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干货丨凤凰主笔多年写作经验分享

2016/9/20 9:50:00 

  

  写在前面

  王宝强、乔任梁...我们看到,每个节日都将可能成为话题引爆的炸弹,无论你持什么观点,甚至高高挂起自己道德婊的牌坊,我们都是舆论场主动或被动的参与者,这就是俗人凡世,无可厚非...

  你知道你公司、你自己写的文章为什么没刷屏了吗?如赵本山小品所言,因为搞金融的都不务正业骗钱,改写爆款文章刷屏啦…

  文章导读

  著名作家/凤凰客户端主笔王路老师,在007群分享了“写作那点事”,不能夸说“醍醐灌顶”,但绝对“干货满满”。

  一篇文章火不火主要取决于什么?如何打造爆款文章?何以提升写作水平?写作最怕的是什么?为什么有些人写的很好却火不了?同一文章不同平台反响不同咋办?写作能否实现1亿小目标?八大议题,1万字分享,逐一详解...

  一、动笔前,已决定文章会不会火!

  写作和做产品一样。写作是创作出来内容,做产品是提供给大家东西。你提供的东西要想让大家看或使用,他一定是对读者有帮助的,如果没有,这个产品就废了。很多时候,我们做产品和写作都是从自己出发,自己觉得这个产品好,有需求,他就决定做这款产品,或者说去写一个话题,但你的写的话题,就不一定是大家喜欢的。

  今年在写作圈里有两个话题,一是王宝强发表的离婚声明,为什么说王宝强的话题能火呢?我在电梯里就有人在谈论王宝强,这个话题本身有比较广泛的受众,如果是写一个垂直的话题,受众面就会窄,没有多少人听你讲。

  写爆款文章应具备两个方面,一是选题,写什么?以什么样的方式展开;另外是怎么写好这篇文章。对于我这样的作者来讲,更擅长的是后一方面。把好的选题给我,我怎么把它加工成一道好的菜给大家,这个在文章传播过程中最多只占到30%。要想让一篇文章火,写什么,以怎样的视角展开,占到了70%。文章火不火70%是在你动笔之前就决定了的。如果选题和切入的视角没有选好,怎么写都不会太好。

  写作大体有两个方面,一种是私人的写作,一种是公开的写作。针对写作,最典型的是写日记。写日记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你可以通过日记来梳理这一天的得失,如这一天那样事情做的好,那件事情做的不好,通过这种方式回顾自己的经验;坏的方面,当你习惯了通过日记来整理自己思路之后,你会慢慢变的不太喜欢跟人交流。不写日记的人,有点什么事,可能更喜欢跟别人交流,喝个酒、撸个串讲给朋友听,可能你讲的话题朋友不会特别感兴趣。当你习惯写日记的时候,可能更喜欢跟自己进行纸上的交流,时间长了就容易变的越来越封闭,越来越不愿意了解别人的想法,这是私密写作的一个弊端。

  另外一种是公开式的写作。我在凤凰客户端的写作就是面向广大网友的写作,网友并不会认同你把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讲出来,比如说,我今天做的分享,并不是说,我懂什么,我就把这个东西抛出来给大家,因为我懂的东西对于我们做公关和运营的人是没有多大帮助的,我只能说,我会针对公关运营的人可能有用的东西讲,这样对大家才更有价值。

  写作也是一样,在动笔之前,我先想我写的这个内容,对大家,对我的读者有什么帮助。大家要知道读者是多元的,人跟人不一样,你写一篇文章,可能有些人觉得你写的太高了,他看不懂,但另外一些人,觉得你写的太低了,这个道理谁不知道啊,你还讲,所以你要把握住平衡点,尽可能的让大多数人能明白你讲的是什么。并且能够从中得到受益,你要先找准这个点,然后才能写作。这些是关于写作的初步介绍。

  

  二、有人开玩笑说,王路老师,不知道怎么突然火啦,最近特别火,大家很想知道,您是怎么从草根作者升级为职业写手?是否以前怀疑过,写字能有出路吗?是否也彷徨无奈过,您觉得,现在是您期望的比较好的状态吗?

