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任何一个社会化产品一样,微博中出现的所谓僵尸账户受到多人诟病。判断一个用户是否为僵尸账户并不在于这个用户是否发布过信息,是否形成关注与被关注的社群形态。而是账户开通是人工行为还是机器批量注册。只要不是机器批量注册的用户,哪怕他并没有发布信息,也没有形成稳定的社群网络,都不能称为僵尸用户,正确的称为应该沉默用户。微博中的沉默用户并非没有价值,恰恰相反,大量的没有发出原创内容的用户正在观察微博中所发生的一切,积极的观察是形成独立观点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沉默的用户通过观察建立独立思考与正误判断,这与书籍阅读并没有太大区别。观察到一定程度就一定会成为传播一员,整个平台的价值也会大大提升。 微博作为一个新的互联网产品,同时兼具社群形态和媒介效能。绝大多数用户使用微博初期并不能清楚的了解应该选择谁为关注对象,应该发布什么信息,如何通过评论、@和私信与其他人交流、互动。需要有一段时间的适应和观察才能融入微博社群,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许多用户缺乏足够的表达能力和表达内容。微博中的信息主要有三类:新闻转述、原创信息、个人生活记录。普通用户一开始会从个人生活记录和感悟开始,这类信息来源身边,很容易实施。但这类信息也是最无法引发其他用户共鸣的,不可避免的评论、转发率低下,这类信息也是微博中出现较少的,通常只有明星用户才能获得关注。至于原创内容需要的是独到的观点和流畅的表达,这一点也不是所有用户都能做到的,有些人确实是天才,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从他的笔下流出总能韵味十足。这种天才靠的是基因,是造物主精神饱满、富有激情不打瞌睡时的产物。这就像有些刚出笼屉就可以骄傲的自称为包子,肚里有货。有些却只能剖腹再造,强行填充才能叫做汉堡,肚里总算有点东西了,却总是分层无法融会贯通。在这类型用户面前,更多的用户就只能选择看。 微博的价值不仅在说,更重要的在听、转、评。个人在微博的活动中有许多目标,首先会对众多的关注对象也进行心理上的类型区分,有些关注对象是期望与之沟通、深入互动,有些仅是从中获取信息、知识和智慧。准确的说,对个人用户来说,有些关注对象是可以面对面扯闲篇、侃大山的真实个体,有些是作为一个信息获取渠道,通过关注他的信息获取信息、知识和智慧。个人的动机、情绪、参与的深度与归属感的强度,影响了目标的达成,这也是区分群体内部一致性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用户通过微博交往会在情感上产生一定的结果和积淀,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情感细节。绝大多数人总是知微见著,观一面断全貌,几个信息不合胃口,可能就会割裂关注。这种交往同时具有临时性,选择性,不完整性。同时也是一个自我筛选的机制,最终沉淀形成稳定、持续关注的用户一定会产生情感关联,在此基础上用户的发言行为和发言频率表就会得到加强。社群中的用户形态千差万别,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社群环境中,各个用户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形成协同的条件就是始终有一个领袖在社群内同方向搅动,让个体围绕社群主题这个圆心做向心运动。越靠近圆心用户的发言频率就越高,同时更多的用户可能并没有频繁的发言,甚至不发言,但他们都是这个群体内的一部分,在观察、参与着整个社群。随着微博时间的增加,也会越来越靠近圆心。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