端来看,在美国,出租车普遍定价较高,同样里程的价格是Uber出行单价的4倍以上,这也给了Uber这样的生意模式以可乘之机;然而在中国,出租车市场定价本身相对较低,C2C模式的共享出行之所以大行其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平台采取更低的定价策略。 正因为两个市场的特殊性,中国的C2C平台必须在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补贴,所以我们看到Uber在美国赚很多钱,但在中国至今仍未盈利。 现在C2C运营模式平台拥有很强的B2C模式基因 在中国市场,供给端突破供给瓶颈对C2C运营模式平台至关重要。除了大量补贴,C2C运营模式平台正在用另外两个办法提升供给,一是降低准入门槛,7~8万的车也可以放开进入专车行列,当然这么做的后果是客户满意度下降;二是C2C运营模式平台开始尝试统一采购车辆,这其实有点转向B2C模式的意思。 互联网出行领域的核心竞争还是“服务”。“互联网”平台这块或许会有一定边际成本伴随规模增长的递减效应,但“服务”并非如此,不会因为所谓互联网效应的存在,车的损耗就会减少,跑同样的路程油耗会减少,服务是网约车服务成本绝对的大头。互联网出行领域,B2C模式运营平台的服务质量更有保证。 现在C2C模式运营平台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其平台上的大量司机本质上其实是专职司机。从这个角度看,现在的C2C模式运营平台拥有很强的B2C模式基因。 未来B2C运营模式或将成为互联网出行领域主流 未来互联网出行领域市场的竞争,一定是多层次的,谁便宜、谁接车快、谁的车好、谁的服务好、谁安全都将是竞争的重要筹码。除了线上流量的竞争,线下运营将也越来越重要。在京东刚刚开始自建物流的时候,当当网掌门人李国庆的态度是不解。明明轻资产就能做起来,为什么还要干物流?后来发生了什么我们都看到了。 正如神州优车董事长陆正耀说:“我还是喜欢重资产一点的东西。”因为只有这样,服务才会足够优质。标准化的车辆配置,标准化的服务体系,乘客对出行体验有明确的预期,C2C运营模式平台可能永远都无法实现。神州专车线下整合36000名司机和29000辆长短租车辆,这不是轻资产的互联网公司一朝一夕能够学来的。 而近期神州专车公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的运营数据,也让我们看到了互联网出行未来。2016年第一季度,神州专车单均净收入环比提高13.35%,单均成本环比下降17.83%,单均毛利亏损额环比减少44.85%。这说明,神州在止亏,盈利能力在提升。面对现在互联网出行领域三大专车平台尚无一家盈利,神州专车亏损的收窄,使对B2C运营模式充满了信心。 其实,互联网出行领域的其他平台,也已经意识到好的服务才是核心,才有我们现在常见的活跃在各大C2C运营模式平台的“专职司机”。对于C2C运营模式平台未来走向的担忧,还来自于拟定出台的网络约车新政。 一旦这一新政成行,C2C运营模式平台中的大量司机可能会放弃,届时C2C运营模式平台可能会纷纷效仿B2C运营模式平台,力推专职司机。实际上,从近期媒体上报道的滴滴将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地招募10万名司机,已然可见端倪。未来B2C运营模式或将成为互联网出行领域市场的主流。而在新的游戏规则下,未来互联网出行领域的竞争中,谁又将获得最终胜利?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