  我的写作是从2006年开始的,从2006年到2012年这六年时间,写作是一个完全自发的状态,没有靠写作赚过一分钱。到了2011年秋天,有家出版社找我约了一本书稿,2012年春天出来,但是那一本书稿完全没有畅销,当时就让我感到有些挫败。我感觉自己写的够好了,为什么那本书没有卖好呢?

  总结原因,就是基本上是一种记流水账的写法,哪怕你的记叙流畅,但是你谈论的问题不是大家感兴趣的问题。从2012年春天,我开始转型写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于是就在人人网上写了一篇《我始终不信努力奋斗的意义》,突然火起来了。

  当时人人网上的分享到了八万多,阅读量达到几百万,那个时候是人人网最火的时候。隔了几个月,我一个在华为的同学跟我说,你的那个东西被人传到了华为的内部网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所以应该说我是在2012年就写出了一些在局部比较火的文章。但那个时候跟现在的大环境是不一样的。当时的人人网属于一个封闭的社区,包括豆瓣也是一个封闭的社区。它跟今天大家在朋友圈写文章不一样。因为不论是男女老少,城里住的也好,乡下住的也好,他们都有微信,都有朋友圈。朋友圈是受众比较广的。但是人人网,除了别人把你的东西盗了发到外网上,人人网之外的人是看不到的。这就是为什么人人网当时的作者都没赚到钱,反而现在微信写作好多人都能够通过这个赚钱。这不是文章好坏的原因,而是生态的原因。

  我2012年时候写过三篇比较火的文章,第一篇就是《我始终不信努力奋斗的意义》,到了夏天写了一篇《备胎丢了,不必可惜》,到了年底的时候,我就注册了豆瓣。因为豆瓣经常有人会把我的网站上发到豆瓣上,也不写我的名字。后来就有人跑到人人网,跟我说你怎么抄人家文章。我就跟他们说,你看看这个发表日期。时间长了,豆瓣剽窃我文章的多了,我就去开了豆瓣。

  当时开豆瓣,写的第一篇文章写的是《绝交要趁早》。后来被人改了题目叫做《拉黑要趁早》,突然在豆瓣火了,第一篇文章就有好几千人骂我。但是豆瓣也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社区,所以那时候并没有太多人知道我。

  从2012年到2014年,三年出了三本书。到2014年年中的时候就从原来的工作单位国际广播电台到了凤凰,因为别的事情也做不了。就专门在凤凰开专栏,然后通过凤凰新闻客户端这个平台,就将我的文章稍微传播出去一点。

  有人说,你是不是到了凤凰才开始火,其实不是。当时在豆瓣知乎都有好几万粉丝了,到凤凰新闻客户端只是一个契机。

  要说我怎么从一个草根晋升为职业写作者,我感觉这里面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在。在人人网的时候,文风是比较幼稚的。当时自己的阅历也不多,但人人网上都是大学生,大学生看东西也不需要你这个东西特别的复杂,他们只需要这个东西能够影响他们就够了。现在看起来觉得还是写的比较差的。

  后来我就开始慢慢地进行转型,以前自己当做经验的一些东西,后来就会慢慢放弃掉。以前我等于说是写心灵鸡汤出身的。用今天的话来讲,是写深度好文出身的。所谓深度好文就是没有什么深度的文章。

  

  当你的写作到达一定层次之后呢,就不能再重复那种深度好文了。除非你已经变成咪蒙那种人,你有了一个特别大的平台之后,你再写心灵鸡汤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因为心灵鸡汤这种,特别容易复制,你今天能够写得好,一个完全没有经过训练的人,他两个月的时间就能够掌握心灵鸡汤的技巧,然后他就能制作出来和你一样的鸡汤。这个事情除非你已经成为一个大V了,你有很多的读者了,否则你也没有多少市场的。咪蒙这个人她也非常幸运。她是70后,她之前在南方都市报深圳分站待了十多年,也给女报写稿子。但是那十多年她完全没有出来,没有人觉得她写的东西好。

  一个作者能不能成为一个传奇,不仅要看个人的奋斗,还要看历史的进程。就好比是炒股,如果在股市平平的时候,哪怕你的技术非常高,你也不可能成为传奇。但如果是在大牛市的时候呢,哪怕你的技术只是稍微比别人好一点点。你抓住机会你就能成为一个传奇。在你成为传奇之后,别人就没有机会了。

  咪蒙她属于一个写作水平中等偏上的作者,像她那样的人有特别特别多。但因为她抓住了机遇,她成为了历史进程的排头兵。她被推到上面了,所以她一下就火了。在她那个位置,写心灵鸡汤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不在她那个位置上,你写心灵鸡汤,很有可能一辈子就出不来了。

  至于说我现在是不是最好的写作状态呢?我感觉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差。因为像我这样一个写作者,我每一个阶段会对自己有一个定位,我知道自己要写什么样的文章。这就好像对一个喜欢长期炒股的人来说,不论是熊市还是牛市,他们都有一套投资方法,牛市和熊市对他们不会有特别大的影响。

  我不会在内容创作的春天赚一大笔钱,但在内容创作的冬天,我也不会饿着,属于这样一种状态。

  三、对于码农而言,有时候并不知道什么文章会火?您跟我们分享一下,您最火的2篇文章,当时是怎么创作的?是不是也未曾想会火?您现在是否总结出了,适合您自己的爆款文章规律?

  写作用儒家的话来讲,也是一个格物的过程。你需要搞清楚你跟这个世界的关系,你跟其他人的关系。你不仅要知道你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你还要明白一般的老百姓,一般的大妈对什么事情感兴趣。你要去了解人家的想法,你对人家越了解,就对什么东西会火有更加清晰的判断。

  我举个例子,最近的新闻王宝强和舒淇是热点。王宝强那篇新闻,出了247篇10万+,舒淇这篇最多也不过几十个。这种差别在哪里呢?

  就是王宝强这个事件,他有评论的余地,可以自己去发挥观点和见解,可以在分析王宝强的时候讲出来。但是舒淇这篇不一样。一百个人写舒淇,九十个人都在写舒淇的生平。她20年前做过什么事,最近拍了哪些电影,她交往了哪些男友。这种情况你做出来的文章,其实跟大家是同质的。

  这就牵着到另外一个问题,到底什么叫做内容创作?

  我们经常把两个概念搞混,就是创作和制作。所谓创作就是得有你自己的东西,得有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制作就是按照大家的口味,用一种标准化的流程制作出来的东西。

  什么样的东西能火呢?一般来说,制作要比创作保险一些。因为创作完全是私人的东西展现出来,并不知道这种东西大家会不会有兴趣。但是制作是按照调研结果,进行市场调研,你知道大家喜欢什么样的话题,你按照大家的口味做成菜,因此制作比创作更加牢靠。

  像王宝强这种事件来说,他给了大家比较多发挥的余地,大家可以将自己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放到这里面来。对舒淇呢?大家发挥的空间就小了,每一篇稿子都差不多,根据这个供求关系来说,每一篇文章都不会特别火。

  我最近的两篇比较火的,一个是《要相信每个人都有出轨的基因》。这个事我跟的比较晚,可能在当天晚上12点半的时候,王宝强刚发声明就有人开始跟了。到早晨六点的时候就出了上百篇稿子。我是第二天早晨才看到这篇新闻,中午又被朋友拉去吃了顿饭,到下午才发。这个时候发,你必须要有一个独特的视角才能取胜。所以我没有直接去讲王宝强,而是谈了每个人都有可能出轨这件事,每个人身上都有出轨的种子。然后这篇文章在微信上就有了105万的阅读量,给我带来了1万6千个粉丝,这个算是一个成功的经验。

  但是这种成功的经验其实是不可复制的。因为像王宝强这种事件呢,一年到头可能就一个两个。而且并不是说每一个热点你都能跟,有些东西你能跟,有些东西你没法跟,比如说国足这种,我对体育不太懂,国足的话题就完全没法跟了。

  然后另外一篇文章,我写的叫《杀人狂魔的儿子》,写白银案的一篇东西。那篇文章也是写晚了,那个主题星期天晚上就有人在写。我是星期二凌晨发出来的。那个时候如果和别人写的一样的话就没有什么人看。所以我就没有去评价杀人犯高承勇,那个人没有太多可以评价的。我就去从他的儿子入手,开始写他儿子的矛盾心理。你要找到一个视角,让你的文章和别人不一样,这样的文章才能够有从一大堆文章中脱颖而出的潜质。

  模仿一般来说没有太大的出路,比方说,余秋雨在一九九几年,他写的《文化苦旅》非常火。包括在二零零几年,于丹的心灵鸡汤都比较火。但你把那个东西放在今天显然就没有办法火了,因为大家已经不太吃那一套了。

  四、您在某大学演讲时说:想通过写作一炮而红,是不可能的。您10多年笔耕不辍,有怎样的心得和感受?您觉得写作带给您最大的乐趣或成就是什么?什么是您长久写作的动力与源泉?

  从理论上来讲也有通过写作一炮而红的,这样的机会就跟你炒股一样。你炒股想赚一笔大钱,可能你赶上好的时候了,如果你没赶上好的时候仅凭能力这个是不行的。但是一般人写文章的总是说等牛市出现的时候大家一窝蜂都来写文章的时候,你也去写文章你想靠着文章赚钱。在这时候基本功没有打牢你并不知道什么样的文章会火,这个时候你是没有办法通过写作一炮而红的。

  我记得有一次有一个女读者问我,她说:王老师,我是一个家庭主妇,我想通过写作来挣点稿费实现财务自由。我说绝对不可能。为什么?因为我是从2006年写的,2012年前面六年写作没有一分钱的收入。对很多人来讲它并不能接受我从事一件工作花了六年的时间没有带来一分钱的收入,我还能坚持下去。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对写作这件事情有热情,哪怕说我哪一天写作挣不到钱了,可能我还是会去写。

  

  有时候让你在一条路上能够走下去并且走远的东西呢,最后的动力可能就是你对这件事情的热情。因为有热情你才会慢慢的去探索一些具体的技巧,等到你技巧丰富之后这条路就可以走的更远一点。

  写作带给我最大的乐趣,应该说是在写作过程当中的一种激情吧!这个就跟有些人喜欢赌博的时候,在盘中会感觉到心潮澎湃。我尤其是写到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而且我很清楚的知道这个看法只有我有一般人不太会有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快感。这个快感就是我之所以能够保持写作的热情。对于目前的我来说基本上靠写作实现财务自由吧。个人生活是没有太大问题的,我除了写作之外没有其他别的职业了。能够靠写作养活自己的人可能连百分之一都不到,而我目前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算是一个小小的成绩吧。

  五、对于初级写手而言,您给些建议,如何提高写作水平和能力?尤其现在软文都要标“广告”字样啦,如何把软文写成干货甚至是新闻?您的文章涉略很广,您能介绍一些您感觉对您写作有帮助的兴趣爱好?

  首先得知道不同类型的写作,它有不同的门槛儿。有些学写作上来从小说入手,这是一个挺难的挑战。就算我到今天写小说,也写的特别烂,我知道小说不是自己的擅长。哪怕你能够在微信上写出来十万+的爆款。但你去写小说呢,可能一败涂地。同样是文学,最没有人看的是散文。你写一篇散文,哪怕写的再好,你把朱自清的散文去掉名字发在微信上面,他的阅读量一定是不会太高的。比散文好一点的是杂文,就是想靠写散文挣钱基本上可以说门儿都没有。靠杂文就可以挣到一点小钱。杂文如果你能够撩动大家的情绪,针对一些热点,让大家把自己想骂的人给骂一顿的话,大家就会转你的文章,你这种杂文就能够火。但写杂文的就没有写小说的赚钱。我们看每年市面上出版的书籍,如果说能够卖到百万册以上的话。文学作品的话,基本上都是故事,你要靠一本杂文,想卖到三十万册就特别的难。

  但写小说又不如写剧本赚钱。一个剧本可能一万多字就可以卖到三五万块钱,有些多的卖几十万块钱。写剧本又没有拍电影赚钱。但是这里面最不容易养活自己的应该是写现代诗。如果你写现代诗,那基本上是没有爆红的可能性。你写诗怎么能红呢,就只能取决于你这个人是一个独特的人,比方说你是余秀华。余秀华本来红不了,是一个编辑叫彭敏,他是一次偶然的机会看见于秀华的诗,余秀华的诗本来已经发表了,但是没有任何反响。他就留意到余秀华这个身份是一个脑瘫的农村妇女,他就把脑瘫的农村妇女这个东西加到标题里面变成了一个标题党。然后发出去大家是因为一个脑瘫的农村妇女写的诗然后才开始去读她的诗,余秀华就一夜爆红了,她的红并不仅仅是因为她的诗写的好。

  可能在中国有一万个像余秀华水平的诗人,但他们出不来。另外一个比方像冯唐,冯唐翻译的飞鸟集红了。如果说论翻译的话很多人会比冯唐翻译的更好。但冯唐他的身份特殊,他本来就是一个名人,他有很大的知名度,他能挣大钱,他还出过诗叫《冯唐诗三百首》,那这种诗也比一大帮专业的诗人卖得好,这也取决于他特殊的身份。

  一个作者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你就知道该写什么样的东西。以你的这个目前的身份和定位来讲,写什么东西有被大家关注的可能性,然后这条路通向哪里,然后再设定自己的目标一步一步去走。

  至于如何提高自己写作能力我就是六个字,第一个是多改,第二个就是多读,第三个才是多写,这个次序非常重要,不能把次序搞反。有些人认为多写了就能写的好,这是一个误区,如果说你的眼界不提高你可能写一千篇都是在一个档次上没有任何突破,大家可能第一次看你的文章会觉得眼睛一亮,看了十篇八篇之后就没有任何感觉了。

  所以要想让自己的文章永远能够抓住读者的心,你就必须得一步一步的突破,这种突破不能够通过多写来实现,首先是多改,所谓改就是你把你一篇文章摆在这里去研究它里面的各种毛病各种问题。一点一点的把你身上的毛病给纠正掉,这样的话你的水平就会慢慢提高。其次就是多读,多读就是比较你自己的水平跟一流作品水平的差距。然后看看自己可以在哪个地方弥补,你得知道爆款文章和好文章是不一样的。你得去比较他们之间的区别,而且你要明白你需要写出来好的文章还是要写爆款文章,总结这方面规律,让自己向这方面靠拢,这个是多读的效果。最后一步才是多写。

  我们对写作有一个误区,就是很多业余的写作者往往是脑子里面有一个点子,觉得灵感来了赶快跑回家或者说赶快打开笔记本电脑写,然后往往刚写了三百字就写不下去了,就不知道写什么好了。把他凑成一千五百字呢,这个东西又读不下去。这个就是非专业的写法,专业写法就是你首先脑子里面得有一个大格局。就好比你去盖一个高楼大厦你得先有一个图纸,你知道这篇文章要聊哪几个话题,有哪些素材支撑你这篇文章。

  打个比方来讲,专业写作的有点儿像画素描。我在前五分钟看到的只是一个轮廓,我还看不清楚这个人画的究竟是谁。到了十分钟之后,这个人的鼻子眼就慢慢出来了。到了二十分钟,我们就发现这个人是刘德华,包括他脸上一个痣啊什么东西都看的清楚,这就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但是很多人就把写作搞成一个线性的过程,就是从前到后,这就好比用打印机来打印一份文件,如果说打印到一半的时候卡纸你会发现前面的东西出来了,后面的是半张空白。

  一个专业作者动笔之前,他就知道这篇文章要有多少字,要有几个部分,一部分三百字,一部分五百字,他们是用什么关系衔接起来的,如果你心里面没有谱就开始动笔的话就很容易写跑偏。你本来写第一个素材三百字的时候,写着写着想到另外一个话题就一下转到那个话题上,结果写了八百字还没有收住。要把这东西砍掉了你又觉得可惜,不砍掉它已经跟你的主题相违背了,这个就属于没有宏观层面的驾驭能力。

  

  我们训练写作,就是先训练对于写作的宏观架构能力,然后是微观细节上的把握能力,这两方面能力是齐头并进的。你既知道一篇文章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构,然后又知道每一个细节怎么修改的话,这篇大体上的成型文章就不会太差。

  对一个好作者来讲,或者说对一个专业的作者来讲,你没有办法保证你写的每一篇文章都很好或者说很火。因为要想写出来好的作品他得看状态。当状态来了,你才能出来,但是专业的写作者能保证一点就是我这个东西不会特别烂。哪怕我没有任何状态没有任何灵感,我可以找到一个勉强可以写的选题而且把这个选题加工得还不错,让人家觉得还有可读性。那这个就是写得不差,这个就是专业写作的跟业余写作者的最大区别。

  至于说把软文写成干货或者新闻,其实你还是要写一篇你自己的文章,然后你看广告品牌在哪个地方可以被嵌进去,其实软文严格来讲跟文章没什么关系,只能说多写几篇之后找到一个切入点,把你这个品牌给嵌入进去就行了。

  对写作有帮助的兴趣爱好,我自己是想不到的,你当然也可以说读书,但这个没有什么用。关键是你得自己去多思考,要善于去把握生活当中别人想不到的地方。别人如果没想到这一点你从这点展开,就有利于你的这个话题被读者关注。

  六、在众多的作家或名人中,您比较喜欢谁?是否对您有较大的影响?很多人说现在作家圈也是浮躁的名利场?您认同吗?您怎么看到作家圈枪手、炒作、过度商业等现象?

  现在的作家圈,有两个方面。一是比较专业的,像高校中文系和作协,他们是一个圈子,他们的作品,我们一般叫严肃文学,这种东西是很难火的,你在人民文学发表一篇作品,可能不是取决你作品好不好,而取决于你是不是认识作协的人,或者是认识北大、复旦中文系的老师啊这些关系,混圈子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这是一个圈。

  另外一个圈,就是自由写作圈,比方说今天做公众号的人,像六神磊磊,咪蒙这些人,他们并不需要文学圈里的人承认,大众承认你就可以,我也属于第二种,只要我有我的读者,读者喜欢我,我的文章有浏览量,慢慢地可以在这个圈里立足,对于商业化的这种现象,他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是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态势,慢慢地,制作会超过创作,一个好的作者他想创造出具有自已风格的东西,往往市场不认可,慢慢这个人就被饿死了。

  反而去迎合大众,写一些大众喜欢的东西,找到一个好的平台发,这样会生活的很好。现在做公众号的人,成立一个公司,一个公司里面,招一帮人,一个人做几个号,甚至十几个号,慢慢的他们的号越来越大,会把有创作欲望的人压下去,他们就出不来。

  另外好的一点,在这个里边可以自由竞争,如果在80年代的创作环境,像我这样的作者,根本出不来。我是非中文系毕业的,我研究生学的是经济学,在人人网上获得读者后,去豆瓣去知乎,慢慢地从草根里边写出头的。

  

  如果不是互联网时代,我就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你只要掌握了一些技巧,知道大众的情绪怎么被撩起来,你具备这样的技巧的话,你就不会在这个时代没有饭吃。一个人有一个的路子,我属于写心灵鸡汤起家的,在早的时候你不写心灵鸡汤你是没有办法出来的,但当你出来之后,你还是一直写心灵鸡汤,就会被人看不起,还会有新的人来超越你,当我掌握了心灵鸡汤后呢,我就在谋求一种转型。你要让你的文章写的有逼格一点,让大家觉得,你跟一般写心灵鸡汤的人还不太一样。而且我花在写作上的时间,并不是特别多,后来我到了凤凰,是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凤凰会每个月给我发固定的工资,这个工资也还不低,我没有像做公众号的人那么大的压力,说我必须出爆款,出10W+,我的很多做法跟他们不一样,比方说,我写文章,写公众号,不排版,不配图。还不做互推,这种情况很不利于涨粉。

  说作家圈是个浮躁的名利场这很正常,媒体圈,公关圈其实都是一样的,社会就是这么一个现状。

  七、老师的不少文章有写儒家、佛教等的内容,跟其他作者有很大的区别,有时候看不懂,但确实有启发。很想知道,这些是否影响到老师的信仰与日常生活及写作?

  我自己对儒家佛教的文化很感兴趣,我会在公众号发这样的东西,这种文章受众很窄,防碍公众号越做越大,今天很多公司都开始按照一定的方法,成规模地去运营一些号,如果你再不写一些爆款的文章的话你会变成一个小号,将来就没有活路了,所以,我也开始转型了,从8月初开始写了2篇关于佛教哲学的文章后,我基本上就不把这些文章发到公众号上了,因为你要考虑你的读者和受众,你才能活下去,等你活好了之后,你就可以稍微任性一点了。

  至于说写这些东西,跟日常生活的关系,我想举个例子,上个星期陈鲁豫去采访王健林,王健林讲他收藏了吴冠中等的画,我们就会想像王健林这样的大富豪,他每天可能要花很多精力去挣钱,怎么还有心思去研究画?这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作者,只盯着心灵鸡汤,天天想我如何跟一个热点,如何短期内让一个文章火爆的话,在长期,你想让你的文章有后劲,是挺难的一件事,如果说,你平时也去留意一些写作之外的东西,你会发现,它对目前的写作没有太大的帮助,但长期来看,让你的文章更有突破,就有很大的帮助了。

  我一直认为写作是一个比较次要的事情,我读儒家佛教的书比较多,我觉得人生最重要的是迁善改过,完善人格,改掉身上的一些弱点,其次是自已能够过一种比较平静的生活,对自己周围的人有帮助,这是第二个目标。第三个才是,吃饱饭没事干,去搞一些创作,并且靠这东西能有经济上的来源,对我来讲,写作不是排在很前面的东西。

  八、您的文章,在微信,知乎,客户端等,是否发现,同一篇文章会有不同的反馈和评价?您平时怎么处理这种不同平台群体文章风格,来自不同的评论声音?您是否会根据他们的反应,改变?

  这个是会有的,如果你去分析这种差别的话呢,会发现很有意思的现象,如果一篇文章在微信上火,在知乎、豆瓣上火的可能性也比较大,但你有时候会发现,有些文章在知乎、豆瓣上火,在微信上不一定火,做过这种比较呢,就能察觉出来,不同平台的受众其实是不一样的,我这周写了一篇文章《我为什么工作不出色》这篇文章发在微信公众号上的阅读量很差,到目前为止才3万多的阅读量,但是发到知乎上边就有3000多赞,在豆瓣上的效果也不错。我就在想为什么微信公众号的反响跟知乎豆瓣差别那么大呢?

  后来我想明白了,标题是《我为什么工作不出色》,大家不好意思分享到朋友圈,因为很多人朋友圈里有公司的领导,包括同事,你如果把这个文章分享到朋友圈就会被同事和领导看见。但你在知乎上点赞,在豆瓣上点一个喜欢呢,这两个平台是没有你的领导和同事的,基于这种原因,不同的平台受众的情绪宣泄也不一样。此外,豆瓣的文艺属性会比较强。如我写一篇《红楼梦》的文章,发在微信公众号里就没有太多人看,微信的读者可能90后的比较多,他们是不太读四大名著的,用今天的话讲,他们很多是二次元的人。但豆瓣上有一些文艺青年,像红楼梦这种发在豆瓣上就比较多,反应就比较好。

  如果是自己出书的话,在以前我会考虑豆瓣上的阅读量,我要出一本15万字的书,我的稿子有25万字,从里边筛选,我会看哪篇文章在豆瓣上的阅读量高,就会把它选进来。但它会阻碍火爆,其实应该看哪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阅读量高,选那种文章会有更大的市场。

  我一般不会看评论太多,微信公众号的评论,可能有好几百条,知乎几百条,豆瓣几十条,都看是没有时间和精力的,我一般看前边一部分。有很多的评论是网友骂你,看了会影响心情。自己的写作不太受网友的影响和受文章阅读量的影响,看一下这个话题的文章阅读量比较少的话,下一次就吸取教训,就不写这种题材的东西了。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